摘要:人權保障是刑事法律的宗旨之一,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以無罪與免除刑事處罰判決的執行為切入點探討刑事訴訟法中對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問題,分析了執行條款的內容、無罪與免除刑罰判決體現的人權保障亮點及存在的問題等,提出應該完善執行條款的表述,限制檢察院提出抗訴的理由并確立申訴不加刑原則等。
關鍵詞:執行;表述;抗訴理由;申訴不加刑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309-03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第一次提出來的,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一個重大成果。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的尊重和保障……由此可見,法制建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決定》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以下原則: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筆者以為,“以人為本”反映在法律上就是尊重與保障人權。
在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中,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權加強保障的條款很多,如律師的提前介入、指定辯護制度、刑事強制措施制度的完善等。而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第209條關于無罪判決與免除刑事處罰判決的執行也是刑事訴訟執行中體現對被告人人權保障的一大亮點。但是,我們也應當注意到,在司法實踐與理論上對該條款的理解與執行仍存在一些誤區,在立法上也有一些缺陷。為了能更好地保障被告人的人權,在法律上為構建和諧社會略盡綿薄之力,本文在此對無罪判決與免除刑事處罰判決的執行作如下探討。
一、無罪與免除刑事處罰判決
何為無罪判決,立法上并無規定。從立法條文推斷,宣告無罪判決可以依據法律上的理由作出,法律上沒有將相應的行為規定為犯罪行為,法院認定對此行為不適用任何法律上的罪名,即被指控的案件不構成犯罪,這是罪行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
宣告無罪判決也可以依據事實上的考慮做出,如果法庭認為公訴機關或者自訴人未能提出被告人有罪的證據,就屬于這種情形;在涉及犯罪證據的問題上,如果公訴機關和自訴人不能提出確鑿充分的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便可以證明應當宣告被告人無罪,這是現行刑事訴訟法確立的“人民法院統一定罪原則”的要求,是我國吸納“無罪推定原則”的合理內核后確立的,也即司法實踐中所謂的“疑罪從無”。
免除刑事處罰判決與無罪判決是不同的,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無罪判決是宣告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或者不能證明構成犯罪;而免除刑罰判決是在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情況下,因為其他原因,如犯罪超過追訴時效、符合《刑法》總則規定的免除刑事處罰的情形等而不對被告人給予刑事制裁的一種特殊判決形式。但是,兩者在事實上又都表現為對被告人不科處任何刑事制裁,因而在刑事訴訟法中被規定在同一個執行條款中。
二、對執行條款的探討
無罪判決和免除刑事處罰判決可以由一審法院和二審法院作出,值得探討的是一審法院作出的無罪判決和免除刑事處罰判決的執行。在此,我們首先探究一下執行的概念。刑事訴訟中的執行是指刑事執行機關為了實施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所確定的內容而進行的活動。也有學者認為,刑事訴訟中的執行,也即執行程序,是指司法機關和法律授權的其他組織,將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所確定的刑罰等內容付諸實施以及解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特定問題而進行的活動 。筆者認為,第二種界定更完善,符合刑事訴訟的立法與實踐。作為刑事訴訟一個階段的執行包括兩部分活動,一是人民法院或者其他執行機關將生效的判決、裁定的內容實現的活動;二是解決判決、裁定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特定問題(如假釋、監外執行等)的活動。顯然,執行的前提條件是判決、裁定已經生效,這在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第208條第一款也規定得非常清楚:判決和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后執行。何為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08條第二款有詳細的列舉和說明:下列判決和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一) 已過法定期限沒有上訴、抗訴的判決和裁定;(二) 終審的判決和裁定;(三)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的判決和高級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緩期兩年執行的判決。由上文的闡述可以知道,顯然,一審法院作出的無罪判決與免除刑事處罰判決不屬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但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09條“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被告人無罪、免除刑事處罰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應當立即釋放”的規定,這顯然是對一審法院作出的無罪判決的執行的規定,是賦予人民法院在一審判決被告人無罪或者免除刑事處罰后就將判決的內容付諸實現的權力。據此,在由樊崇義教授主編,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刑事訴訟法》第434頁關于“無罪和免除刑罰判決的執行”部分內容是這樣表述的:無罪和免除刑罰的判決在生效后由人民法院立即執行。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如民事訴訟中的先予執行制度一樣,一審法院作出的無罪判決屬于刑事訴訟執行中的一種特殊情形,其執行的依據并不是生效的判決或裁定,因為一審法院(除最高人民法院外)作出的判決在上訴、抗訴期未滿之前是沒有生效的,其執行的依據是法律的直接規定,他所體現的立法精神正是對一審被判決無罪和免除刑事處罰判決的被告人人權的尊重和保障。當然,從立法表述的周延性與嚴謹出發,在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08條第一款應表述為:判決和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后執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三、無罪與免除刑罰判決體現的人權保護理念及完善建議
人權的思想最初孕育于古希臘的自然法理論之中,并受自然法理論平等人格觀念和本性自由觀念的長期演化和融合。人權問題在產生之初體現為國內法問題,后來隨著國際交流與政治、經濟活動往來的增多,也變成了國際法上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國也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為保護和發展人權而做出的各種努力,并在1998年10月簽署了著名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此外,我國為了履行國際條約義務,清理、修改了一些國內法,刪除了現行法律中有違國際義務的規定。
尊重與保障人權的難點尤其集中體現在刑事訴訟中。一般地說,刑事法律的目的表現為兩方面,即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毫無疑問,兩者如果能夠共存是最為理想的狀態,但實踐表明這只是一種理想而已。因此,世界各國對刑事法律的目的應當側重懲罰犯罪還是側重保障人權,認識上并不一致,由此產生了犯罪控制模式和法律正當程序模式兩種刑事法律目的的理論。無庸置疑,在刑事訴訟中人權的主體是斷然不能排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因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直接處于接受檢警機構追訴和法院審判的地位,其訴訟權利和基本自由不僅常常得不到尊重,而且還經常成為國家追究犯罪活動的犧牲品。正因為各國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刑事訴訟立法的歷史,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權利不斷加強的歷史。
我國刑事訴訟法209條規定,第一審法院宣告被告人無罪或免除刑事處罰的,如果被告人在押,應當立即釋放,該條的含義十分明確,即無罪判決與免除刑事處罰判決一經作出立即執行,不需要等上訴與抗訴期滿,被告人即可當庭釋放立即獲得自由。事實上,自由、平等是最能令人接受的最低限度的人權含義,現行的一系列國際人權公約,都無一例外地把對自由的保護放在重要的地位。所以,該條無疑是人權保障的亮點之一。但我們同時應注意到,在我國刑事訴訟體制下,這種判決并不具有終局性,被告人仍有可能會再次被羈押,再次被判處其他徒刑。我們不妨來分析分析,在被告人被一審法院宣告無罪的情形下,被告人不會再上訴,而人民檢察院則可能以一審法院判決畸輕為由抗訴,如此則二審法院不受上訴不加刑原則的限制,有可能會判決被告人有罪并加重被告人的刑罰。在被告人被宣告免除刑罰的情況下,被告人可能上訴,但其上訴的目的應如同“證據不足不起訴”中被不起訴人一樣,即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構成犯罪,若同時人民檢察院也提起了抗訴,則二審人民法院也不受上訴不加刑原則的制約,可能會改判被告人應負刑事責任,從而處以相應刑罰。總之,在以上兩種情況下,不管被告人上訴與否,最終的二審判決都可能對被告人不利,這是不公平的。在法國,由重罪法庭宣告的無罪判決具有最終確定之性質。對經宣告無罪的人,不得以相同事實為理由重新提出指控(《刑事訴訟法典》第368條),即使最高法院依據檢察院為法律之利益提出的上訴(抗訴),撤銷重罪法庭作出的判決,亦同。當然,在我國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幾千年積淀而成的法治傳統下,我們歷來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奉為圭皋,踐行結果公正觀,這也正是我國沒有實行“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原因。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要與類似法國的做法接軌是不現實的。然而,我國在對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人權的保障上的確已經和正在進行很多改革,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人權保護現狀通過多部法律的修改有了較大改觀,我們正在逐步履行加入國際條約時的承諾。我們的這些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是我國法制進程中值得喝彩與欣喜之處,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好評,所以我們應該繼續這種努力。筆者以為,在不能一步到位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對二審和再審程序的部分改良來實現對被宣告無罪與免除刑罰判決的被告人的人權保護。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對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理由的限制來體現。筆者以為,可以將檢察院在一審被告人被宣告無罪與免除刑罰時提起抗訴的理由僅規定為一個,即檢察院有新的證據證明被告人的行為構成了犯罪或者對被告人應當判處刑罰,而現行刑事訴訟法及有關司法解釋規定了七種情形下檢察院都可發動二審程序,這很容易使被告人再次陷入訴訟,缺乏對被告人的深切關懷。此外,針對我國的審判監督程序,有學者提出確立申訴不加刑原則,筆者贊同這種觀點,因為我國既沒有實行英美普通法國家嚴格貫徹的“免受雙重危險原則”,也不像大陸法國家那樣有著較為完整的刑事再審制度以避免再審提起的任意性與隨機性,并輔之以“再審不加刑原則”的制約,從而能從制度上較好地保障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人權。
四、其他兩個問題
按照《刑事訴訟法》第209條的規定,被告人被宣告無罪、免除刑罰后,被告人如在押,在宣判后應當立即釋放,若被告人因其他原因受到羈押,是否也要立即釋放呢?很顯然不可以。因此,為使條款的表述完整、周延,在該條的表述上應加上“但如被告人系因其他原因受到羈押,則不在此限”。
此外,羈押在我國刑事訴訟中表現為兩種強制措施,即拘留和逮捕,只是被告人可能受到的五種刑事強制措施中的一部分,在一審法院作出判決之前,被告人可能沒有被羈押而是被采取了其他刑事強制措施,如取保侯審或者監視居住等。按照《刑事訴訟法》第209條的規定,一審法院作出的無罪、免除刑罰判決僅僅解除了逮捕(在審判階段通常已經從拘留變更為了逮捕)這種刑事強制措施顯然是不符合法律實踐的,因為雖然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羈押率過高的現實,但也不能涵蓋全部的情形。從刑事強制措施的強度考察,逮捕是最重的一種,從理論上講,逮捕這種最重的刑事強制措施都解除了,相對較輕的刑事強制措施如取保侯審或者監視居住自然也應立即解除。但我國是成文法國家,司法實踐完全以法律的明文規定為準,因此要求立法必須完善和明確。所以,為了有效避免司法實踐中對立法精神把握不準,以致出現侵犯被告人人權的情形,筆者建議在《刑事訴訟法》第209條加上“對被告人因本案采取的其他刑事強制措施也一并解除,并通知公安機關”。唯有如此,刑事訴訟法的保障人權尤其是保障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人權的目的才能實現,才能更好地體現我國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理念。
參考文獻:
[1] 譚世貴.刑事訴訟原理與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 馬明亮,陳永生.刑事訴訟法關鍵詞[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522.
[3] 卡斯東·斯特法尼,喬治·勒瓦索,貝爾納·布洛克.法國刑事訴訟法精義(下)[M].羅結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4] 謝望原,盧建平,等.中國刑事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 樊崇義.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