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的穩定建立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之上,但經濟穩定和經濟增長并不是等同的概念,這是因為經濟穩定應是建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之上的穩定。而經濟增長也不代表經濟發展,如果只有產出的增加而無其他的改變那只能是有增長而無發展。經濟增長如果不伴隨著相應的政治體制、社會領域的變革,還會造成社會不穩定。
關鍵詞:經濟穩定;經濟增長;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003-02
經濟穩定是指社會經濟生活的協調有序性及其發展態勢的可控性。盡管總的來說,經濟的穩定建立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之上,但經濟穩定和經濟增長并不是等同的概念。這是因為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一定直接導致經濟的穩定,在一定條件下,它還可能造成經濟波動乃至政治不穩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經濟增長并不等同于經濟發展。在我國,由于長期以來過分看重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甚至把發展等同于增長,結果把許多無可回避、必須解決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留在了后面,包括:城鄉和地區發展差距擴大,貧富差距拉大,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資源環境與發展不協調等。筆者將對經濟穩定與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幾個個概念進行分析,明確其內在關系。
一、經濟增長不等同于經濟發展
一般而言,沒有增長就沒有發展。最初人們把經濟增長簡單地當做發展,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人們的物質財富和福利就會增加,社會就會富裕起來,認為這就是發展。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觀備受睹目,甚至聯合國也接受了這樣一種觀點:只要向發展中國家注入資金,就能使這些國家實現長期的經濟增長,并有效地提高社會福利。因此,二戰以后,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探索發展道路的過程中,不約而同地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發展,把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實現工業化當做發展的主要內容。這種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工業化戰略的普遍實施,在取得一定的經濟成就的同時,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更多的難題,并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全球危機,例如資源耗竭、糧食短缺、生態環境破壞、社會貧富懸殊等。
20世紀70年代初,由于國際經濟秩序和政治關系的變化,聯合國倡導的第一個發展十年以失敗而告終。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陷入了增長率下降和債務危機中,因為長期以來這些國家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外國公司擁有產權的初級出口的增長,由于缺乏結構變革和制度變革,人力資源、技術水平和其他部門的生產并沒有因此而發生任何改變;經濟部門的效益也沒有發生相應的增長,實際收入的利益沒有在各個階層間進行公平的分配,只是個別人獲益暴富,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因此而提高。由于這種增長沒有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只是有增長而無發展。于是人們開始對增長即發展的理論進行反思,認為經濟增長并不等同于發展。經濟增長不是目的,經濟發展才是目的,并且提出了經濟發展的概念。
經濟學家赫里克和金德爾伯格認為,在經濟學理論中,增長與發展有時做同義詞使用,在某些場合這種用法完全可以接受。但是當這兩個詞在一起使用時,應該區分它們的詞義。經濟增長指更多的產出,而經濟發展則既包括更多的產出,同時也包括產品生產和分配所依賴的技術和體制安排上的變革。在他們兩人看來,經濟增長是一個數量概念,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包括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在內的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數量上的變化,表現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經濟發展既是一個數量概念,更是一個多維度的質量概念,它不僅包括經濟增長,而且還包括經濟結構的改善、質量和效益、分配的合理乃至政治體制的變革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經濟增長包括了由于擴大投資而獲得的增產,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產效率,即單位投入所生產的產品的增加。而經濟發展的含義則不止這些,它還意味著產出結構的改變,以及各部門之間投入分布的改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如同人的成長一樣,增長著眼于身高、體重,發展則注重于機能和素質的協調和改變,如學習能力等[1]。
總之,經濟發展應是伴隨著經濟結構、社會和政治體制變革的經濟增長。一般認為它包括以下幾層含義:一是經濟增長即產出的增加;二是結構改善,包括人口結構的城市化、產業結構協調與優化;三是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包括實現充分就業、社會保障、公平分配、生活環境的優化和美化、居民物質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四是政治和經濟體制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也就是說,經濟增長并不是簡單等同于經濟發展,如果只有產出的增加而無其他的改變那只能是有增長而無發展。
二、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不必然同步
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不一定是同步的,經濟增長并不一定帶來社會的穩定。相反經濟增長如果不伴隨著相應的政治體制、社會領域的變革,還會造成社會不穩定。
其實關于社會穩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問題,早已不是一個新的命題。在19世紀、20世紀,把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作為衡量國家進步的唯一標志的理論曾一度占據了主流。這種理論認為,經濟的不發達是政治動亂的根源,只要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就能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和社會的持續進步,各種社會矛盾就會迎刃而解,社會也就會保持穩定。但社會發展的現實卻證明其武斷性和不合理性。因為,現代化是一個“含義廣泛的社會綜合運動,而不是簡單的經濟指標達標”[2],它既包括經濟的工業化,同時也包括國家的民主化、社會的城市化和價值觀的個人理性化,其豐富內涵是GDP指標所難以涵蓋的。在現代社會中,正是由于人們過于關注GDP的增長而忽視了對于生態的保護、忽視了人文關懷,片面地追求經濟的高增長率,導致了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和社會發展的不可持續。亨廷頓在其《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指出:“事實上,現代性孕育著穩定,但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因為“產生政治秩序混亂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現代性,而在于為實現現代性所進行的努力。”[2]亨廷頓所言雖比較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現代化進程確實伴隨著動蕩、不穩定,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改革的代價。從歷史上來看,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英國經濟迅速增長之后,發生了社會動蕩[3];而前些年經濟發展居亞洲四小虎之首的印尼近年來也不斷發生動亂、政變[4]。當然,這些例子還不盡然說明一定是經濟增長帶來社會的不穩定,造成這些國家發生動蕩的原因還有很多,但它至少說明經濟增長并不必然帶來社會穩定。關于原因,法國著名歷史學家馬迪尼認為是社會結構失衡、兩極分化與階級斗爭。當然經濟增長也不必然帶來社會的動蕩不穩定。而就算我們可以肯定上述例子中的不穩定是由于經濟增長造成的,我們也只能推出經濟增長會帶來不穩定,但是并不能據此認為經濟增長必然帶來社會不穩定。因為從全球看,情況并非都如此。很多國家如西德、日本、意大利在二戰后都出現了高經濟增長率,但是國內卻幾乎沒有發生什么沖突,其現代化進程基本是在非常平穩的過程中進行的。
因此,嚴格地說,經濟增長對社會穩定是具有雙面效應的,即同時存在對社會穩定正向的促進效應和反向的破壞效應,而最終結果則取決于兩類效應的角力。由于這兩類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為控制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關注經濟增長對人類發展、人民福利的作用[5]。因此,要使經濟增長在社會穩定中起到正向作用,就要在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之間求得一個相對的和諧與平衡,也就是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三)經濟穩定應是建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之上的穩定
經濟穩定的內涵包括: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微觀經濟活動充滿生機活力;經濟結構的合理性和宏觀調控的有效性[6]。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是保持經濟穩定的一個重要基礎。
過去那種以增長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發展,是一種單純追求增長的片面發展戰略。這種戰略的缺陷在于其僅僅關注發展的手段,卻忽視了發展的目的,無視普通民眾的需要;把環境當做可無限獲取的資源,而沒有意識到自然環境是人類得以延續下去所必須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條件,以及其作為生產資源的有限性。隨著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有增長而無發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人們認識到,把經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把當代的生存和后代的持續發展,把人類自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和諧有機地統一起來,這樣的發展才能保證經濟增長的持續、穩定和協調。離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離開協調有序性的經濟增長,最終將導致社會經濟生活的紊亂、衰退乃至危機。2003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均衡發展,堅決摒棄過去那種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率的片面發展觀。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作為經濟穩定的基礎得到了普遍的認可。經濟穩定主要包括以下幾層含義:首先,應達到生態持續,把人類自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和諧有機統一起來。要改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方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人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載能力之內。其次,是經濟持續。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開發及其應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質量,優化配置,節約資源,降低損耗,增加效益,實行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有害廢物的排放,使經濟發展能夠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三是強調社會持續。要求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目的,促進社會向文明、公正、健康的方向發展。為此,必須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合理調節社會分配關系,消除貧富不均的兩極分化,建立和完善各種社會保障體系,以保證社會的穩定[6]。
綜上所述,維護社會穩定的最終決定力量是經濟的持續發展,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決定的。只有極大地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經濟繁榮,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保持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穩定。經濟穩定是建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基礎上的穩定,其內涵應包括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
參考文獻:
[1] 金德爾伯格·赫里克.經濟發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2] 陸志明.現代化是含義廣泛的社會運動[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3] 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聯書店,1989:37-38.
[4] 何新.思考-新國家主義經濟觀[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440.
[5] 胡鞍鋼,王磊.經濟增長對社會穩定的雙向效應[J].新華文摘,2006,(4).
[6] 陶德麟.社會穩定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