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上海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業、房地產業和信息咨詢服務業的比重顯著增大。上海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面臨著傳統產業轉移的問題。上海傳統產業轉移的核心空間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如何處理好上海與長三角周邊地區的產業分工協作,發揮上海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調整;上海市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059-02
一、上海產業結構現狀和特征
一二三產業的比值大小及其變動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高度化的關鍵指標,并且與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對于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城市而言,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第二產業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第一、第二產業勞動力占整個社會勞動力的比重都是不斷下降的,而第三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幾乎都是上升的,這是產業結構發展的普遍規律。
自20世紀90年代初, 上海明確提出“優先發展第三產業、調整優化第二產業、穩步發展第一產業”的“三二一”產業發展政策以來,第三產業對上海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 1999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三二一”產業結構的比例為50.8:47.4:1.8,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首次超過50%,達到50.8%;2009年三產構成為59.4:39.9:0.7。從上海產業結構的歷史演進及現狀來看(圖1),上海產業結構的發展呈現以下幾個明顯特征。
1.第二產業始終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綜觀整個20世紀90年代上海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演變,可以看到,第二產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盡管到1999年,第二產業在全市GDP所占的比重為47.4%。比照1990年,已經下降了17.3%,但就其比例來看,仍占據了上海GDP將近一半[1]。
2.進入21世紀,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在徘徊中呈現穩步增長趨勢。2002年上海市第三產業在達到52.9%之后,出現了連續幾年的下降。2003年為50.9%,比上年下降了兩個百分點;2004年為50.8%。2005年后,經歷了連續幾年的下降后,開始呈現穩步增長,其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51.6%逐漸增長到2009年的59.4%。
3.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一些傳統行業在整個結構中的比重不斷萎縮,以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到2009年,金融業、信息、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業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六大行業占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占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居第三產業之首,占10.1%;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占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1%。房地產業加速發展,占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0.5%上升到7.4%。信息服務、中介、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二、上海產業結構調整方向
根據對上海產業結構現狀和特征的分析,結合上海自身的資源條件及在全國特別是長三角的地位作用,上海在“十二五”乃至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應按照“三二一”的產業發展順序,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化上海的產業結構。第三產業是一個行業眾多、涵蓋頗為寬泛的概念,其中既包括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傳統服務行業,也包括一些高附加值的技術型的新興產業。而上海應該著重發展那些投資少、見效快、就業容量大,與經濟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及新興的技術含量高的第三產業。
上海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也是由上海在長三角所處的核心地位決定的。上海作為長三角的中心城市,是區域產業高度、技術水準、裝備水平最高的,所以上海的產業結構與消費結構必然與周邊地區保持一定的經濟技術勢差,有差異才有區域分工與合作;差異越大,區域分工與合作關系就越明確,區域整體效益就越強。而一定的經濟技術勢差的取得,只有依賴于上海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和消費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只有依賴于上海始終保持“高人一等”的產業技術等級。因此,上海在實現“四個中心”發展戰略目標的進程中,必須以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基礎,大力發展原有優勢明顯、產業關聯度高、區域帶動作用強的汽車、電子及通訊設備、大型電站及機械成套設備、精品鋼鐵、精細化工、房地產等增長行業和航空、生物制藥、新材料、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提升其產業集中度及其在全國和長三角的市場份額,積極培育服裝、印刷、食品、裝飾裝潢、旅游工藝品等都市型工業,同時將一批已不適宜在上海發展的傳統產業逐步轉移出去。在努力提升上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同時,進一步強化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不斷提升上海在區域對外經濟貿易中的窗口、樞紐、品牌作用[2]。上海應重視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其他城市之間的分工與合作,轉變觀念,努力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上海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服務和輻射功能。
三、上海傳統產業的國內轉移
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產業升級和空間結構演化的引擎,在自身承接全球先進產業的同時,也必須將原有的傳統產業向周邊地區轉移,以實現產業的優化升級。目前,上海市的產業高度與國際大都市相比,差距是明顯的。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差距更大;第二產業比重偏高,而新興制造業的差距更大。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制造業中心,這兩種差距的縮小都有賴于已喪失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成功地實現地域轉移。
上海傳統產業國內轉移的主要空間是中西部地區,其中核心區域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中上游地區。從歷史上看,上海與長三角周邊地區歷來就是一個地域相連、文化相近、經濟相融、人緣相親的自然經濟綜合體,存在著“一枯俱枯、一榮俱榮”的密切經濟深化關系和共同的發展基礎。同時,長江流域具有理想的產業梯度。沿下、中、上游不同空間的鏈接通道形成了依次遞減的空間漸變態勢,為產業的傳遞提供了一個良好而完整的區域空間。再次,長江流域具有良好的區域協作基礎。自1980年代初陸大道學者提出中國T字型發展戰略以來,長江流域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的協作日益緊密,尤其是1990年代初國家提出大力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流域經濟帶后,長江流域的大規模分工和協作迅速展開,迄今已取得了明顯成效,建立了各種協作區和組織。
上海傳統產業沿長江流域的地域轉移可分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上海市外圍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八五”末期和“九五”期間,上海市的大部分紡織服裝業成功地實現了向這一地區的轉移。第二層次是長江三角洲外圍的華東地區,包括蘇北、魯南、皖南、贛東、浙西南和閩北等地區。第三層次是長江中游地區,包括贛西、皖西北、湖南、湖北。第四層次是長江上游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桂北、云南和西藏等地區。依據上海市移出產業的生命周期和優勢度的差異,不同產業在不同層次的空間會出現產業群集現象。一般而言,處于產業生命周期越靠前段或產業優勢度越高的產業,遷移落地的區位偏好一般越靠近上海,反之,越趨向于中西部地區[3]。目前,上海傳統產業轉移的空間主要在第一層次,即傳統產業主要向上海周邊的長三角地區轉移。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競爭機制的加強,要素流動性的增強以及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上海與長三角周邊地區的產業分工趨勢將會更加明顯,更多的產業轉移將會出現。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還存在著大量制約產業分工的因素:地方政府的競爭、生產要素流動性不強[4],等等。這些因素的存在導致上海的產業轉移不會在短期內完成,為實現產業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實現長三角一體化,必須消除這些制約因素。
總之,上海要堅持“三二一”的產業發展方針,大力發展與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金融與保險、貿易與物流、旅游與會展、信息與科技等高端、上游服務業。要緊緊圍繞“四個中心”的發展戰略目標,牢固樹立“立足長三角、服務全國、融入世界”的區域整體戰略意識,站在長三角的地域空間組合上重新審視和思考上海未來發展的戰略定位和戰略目標,正確處理好歷史與現實、小龍頭與大龍頭,以及發展自身與服務長三角、服務全國的關系,與長三角周邊城市攜手共進,在區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尋求各自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汪洪濤.上海發展理論與實踐問題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徐長樂.共飲一江水——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莫建備,等.大整合大突破——長江三角洲區域協調發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 孫彥軍.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分工、產業轉移分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