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蒙古自治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在內蒙古草原旅游開發中旅游產品組合單一、景區規模小且分布散、環境破壞及季節制約性比較嚴重。應全方位打造草原旅游精品,加大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建立多角度的金融投資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以促進內蒙古旅游業發展。
關鍵詞:內蒙古;草原;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088-02
一、內蒙古草原旅游開發條件分析
1.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草原面積最大的省份,擁有著名的呼倫貝爾大草原、科爾沁大草原、錫林郭勒大草原等。草原文化在服飾、飲食、住宿等方面均有其自己的特色。住的蒙古包、穿的蒙古袍、蒙古族的奶茶、那達慕大會等,都可以開發成旅游產品。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風貌和蒙古族傳統民俗文化,為這里開發草原生態旅游奠定了基礎。
2.區位條件優越
內蒙古自治區與8個省接壤。與我國新疆、蒙古國等草原相比,區位優勢非常明顯,交通便利,非常有利于草原旅游的發展。與北京、西安、海拉爾、蘭州、銀川等數十個城市均有火車通行。
3.迎合客源市場需求
現代游客崇尚大自然,追求新奇刺激,熱衷探險獵奇,向往古樸自然的環境;對參與性旅游活動興趣濃厚;對異地文化習俗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內蒙古草原這一獨特的草原旅游資源正好迎合了現代游客的心理需求。
4.享有優惠政策
內蒙古自治區屬于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享有國家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少數民族地區政策、扶貧開發政策、邊遠地區政策等多項優惠政策。
二、內蒙古草原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旅游產品組合單一
內蒙古依托草原生態旅游資源、蒙古族民族文化開發的草原旅游產品大多為草原觀光、蒙古族民族風情觀光的項目,產品類型僅僅停留在觀光為主的層面上。草原旅游景區(點)給旅游消費者提供的消費體驗,也只是草原景觀觀賞、吃手把肉、騎馬等淺嘗式的自然與民俗文化體驗。
2.草原旅游景區規模小且分布散
草原旅游景區(點) 呈現“規模小、遍地開花式” 的局面,成規模的草原旅游景區(點)卻極少。不利于形成市場集聚,發揮草原旅游規模效益,重復投資建設,使草原旅游景區(點)同構現象嚴重,造成景區(點)之間惡性的價格競爭,削弱了內蒙古草原旅游的整體競爭力。同時,小規模開發建設,規范的綜合管理難度較大。
3.環境破壞比較嚴重
在擴建和新建草原旅游景區(點)過程中忽略了對草原生態旅游承載力的研究,只注重把草原旅游資源作為草原旅游產品重要構成要素深入地開發利用,卻沒有考慮這一旅游生產要素開發利用的適度性、有限性,導致“先開發,后治理”即“先破壞,后治理”的被動的局面。旅游者的喧鬧驚擾動物,或改變動物習性,或迫使動物遷移流轉,甚至為了滿足游客的需要以及當地居民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致使珍貴的動植物,如內蒙古地區的發菜、飛龍等動植物,被搬上了餐桌或變成了特色旅游商品,直接影響動植物的數量,破壞了生態平衡。旅游生產、旅游服務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嚴重污染環境,諸如水體富營養化、大氣質量下降、土壤重金屬污染等等。在旅游區修建道路、橋梁、樓堂館所、索道等人文景觀及服務設施,由于工程量大,占地面積也大,必然會對草原生態環境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在工程建設中,砍伐樹木、炸山采石、過度開采地下水等活動,結果造成地貌破壞的加劇。不恰當的旅游生產活動和旅游者行為,使旅游區整體草原生態系統受到破壞,降低了草原生態系統的景觀價值,種種問題亟需解決。
4.季節制約性比較嚴重
內蒙古自治區受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使得旅游發展嚴重受到季節制約。淡旺季明顯,適宜旅游的季節短,大部分地區只有七、八、九三個月左右適宜旅游。在夏季,內蒙古草原的平均氣溫較低,最熱月平均氣溫多不足20℃,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多是溫和舒適的天氣,具調理身心和避暑的良好條件,是旅游的最佳季節。淡季大量旅游設施閑置,人力、物力資源浪費嚴重,而在旺季又面臨人力及物力資源短缺。
5.缺乏專業的人才
內蒙古屬于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缺乏有較高專業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缺乏市場知識和草原生態旅游管理知識,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低,服務質量差。
三、內蒙古草原旅游開發策略
1.全方位打造草原旅游精品
內蒙古生態旅游業的市場定位應該突出民族文化這一細節,結合草原的特點設計出草原精品。以資源為依托,根據不同的草原類型,進行分區域規劃。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草質好,分布廣,優勢植物多,具有觀賞和科考的價值;荒漠草原和沙地草原形式單一,可觀賞性低,可以作為科考等考察的用處。從內蒙古旅游資源的獨特性來看,草原生態與民族文化相結合才是其世界級的獨特性賣點。深入挖掘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主要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等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并全面地展示給旅游者,為旅游者提供各種參與性的活動。制作適合國際、國內旅游者審美情趣的旅游宣傳品,包括精致的旅游手冊、招貼畫、精美的風光畫冊、電子風光片等。同時發展旅游電子商務,與國家旅游局的中國旅游網聯網進行營銷。
產品開發要突出游客的參與性、互動性,增強消費者的“體驗”意識,如騎馬比賽、射箭比賽等;如和牧民一起放牧,學習搭建蒙古包,一起熬奶茶制作奶食,一起烤羊、牛肉,一起參加蒙古族的婚嫁民俗及大型敖包儀式來體驗蒙古族的起居生活、習慣、放牧等生活方式等。游客可以在淡季到內蒙古與牧民一起制作特色的手工藝品、風干肉等,做一次蒙古人,做一次牧民,體驗原汁原味的“牧民之家”異族生活的生態感覺。應設計出反映民族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經營風格獨特的草原旅游紀念品專賣店。旅游紀念品要以蒙古族傳統工藝品為主,如蒙古刀、蒙古族酒具、蒙古族首飾、成吉思汗紀念品、蒙古族旗袍、蒙古族頭飾、手工純銀碗、工藝牛頭、蒙古包擺飾品、天然牛角梳、馬頭琴、羊毛掛毯等。
2.加大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
明晰草原產權,從制度上杜絕草原的過度利用。嚴格控制在重點旅游區內開墾土地,不允許以任何借口毀壞林地、草原,污染河流、湖泊、溫泉,建立領導責任制和資金懲罰制。實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措施。對重點旅游景區要劃定保護及緩沖范圍,堅決杜絕一切破壞環境和與環境不協調的建設項目。要研究旅游區的環境容量,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有效地調節旅游設施的建設密度和旅游者的流量,避免因游客超載而造成旅游區環境的破壞。對生態敏感的旅游區、旅游項目要進行生態環境監測,及時發布旅游生態環境狀況及其變化趨勢信息。進行草原補播。要提倡文明旅游,游客自帶生態環保用品,如環保塑料袋等。建立規范旅游者行為的環保指示牌、觀光通道、環保停車場等設施。應普及太陽能、沼氣等能源的利用。對生活污水及垃圾的處理應采用生態工程技術,做到物質的循環利用及資源再生。
3.建立多角度的金融投資體系
內蒙古自治區作為經濟欠發展的地區,在草原生態旅游開發中應在原有的優惠政策基礎上,進一步放寬政策,加大內引外聯的力度,靠優惠的政策來調動各方主體投資的積極性,吸引其對內蒙古草原生態旅游的投資,建立多渠道的投資體系,形成全社會參與、開發建設旅游業的格局。鼓勵當地旅游企業走出去,聯合發達地區或者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共同開發草原旅游。可以在草原生態旅游中引進風險投資機制,其運作方式效仿中小型高科技企業,這樣可以用少量投資帶動全社會來進行旅游風險投資與創業,還能降低政府的投資風險。
4.加強內蒙古草原的綜合管理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
完善主要景區(點)的電力設施。改善景區(點)的飲用水供應,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可直接飲用自來水的供水系統。加快旅游區信息系統建設,特別是通信基礎網絡建設。建成覆蓋旅游區的高效的寬帶網,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設方便快捷的郵政服務網點,大力開發旅游郵品。建立健全重要景區(點)的醫療救助、安全防范、事故處理等快速應急系統。推進旅游廁所建設工程和旅游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民航、鐵路、公路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
(2)加強監控的管理力度
建立內蒙古草原旅游的監測評估體系,傳統監測手段與現代遙感技術相結合,利用該體系對草原旅游生態環境各主要因素、草原植被狀況、旅游客源狀況、游客心理預期等進行監測,并及時發現問題,加強監控的管理力度。為經營商和管理者決策提供更可靠更全面的信息。同時也能給旅游者提供查詢服務。
(3)創新用人機制
用優惠的政策來吸引更多的人才進入草原工作,同時加強對當地人的培訓教育,嚴格實行崗位培訓等制度。辦好和設置現有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的旅游專業,并鼓勵社會力量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進行草原生態旅游培訓教育。導游人員除了具有一般的草原風光、民俗風情的服務技能和基本知識外,最重要的是具備草原生態的特點,草原退化、草原建設等生態環境保護知識。
參考文獻:
[1] 尹立軍.提升草原旅游體驗價值——以呼倫貝爾為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3).
[2] 李楠.蒙古族傳統文化在草原旅游紀念品專賣店設計中的融入[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3] 韓巍.草原民俗內蒙古旅游產品開發的重中之重[J].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學報,2008,(4).
[4] 高娃,邢旗,吉木色.內蒙古草原三化與防治措施及成效[J].內蒙古環境科學,2007,(2).
[5] 龐羽.生態經濟與草原生態旅游[J].內蒙古大學人文學院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