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社會中存在弱勢群體,一個班級內也存在著弱勢群體,只不過是表現的形式不盡一樣。他們中間的一部分是社會弱勢群體的延伸;一部分則是學校、家庭教育或者是個人原因造成的。他們一方面經常會被無意識的忽略,成為被“遺忘”的人,另一方面,他們又有可能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經常被老師“記掛”著。不管是遺忘還是記掛,如果不認真解決好弱勢群體的問題,會對素質教育產生巨大的危害。因此,我們有必要分析班級弱勢群體的成因,找出相應的對策,解決好這一問題,將會對推進有效教學也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班級弱勢群體的成因
(一)經濟原因
現今社會的學生也是一個互相攀比的群體。他們對物質的追求越來越高,自身家庭經濟狀況的好壞或多或少地會在學校生活中反映出來。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在穿著或者零用錢等方面上表現出優越感,往往會很看不起貧窮的學生,不愿意與他們交往,甚至會拉攏部分人去孤立家境貧寒的學生,從而導致弱勢群體的產生。
物質上的貧困往往會使得貧困的學生產生自卑感,在教室里的話語權減弱,地位隨之降低,逐步成為弱勢之一。有的學生因為這個原因,甚至不愿意和教師多交談,總認為自己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產生厭學情緒,慢慢地變得自閉,這會加劇他們的弱勢情緒。
這一原因不是他們自己造成的,而是社會造成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由于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或者是自身生存技能差等原因導致家庭貧困。最近幾年來,這一個原因越來越表現在外來農民工身上。農民工子女在班級中的比例已經超過了半數。他們本身所占有的社會資源就少,且沒有什么技術,又大多來自于貧苦地區,受本地居民輕視,所從事的都是一些苦活累活,報酬低,無法提供優越的條件,導致子女在班級里的經濟和社會弱勢。
這一原因還表現在本地一些受教育程度較低或身體殘疾的人身上。他們會得到親戚朋友的幫助接濟,會得到政府的救助。但是這類家庭的孩子往往會更自卑,他們也會思考:為什么自己要比別人得到的少?如男生梁某,父親是智力殘疾,雖然有低保,外加親戚的接濟,可是在吃穿住用等方面還是沒有他人好,他心理極不平衡,總是希望自己能夠獲得和別人差不多的地位卻不得,于是自暴自棄,不愿學習,打架斗毆,導致他在班級內更加孤立。同學看不起他,老師也很是頭痛。
2.由于生病或意外等原因使得家庭主要成員缺少或失去生存能力而致貧。這種情況在現今社會已不鮮見。這種家庭雖然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對于該家庭來說,無異于天崩地裂。原本可以得到的較多享受一下子失去使得子女無法接受,巨大的反差會使他們用另外一種思維來對待這個世界,如果有思想準備還好一點。學生張某的父親突然致殘,失去生存能力。原本可以得到的名牌沒了,大量的零用錢沒了,原來的一些所謂的朋友也離他而去。經濟上的由強轉弱使得他一下子無法接受,離家出走。回來后總認為自己沒臉見人,不希望別人知道他家里的情況,不愿意和同學交往,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二)教育原因
1.家庭教育原因
現在,單親、離異、重組家庭增多,已經不容忽視。親生父親或母親每天為了生存而勞累,往往放松對子女的監管,對孩子的學習偶爾問一聲,忽視子女在學習生活中的某些問題,很少和孩子進行溝通。這類家庭的孩子比起同齡孩子來說,得到的關愛要少,在很長時間內排斥繼父、繼母。他們往往情緒不夠穩定,外表往往表現得很堅強、成熟、自立,但內心又往往很脆弱、孤獨、覺得孤立無援,非常渴望得到同學的友情,以補充自己在情感方面的缺失,但同時又有著很強的防范意識,使得他人無法進入其心靈深處,導致同學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這樣,他們自然也變得弱勢。
有些家庭盡管正常,雖不富裕,但父母或醉心于娛樂活動,或忙于其他,忽視對子女的教育,有的甚至不聞不問,美其名曰順其自然,也會導致子女在班級中成為弱勢之一。
2.學校教育原因
現在國家雖然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對學校的評價標準沒有改變,還是以分數和升學率為準。學校為了追求高分和高升學率,逼迫老師把更多的目光投給優生,給予優生更多的機會和榮譽,同時有意識忽視所謂的差生。這些“差生”得到的是來自于鄰居、老師、同學甚至于父母帶有歧視性的目光,自然也成為弱勢群體之一。
(三)個人原因
有些學生受到社會等方方面面的誘惑,不思學習;有的是學習比較困難,基礎差,習慣差,態度不端正,方法不對頭;有的智力較差;有的性格內向,最后的結果大多是成績比較差,缺少真正的朋友和玩伴,成為別人戲弄的對象。他們當然是弱勢群體之一。
二、解決班級弱勢群體問題的對策
1.建立長效救助機制
我們所在的蘇南地區經濟相對富裕,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如不再收取學雜費,提供免費的書本和作業本,對部分比較窮困的家庭進行補助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收到很好的效果。這些措施大部分是惠及全體的。而因經濟原因導致弱勢的學生需求不止這些,他們需要更大的幫助,希望社會能夠提供相對多一點的財力,而不是讓他們僅僅生存在溫飽線邊緣,以期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完全可以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有經濟實力的人士為主體,其他有識之士為輔助,出資出物,建立長效完善的救助機制,對弱勢群體進行實實在在的救助,消除因經濟原因而產生的弱勢群體。
2.建立心理輔導機制
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這些弱勢學生的父母很難擔當起心理疏導的責任,就需要學校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起到積極的作用。教育界應該增加心理輔導人員,加大心理咨詢方面的培訓力度,在學校建立心理輔導機制,認真做好心理輔導工作,而不是流于表面。前文提到的張某就非常需要這樣的幫助。如果以專職心理輔導老師為主體,班主任,任課老師,甚至部分學生干部對弱勢人物傾注心血,進行情感交流,應該能夠大大改善他們的心理問題,減輕壓力,安心學習,也能提高學校教育的效果。
3.努力引導愛心教育
由于對升學率的追求,加上某些不合理的社會思想,導致很大一部分老師把注意力放在優等生和經濟條件好的學生身上,更需要老師目光關注和情感滋潤的弱勢學生卻只能躲在人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對他們傾注更多的愛,加大情感交流,有意識地降低一些要求,多鼓勵表揚,從多方面去關愛幫助他們,使他們感受到他們的生活也是陽光的。
4.建立家校連動機制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還是家庭的責任和希望。教育部門為我們搭建的家校聯系平臺——校信通,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平臺,輔之以電話、家訪,把學生在學校和學習中的情況反饋給家長,特別是對那些弱勢學生,多關注,多鼓勵表揚,適當通報不良表現。同時獲取學生在家里的信息,聽取家長的意見,雙方共商良策,共同教育。可以舉行多種活動,引導弱勢學生參與,甚至多給予機會,還可以請部分家長參加,使得弱勢學生形成這樣一個認識——我們是弱勢一點,但我們也有來自家庭的支持和關愛,在某些方面并不比別人差,我們也能夠做得很好。最終達到改善其弱勢的的目的,讓他們走出困境,以良好的心態迎接生活的挑戰。
總之,班級“弱勢群體”問題,需要社會、家庭與學校大力配合,也需要老師和學生、家長的配合。我們相信,在政府的重視下,在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和學校、家庭等方面的一起努力下,這個問題應該會迎刃而解的。但對“弱勢群體”的教育很難一勞永逸,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教育過程,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讓他們在充滿關愛的環境中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豐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