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由于某些社會負面因素的沖擊、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學生的厭學傾向、學校“重智輕德”評價制度的影響以及教師教育觀念的落后和教學方法的老套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學校德育效果不甚理想,實效性不高。為改變這一現狀,教育部啟動了新一輪德育課程改革工作。我校德育教師為順應這一要求,提高德育教學的實效性,努力探索,改革教學模式,采用模塊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德育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模塊式教學的界定
模塊式教學是從國外傳入我國的。當今世界,模塊式教學主要有兩種流派:北美實行的CBE模式和國際勞工組織(ILO)研發的MES模式。其中,CBE(英文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縮寫)模式可稱之為“能力模塊”,它是以知行能力為依據確定模塊,以從事某種職業應當具備的認知能力和活動能力為主線;MES(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的縮寫)模式可稱之為“任務模塊”,它是以崗位任務為依據確定模塊,以從事某種職業的實際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為主線。兩種流派的共性是都強調實用性和能力化。
在國內,模塊式教學一般是指以知識為基礎、以職業素質為本位、以職業能力為重點的分階段、分層次的教學方式。它將對學生的總的培養目標和教育過程分解為若干個教學模塊,各模塊既相互獨立,完成特定的子功能,又相互銜接,成為一個整體,完成總的目標要求。
二、模塊式教學在哲學課程中的運用
對于哲學課程,我們在采用模塊式教學時主要做了以下嘗試:
1.在模塊構建方面,我們對以往的教材進行了梳理和整合,提煉出四大核心價值觀。四大核心價值觀即求實進取、科學地認識世界、在實踐中提高人生發展的能力、做一個明智的人。每一核心價值觀由3~4個模塊構成,如在“做一個明智的人”這一核心價值觀下,有“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必然偶然與發展機遇”、“把握因果聯系,正確認識事物”3個模塊,分別涉及洞察力、主動權和敏銳、探究和理解相關價值觀。這樣,4個核心價值觀、15個模塊有機組合,構成了整個哲學課程的教學。
2.在教學的環節設計方面,我們將每一模塊設計為3個環節,分別為認知層面、情感層面、活動層面。其中,認知層面這一環節主要在于讓學生知道、理解知識和價值觀念等,情感層面的環節主要在于加強學生的體驗,使學生在體驗中自覺“內化”知識、價值觀念,而活動環節的設計力求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范圍內讓學生把已內化的價值觀念外顯為行為,從而發揮價值觀念對行動的向導作用,并在不斷重復中鞏固自己的價值標準。當然,在每個模塊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學生在學習中的反映等情況,靈活變更三個環節的順序,以期更好地實現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
三、模塊式教學在哲學教學中的積極效用
近年來,我們在哲學課程的教學中采用了模塊式教學法,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即認知層面,往往是通過觀看視頻資料、欣賞圖片、分析社會現象、講述哲學小故事等來導入教學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學是感性層面的,資源主要來自于社會生活中,加上手段的科學化、方法的多樣化,能較好地吸引學生,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比如,在“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這一模塊的教學中,首先通過多媒體投放一些現在社會存在的假乞丐行乞、“算命”先生算命等行騙受騙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及相關古語。學生在觀看這些圖片資料之后,反映很熱烈。有人說:“他們真可憐。”有人說:“這些都是騙子。”也有人說:“現在的社會太冷漠了,沒有多少人幫助這些可憐的人。”看到學生的反應,我覺得這一環節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因為,他們的反應已說明他們能基本意識到,在現實生活中,真善美與假惡丑、香花與毒草、科學與偽科學常常是魚目混珠的。我亦趁此機會指出,要識別它們,有賴于我們的洞察力和智慧,要學會透過事物的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如此,這一模塊的相關價值觀就被自然地引出了。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既已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會“親其師”,愿意跟著老師深入學習、探討。這樣,當教師提出“現象本質”和“真相-假象”這兩對概念時,學生就會思考:現象與本質之間有何區別,兩者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假象,應怎樣去識別它們?在自身思考的基礎上,加上教師的指點,學生對基本概念、知識的掌握就更深刻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表現出的更多的是發現問題、探討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學習的主動性,而非傳統教學中的被教師說教所填灌的某種器皿。
2.有助于學生道德認知能力的提高
科恩在《自我論》中說過:“在關系到最高生活價值方面,教會別人是不可能的,每一個人都應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幫助他更深刻的理解周圍世界和自己,成為自己,實現比他身上現有的更好的東西。”我很認同這種觀點,道德教育除了依靠外部環境的影響力,關鍵還在于學生自己。所以,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即情感層面,主要是通過讓同學們交流、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來強化自己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在討論、交流中去碰撞思想的火花,在價值沖突中去選擇、澄清,從而提高自己的價值批判、選擇、創新能力。例如,在“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模塊中的這一環節,我先指出,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對某一個人的認識不能停留在對他一時一事表面言行的認識上,更不能為一些假象所迷惑,否則就會上當受騙。緊接著,我提出問題:在生活中,你們有沒有過受騙的經歷?在觀察學生的反應之后,邀請學生代表講述自己的經歷,和大家分享感受。在學生代表講述自己的經歷后,又提出相關問題:(1)在你意識到受騙之后,你當時的感受是什么?(2)現在反思一下,你認為當時之所以會受騙,是一些什么原因造成的?你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3)對于行騙者,你的態度是什么?在這一環節中,同學們有毛遂自薦的,自愿地、勇敢地講述自己的經歷,并認真地進行反思。在這一探討過程中,他們比較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成共識。這既起到了強化體驗、加深印象的作用,又能幫助他們學會透過現象認清事物的本質,形成理性認識。實踐證明,這種開放的、互動的教學要比傳統的強硬的單向灌輸更有效。
3.能夠更有效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鞏固德育效果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只有在反復的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的、可行的東西,特別是人們親身經歷后總結出來的,才會真正地被人們所接受,并深深地烙在人們的腦海里,形成一種認識定勢,指導日后的行為。我想,德育的最大成功之處就在于,學生不僅僅發自內心地認同、接受某種價值觀念、道德要求,而且能夠著實用以指導自己的實踐,外化到行動中,從而鞏固德育的效果。因此,在模塊式教學中,我們設計了第三個環節,即行動層面。在“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這一模塊中,是這樣安排的:先做總結性的說明,指出現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在人的言行中,有的是真相,有的是假象,我們要學會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提高自身的認識能力。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做人要誠實守信,不可侵犯他人合法利益,同時,也要善于保護自己,維護自身的正當利益和安全。接下來,組織學生頭腦風暴:學生受騙的常見情形有哪些?要如何應對?對這一活動安排,學生們反應相當熱烈,積極地根據自己的經歷及周圍同學的遭遇獻計獻策。我認為,他們能有這樣一種反應,德育課在有限的時空內的教學目標也就實現了。
四、哲學課程模塊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模塊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哲學課程的實效性,但是,在這一教學方式的運用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努力去解決:
1.教師需敢于革新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手段
要讓學生樂于學,特別是像哲學這樣思想性強、邏輯嚴謹的學科,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打破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育,實現教學模式的轉換。模塊式教學在幫助學生實現從“心動”到“行動”,實現德育的內化到外化的自覺轉化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也是有定勢思維的。一份教案既定,可以是用于一屆學生的教學,也可以用好多屆。如果反復使用,教師當然可以省時省力。所以,在面對不管是素材還是教學的觀念和手段都需大變動的模塊式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在“變”與“不變”間做一場艱辛的思想斗爭,去克服內心深處的“惰性”。在選擇“變”之后,還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真正地改變他一貫以來的教學方式、手段,適應這一新的要求。所以,教師們首先得拿出勇氣和魄力,革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手段。
2.合理整合教材,實現德育的社會性功能與個體性功能的有機整合
德育有兩方面的功能:一是社會性功能,即使受教育者接受社會所要求的社會意識與行為規范,以滿足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需要;一是個體性功能,即促使個體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以滿足個體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因此,教師在組建模塊素材時,不能只根據自身的喜好,而應綜合考慮中職校學生的認知水平、思想層次、興趣愛好、實際需要,據此去選取教材資源,挖掘校內外現實生活中的德育資源,使哲學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教師不僅要努力做到“讓學生樂于學”,還要努力做到“讓社會樂于用”。學生的思想層次、認知水平畢竟還不高,是非觀念也是模糊的,因此,德育教師還得把握住方向,緊扣教學目標的要求,以學生現有水平為起點,用高層次的要求來引導他們,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的德行修養,實現德育的社會性功能與個體性功能的有機整合。
3.教師需加強團隊合作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在德育資源的搜集上,如果教師只是個人悶頭苦干,一方面,我們可能還是局囿于自己的套路,導致選材的狹隘,另一方面,時間精力有限,搜集的素材不多,工作效率低下。在這方面,教師需要實現資源的共享,力求花少的時間擁有多的資源。即使有了好的素材,我們還得想辦法把這些素材變得生動化、形象化,以吸引學生。所以,教師間的合作不僅只是專業教師內部的合作,還需要不同專業之間的協作。比如,德育教師與與計算機系教師的合作,由德育教師提供素材,與計算機教師共同研究、商討,盡可能地把典型德育素材制成學生所青睞的FLASH等視頻資料,以期能夠撥動學生的心弦,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模塊式教學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為師生的循環互動式教學,使得學生更加樂于學,教師更加樂于教,從而使教學走向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盧德斯·R·奎·蘇姆賓、卓依德利澳 主編,余祖光,譯. 《學會做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12.
[2] 張云.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86~287.
[3] 龔昊. 試述德育的社會性功能與個體性功能的有機整合,《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年第6期.
(作者單位:上海信息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