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新課改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對改革當前初中德育,提高初中德育實效的實踐更具有現實意義。它可以幫助我們初中德育更好地關注學生生活,更好地符合學生發展規律,更加注重在生活中塑造學生的品德等,同時可引導學生自主創造幸福生活,學會享受美好生活,并幫助學校實現教育為“人的發展服務”這一終極目標。
【關鍵詞】生活教育 初中德育 幸福生活
一、生活教育的內涵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內含十分明確,即大眾教育——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認為脫離生活,脫離勞動的傳統教育,會扼殺兒童的身心發展,其結果培養的只是一群無用的沒有創新精神和膽略“書呆子”。他強調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談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28頁)。可見生活教育理論是當前初中教育德育改革和發展價值取向的理論依據之一。即讓學校德育從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王國里走出來,回歸學生生活,關注、指導和引導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在各種生活情境中同他們置身的生活世界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并在與他人、自然、社會的交往中理解、體驗、實踐所要求的價值和美德,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活觀和思想品德,樹立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新生活,以健康文明的方式享受新生活的道德觀和生活觀。
生活教育理念并非時代的創新,早在人類文明的啟蒙時代就有了。法國啟蒙運動巨匠盧梭主張學生最好是在生活中、在游戲中,學習應不脫離自身的現實生活,這樣的學習易懂、有趣,對生活有用。近代美國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論。他指出,學生的本能生長總是在生活過程中展開的,或者說生活就是生長的社會性展現。陶行知在繼承與發展的基礎上更是提出了“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社會即學校,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必須以做為中心,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等理念,進一步結合了中國的教育實際,其影響延續至今并將持續下去。
二、當前初中德育面臨的困惑
當前初中學校的德育工作存在著不少弊端。就德育功能而言,由于只重視政治教育,“社會至上”、“集體至上”的觀念十分牢固,德育工作實際成了一味向學生灌輸社會意志的政治工作,而忽視了為學生自身發展服務,甚至扼殺學生個性的發展。這種德育功能的狹隘化,使得德育工作成為“目中無人”的教育。陶先生曾一針見血的批判了舊教育的弊端,他說:“中國的教育歧途在于抱著分數忘記了人生,抱著標語口號忘記了人生,抱著金錢忘記了人生。”當年他批判的教育弊端現在依然存在。就德育內容而言,教育的內容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相距甚遠。回避社會矛盾,掩蓋社會丑惡,讓學生只接受那些“永遠正確”的思想觀念,給學生只宣講正面的道理和形象,這種德育內容的理想化,導致學生接受的教育缺少深厚的生活底蘊,在現實社會的消極事件面前,往往不堪一擊。結果德育工作淪為空洞脆弱的教育。如對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局面,學校德育往往一帶而過,更多時候是避重就輕,到學生就業時才發現自己的心理準備根本不夠,學校所學的知識也根本不能幫助自己減輕面臨現實的就業問題時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就德育方式而言,因為把“禁止”、“防堵”作為了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片面強調學生對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的認同,而忽視了學生對人格尊嚴、生命意義和生活價值的確認。這種德育方法的簡單化,通常是把學生變成唯命是從的“順民”,甚至是言行不一、雙重人格的偽君子等等,導致德育工作的無力和徒勞。
走出當前初中德育困惑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實施德育生活化。德育只有把學生引向現實生活,引向美好生活,引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才能擺脫過去以手段取代目的,以生活手段作為生活標準的歧途。德育應該尊重真實的個人生活,并在此基礎上逐漸拓寬個人的生活視野,拓寬更廣的社會實踐,來豐富個人生活的意義和途徑,從而更多地踐行人類生活的共性,逐步提升個人的生活境界。只有尊重個人的生活,才能贏得生活的尊重。所以德育要保護學生的個性,引導個性更好地展現并充盈于學生的生活,為學生的完滿發展服務,德育自身也才能漸趨豐富和充盈。陶行知說:“生活教育的目標,分析開來,在鄉村小學里,應當包含五種:一、康健的體魄;二、農人的身手;三、科學的頭腦;四、藝術的興趣;五、改造社會的精神。我主張以國術(即武術)培養康健的體魄,以園藝來培養農人的身手,以生物學來培養科學的頭腦,以戲劇來培養藝術的興趣,以團體自治來培養改造社會的精神”。(《這一年》《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44頁)。對照這個目標,初中德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改革,以提高工作實效。
三、“生活理論”在初中德育中的運用策略
1.開展符合學生發展規律的德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教學合一》《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26頁)當前東西方文化的激烈沖突,當代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等都給初中學生帶來了很大影響,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未成年人的眼光來觀察,用自己并未成熟的大腦來思考周圍變化的一切。初中學校應審時度勢,適當開展多種活動,在活動中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按照陶行知的“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征:即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2頁)這個主張要求,學校在開展德育活動時必須突出三個要求。
首先學校應鼓勵學生組織各類社團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既可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可反映學校追求的目標和價值,同時增加師生間的接觸交流,從而引導學生的思想和價值取向。社團活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校初二的一名學生,原來成績一般,性格也較向內,平時很少與老師、學生交流,有自閉的傾向,但他小提琴拉得很好。學校便因勢利導,引導他組織一支小樂隊,艱苦的練習和校園公演,鍛煉了他的組織能力,增強了他的自信心。參加工作后,他就憑借著這段經歷以及所獲得的經驗,把單位團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很快就贏得了尊重并得到了重用。可見學生社團由于貼近學生生活,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因而激發了學生生活的熱情和興趣,從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因此學校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組建特色社團,如文學社、文娛小分隊、CAD興趣小組、英語沙龍、青年志愿者等,無形中就將生活德育很好地貫徹落實在了德育中。
其次,還可以鼓勵、支撐學生參與各類競賽和文藝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樹立正確的合作、競爭觀念,養成學生自立、自信、開朗的人格和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近年來初中學校的文體活動開展得比較活躍,有籃球、乒乓球、象棋、拔河等體育比賽活動,有校園歌手大賽、詩歌朗誦、文藝會演、演講、征文活動等。特別是一些由學生自編自演的節目,內容取材于校園生活實際和社會現實生活,既反映了當代學生關注社會,熱愛生活的時尚性,又反映了他們追求和向往真善美的崇高品質,教育效果相當好。
2.創造機會讓學生勞動,在勞動中激發學生創造美好生活、享受人生幸福的熱情。“生活教育的生命力特別強,它今天不是完成的東西,明天也不是完成的東西,它會永遠隨著歷史和生活的發展而發展。仿我者死,創我者生!”(《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陶行知全集》第11卷第717頁)生活之源泉是勞動,勞動是快樂人生的起點,勞動是生存的最主要手段。勞動教育能夠教給學生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使其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和特定的環境下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和獨立自主意識。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才能適應現代生活節奏,提高生活質量。初中學校可充分利用勞動課引導學生回歸勞動,讓勞動成為他們生活的源泉,在勞動中鍛煉自己的良好品質,并在勞動中享受生活的樂趣。一個從小愛勞動的人,長大后會有較強的辦事能力,而且時常會感到自己在社會上是有所作為的,有所貢獻的,從而對家庭、對社會也會十分熱愛。
我們現在的初中教育,片面強調了分數的作用,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勞動能力,培養出了許多高分低能的學生,還有的不愛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輕視甚至鄙視勞動。表現在校園內,有的寄宿生生活不能自理,被子、衣服、鞋襪要么由家長洗,要么出錢讓人家洗,好逸惡勞到了極點。“做是發明,是創造,是實驗,是建設,是生產,是破壞,是奮斗,是探尋出路。”(《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1頁)。所以初中學校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另一方面也應教會他們一些勞動技能,如每次衛生等環境整治工作交由學生負責;再者我們還要勤與家長聯系,共同教育學生,要求他們在家要做些家務,不能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惡習。在經濟上實行嚴格控制,嚴防學生憑經濟能力而助長的依賴他人、不愛勞動的壞毛病。
3.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活教育理論,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走近生活。“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每個活動都要有目標,有計劃,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導,有考核。智識與品行分不開,思想與行為分不開,課內與課外分不開,做人做事與讀書分不開,即教育與訓育分不開”(《曉莊三歲敬告同志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60頁)。課堂教學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學生大部分在校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的。課堂德育影響廣泛而深刻,有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學校德育工作可通過課堂滲透這一有力途徑,引導學生掌握創造美好人生的技能,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積極情感,最終引領學生走向幸福生活。一是制定每節課的生活教育目標,使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德育滲透時有明確的目的和依據,努力將德育目標與學科教學緊密相聯;二是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班會課,向學生宣傳系統的生活教育理論,引導學生改變以往對德育工作抱有的枯燥性、無用性、脫離生活性等片面認識,讓學生深深感到德育的目的是要將他們引向幸福的生活,與他們的當下生活緊密相聯,從而調動他們主動參與德育活動的積極性;三是緊緊抓住國際國內熱點時事。如參與和諧社區的創建、學習科學發展觀、抗震救災、扶貧幫困等,引導學生在思想政治課上進行辯證的點評,使學校的德育工作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
四、對“生活教育”理論在德育工作中運用的反思
“生活教育是運用生活的力量來改造生活,它要運用有目的有計劃的生活來改造無目的無計劃的生活。”(《曉莊三歲敬告同志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59頁)。現代的生活不同于過去,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經濟的發展,給我們的學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挑戰。例如上網已經成為眼下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網絡以其巨大的信息傳播功能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它所傳遞的信息量是以往任何一種信息傳播媒介所無法比擬的,它迅速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學生在網上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受到許多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包括色情信息、不良政治信息、網絡賭博等。因此學校、家庭對學生的教育,尤以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和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為重。為此我們初中學校的德育觀念、內容、手段、途徑都要有相應的轉換。
1.由封閉式德育轉化為開放式德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指教育極其廣闊自由,如同一個鳥放在林子里面。是呀,生活本來就是開放的,而學生的成長過程也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事實上“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能適應當今時代的需要,當代學生通過因特網已將世界“盡收眼底”,如果我們不走進他們的生活,只關起門來進行教育,無疑是與德育自身規律,與當代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是背道而馳的,因而也收不到實效。
2.由接受式德育轉化為批判式德育。陶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道出了教育的本質意義,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面向未來培養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以往初中學校只注重引導學生接受社會要求、道德規范、行為準則,而忽視了培養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當今社會生活中各種信息、種種現象泥沙俱下,魚目混珠,老師的教育和提醒不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學生能自主地進行批判式的吸收。因而學校應重點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如當前很多學校都自編了校本德育教材,并突出了案例教學的特色,以引導學生在案例辨析中增長道德判斷的能力。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德育方式。
3.由他律式德育轉化為自律式德育。陶行知“要求每一個學生個性上滋潤著智慧的心,有了解社會與大眾的熱誠,服務社會與自我犧牲的精神。”認為兒童最有創造力,教育要相信小朋友,要尊重“小先生”。當代學生的個性和要求獨立的意識越來越強,一方面他們要求擺脫老師和家長的監督和約束;另一方面,他們抵御不良社會現象、不良網絡信息的誘惑的自控能力又不夠。為此初中德育要做到學校教育與學生的自我教育相結合,要引導學生加強自律,嚴于“慎獨”,這樣才能幫助他們走出校園后能順利適應社會。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學生們也都在變化,我們的德育工作無疑也要作相應的調整,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需要。為此初中學校德育只有貼近學生生活,走進學生生活,才能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創造有意義的生活,和學會享受幸福的生活,從而幫助學生做一個現實的人,做一個會生活的人,做一個能懂得生活真正意義的人。
【參考文獻】
[1] 吳非. 不跪著教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2] 郭亨杰. 心理學教程,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3] 王桂龍. 高校德育環境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12月.
[4] 辛國俊. 陶行知的故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外國語學校西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