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碑斘矣忠淮蝹湔n《項脊軒志》時,突然覺得讀出了很多以前沒有體會到的東西?;蛟S是年歲又長,或許是經(jīng)歷了生活中比較大的變故,但更多應(yīng)該是參加了生活化語文的探索研究,養(yǎng)成了自然而然地從生活體驗入手來理解課文,注解生活的習慣。
這篇課文對學生來說并不好把握,課前預(yù)習的調(diào)查中,甚至有學生反映語言不難,感情不濃,沒有吸引力的情節(jié),沒有興趣學習。我覺得這正是指導(dǎo)他們學習從平淡文風的文章里把握深沉情感的好機會,是指導(dǎo)他們反觀自己生活體驗生活深度的好機會,于是決定改變課堂的程序和問題,再次進行自己課題的探索。
上課之初,請他們回憶生活中有沒有什么東西是失去時痛不欲生的,現(xiàn)在依然心痛,但埋在了心里,不再訴說和展現(xiàn),只有自己時時想起,品味著傷痛。有個學生談到姥姥去世時她嚎啕大哭,因為她從小被姥姥養(yǎng)育,現(xiàn)時隔日久,仍覺的姥姥在冥冥中存在著:有時就在她身邊,或在她經(jīng)過的一顆植物里,一汪池水里。那種平靜的痛,隱隱的,夾雜著愧疚很難消失。她說的時候含著眼淚,同學靜靜地聽著。
然后,我讓學生找出文中對作者情感的描寫。有一個學生說,他很愛哭,所以他注意到歸有光描寫的兩處哭泣,其一,“(老嫗)語未畢,余泣,嫗亦泣”,其二,“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第一處是聽了老嫗的話,想起記憶中至慈至親但面容模糊的母親,悲戚的感情很自然的生發(fā)。我補充了林紓的話予以支持。(林紓在《古文辭類纂選本、〈項脊軒志〉評語》說:“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guān)緊要,然自少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边@個評價是很恰當?shù)模┢涠腔貞涀婺傅囊羧菪γ惨约皩ψ约旱臓繏?、贊許和鞭策,而自己卻功名未成,有負祖母,愧對先人,作者怎能不“長號不自禁”?
這位學生想起爺爺奶奶對自己的期望,每周坐車兩個小時來看自己,鼓勵自己好好學習的情景和每當自己考試失利后的痛悔和對他們的愧意,不是一樣的嗎?他的理解雖然還有些隔靴搔癢,但是能這樣體會已經(jīng)不錯了。
我接著問:歸有光愛他的妻子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學生都能找到他補記的和妻子琴瑟相和的生活場景。那為什么他不哭呢?
想了一會,有位學生這樣回答:這是歸有光第三次的哭泣,淚滴在心里。不僅僅為妻子,更多夾雜了科舉不第,屢敗屢考,人世艱難的感慨。當他年紀已長,反而不像年輕時那樣肆意抒發(fā),而是埋在心里。但越是這樣越是悲傷,涕泣和長號證明心依然年輕,在掙扎、體驗這苦痛;而最后一句貌似不經(jīng)意說出的“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卻讓我們讀到了理智上刻意的壓抑和心靈上努力的舒展。忽然就想起了辛棄疾的“卻道天涼好個秋”的五味雜陳的心情,想起了《亡人逸事》中孫犁捕捉的亡婦久病的臉上那展現(xiàn)的一絲幸福。這種絢爛歸于平淡的語言里是靜水深流的涌動,是作者千磨萬難之后涅槃的情感。他已“無處話凄涼”,所以不再話凄涼。
以前的我在教讀本課結(jié)尾時,會很本能地抓住所謂的知識點,重點給學生講“以景結(jié)情”,還自以為很會循循善誘般引導(dǎo)他們舉出“以景結(jié)情”的詩句延伸一下,談?wù)劥朔N結(jié)尾的好處,然后放心的下課,結(jié)束。這次忽然覺得,我以前處理的太技術(shù),太無情了。
學生們還處在生命的開頭,但是從童年到少年和青年的歷程也亦讓他們體驗到,生長的過程就是歷經(jīng)磨難,不斷奮斗,由隨意歌哭到學會情感內(nèi)斂的過程。只要我們走進作品,走近作者,調(diào)動生活的情感積蓄,是會挖到文學的寶藏的。
下課時,有個學生說,等我老了,我還會再讀的。
我們都笑了,以后的歲月,我不能肯定他們是否真的會再讀一遍,但起碼,讀第一遍的感受是難忘的,因為他刻上了生命的體驗。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文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fā),創(chuàng)設(shè)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dǎo)學生從語文的角度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并發(fā)展思維能力,體驗學習的樂趣,感悟語文的價值”,其實,這就是生活化語文的最根本理念,是本色語文。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