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人們一直在探討如何施教。有人認為應重“言”,有人認為應重“文”,有人認為應“文”、“言”并重。這方法那技巧,更是五花八門,令人莫衷一是。文言文教學現狀并沒有因為爭論而改變,你講你的,我教我的,致使對研究施教的指導作用不大,甚至于研究者本身也不會按自己所講的去教學。研和教兩張皮的現象,一直長期存在著,這不是我們的教學理念過于超前,而是我們的研究脫離了文言文教學實際。文言文教學有那么復雜嗎?文言文教學就應該是文言文教學,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只是讓學生能讀懂淺易的文言文,教和學就應該奔著“讀懂”這個目標前行。怎樣能更好地“讀懂”就怎樣教怎樣學,不要談玄,也不要把太多的冠冕堂皇的責任都攬在文言文教學的頭上,應抓住一些基本的做法,還它一個本來面目。
一忌輕視積累
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語匯和句式上,其中語匯的差異最大。學外語要記憶一些單詞,學文言必須積累文言語匯,學文言的主要障礙在于古今詞義的不同,積累文言語匯,建立相應的知識系統,就成了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重點。毫無疑問,文言文教學就應該在這一方面扎扎實實地用力,這是文言文教學最實在最本質的東西,而這一點也被一些研究者和施教者不同程度地輕視了,以為高中文言文教學不應該這樣小兒科,應該有更高深的東西。這種對基礎性的輕視,會動搖文言文教學的根基,致使文言教學框架難以構建,難以確保教學水平。
文言教學的基本積累,需要我們重視,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首先要澄清思想認識,尊重文言文教學自身的規律,語言學習要從最基本的積累開始,學習文言文這種古代語言也不例外。我們不能和古人進行口語交流,只能通過書面留存進行積累,此外別無它途。其次在文言文教學的初始階段,應充分利用教材所選篇目強化文言語匯的積累,這種強本固基的工作要做得認真扎實,一絲不茍。在具體的施教過程中要做到字字落實,句中詞語一個都不放過。不要怕麻煩,不要怕枯燥,不要為輕視積累找種種漂亮的借口,不要為積累添加“味精”。不要人為地制造“幸福家園”,吊胃口的做法不嚴謹,也不會有好的效果。葉圣陶在《讀〈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中說:“要透徹理解這篇文章,篇中提到的一些史事,篇中所有詞語的意義,都非知道不可。”①他對原文中“藏之于廟”、“入于太廟”、“自于人”、“積于忽微”、“困于所溺”五個句子中的“于”字及其它文言虛詞作了詳盡的分析和比較,對它們的意義和用法作了準確的解讀。實際上是示例的告訴我們應當如何抓住實質性的東西學習文言文。其三積累要有相應的方法。葉圣陶在《〈大學國文〉(文言之部)序》一文中說:“咱們學習文言應該采取一點學習外語的態度跟方法,一切從根本上做起,處處注意它跟現代口語的同異。”②他對文言同現代漢語的同異從語匯、文法、虛字三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區別同異的目的就是為了做好基本積累,他甚至要求對文言虛詞要逐個逐個地學。他所介紹的方法很有啟發意義,就高中文言教學而言,依據課本在閱讀中進行積累是最有效的方法。詞匯、文法、虛字只有在具體的文章中才是鮮活的,學習者也只有在具體的文章中才能解讀和掌握它們,脫離課文孤立地抽取進行歸類分析的做法不科學,看似系統,實際上是一種肢解。學習文言文就應該把文字問題放在文章當中去解決,而不應該用編工具書的方法。其實,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及其在具體句子中所表現出來的語法現象,只有在相應的語境當中才能講得清道得明,文義理解了,其意義和用法自然就明白了,可以稱之為“語境定義”。課文《鴻門宴》中有“項羽按劍而跽曰”一句,對其中“而”的用法,有人認為是表并列,有人認為表修飾,其實這句話是寫項羽初見樊噲時一種緊張的防御姿勢,按著劍跪直身子以防不測,顯然是表承接。這個“而”既不是表示“按劍”和“跽”同時進行,也不是用“按劍”來修飾如何“跽”的,離開語境來解釋,難免似是而非。本文“吾屬為之虜矣”一句中“為”字,教參翻譯為動詞“成為”,這樣理解是不符合語境的,上文中有“若屬皆且為所虜”一句,這個“為”字在形式上很容易判斷出是表被動,可解釋為介詞“被”,句中“且”是將要的意思,本句是范增對時局的分析和預測,是未然的。項王不聽范增的意見,項莊行刺又未果,以致劉邦成功逃脫,在范增看來,項羽必敗無疑,就非常生氣地說,“吾屬今為之虜矣”。“若屬”句是說給項莊聽的,“吾屬”句是說給項羽聽的,根據這兩句在意脈上的聯系,“吾屬”句中“為”字應該理解為表被動,作介詞用的。這樣解釋還有旁證:一是被字句強調被動,說明主語所遭受的情況,如“花被蟲咬了”;二是被字句常用來表示不如意的事情,如“他被人騙了”。如果將“吾屬”句中的“為”字理解為“成為”,像教參那樣翻譯成“我們這些人馬上都會成為他的俘虜”,所表達的意思則完全不同!
不應輕視積累,應重視積累,應當把實虛詞及文法的積累放在具體的文言閱讀中來進行。隨著閱讀量的增加,積累也逐漸豐富,駕馭文言文的能力會逐漸養成,只有抓剛御目,才能綱舉目張。
二忌忽視閱讀能力
這里所談的閱讀能力,是就文言文而言的,包括自我積累的能力,把握主旨和理清思路的能力,理解掌握寫法的能力,審美傳承的能力。常有人抱怨文言文教學教得累,學得苦,進程慢,效果差。這種現象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文言文教學必須付出辛勞,二是教學中某些環節違背了文言文的教學規律,自然就事倍功半。文言文教學確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忽視閱讀能力的現象,其結果是,閱讀能力長期得不到有效提升,教學在低層次的泥潭里一篇一篇地重復,累苦慢差就在所難免。重視閱讀能力,有效培養閱讀能力,是其走出困境的出路。
首先要重視自我積累習慣的養成和能力的培養。積累是能力形成的基礎,沒有積累就不可能形成能力。自我積累的習慣又是自我積累能力的基礎,在教學伊始就要注重積累習慣的養成,使學生由被動積累變成主動積累,在對語匯、文法、句式等具體的積累中,逐漸形成自我積累的能力,形成并增強自我積累能力,閱讀能力也就會隨之形成和提高。自我積累能力的形成不僅在于課堂上的有意識培養,還在于將閱讀向課外延伸,課內課外有機結合,缺一不可。
其次,注重培養把握行文思路的能力。看整篇文章,要先看明白作者的行文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的文章的作者是絕不亂走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只有把握行文思路,才能讀懂文章。文言文教學不同于白話文教學,在過語匯關的同時,要適時進行把握思路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對文中句與句的聯系、段與段的聯系都要做到準確把握,以至對整個文章行文思路進行宏觀控制。在教學中,如果課文故事性較強且文字較淺易,則可以從整體感知開始,首先把握行文思路,明確條理層次,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文字疏通,比如《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即可采取這種方法,在具體教學中,應注意傳授把握思路的方法,對這三篇文章可以分別抓住“退”、“刺”、“宴”字,分析它們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很快就掌握了整個行文的思路。教學中要注意幫助學生尋找發現不同文章思路的切入點,最終使其能獨立完成。
其三,訓練把握主旨的能力。文言文教學不僅僅是把文詞、文句講明白了事,務必切實訓練學生把握主旨的能力。閱讀一篇文章,如果不能在把握主旨的前提下理解課文,就會不自覺的肢解課文,曲解文意,造成誤讀,讀出來的結果與作者實際要表達的意思相去甚遠。教學中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看完一篇文章,根本不知道作者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有的同學看完一篇文章,自我感覺很好,以為明了作者要表達意思,其實,與作者本意對不上號。究其原因,就是不能理解主旨,只能望文生義。抓住了主旨,就抓住了靈魂,讀者只有掌握這個靈魂,才能真正地讀懂課文。如對《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解讀,教參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燭之武為什么能說服秦伯?接著問答道:“他去說服秦伯,雖然目的是求和,但絕不露出一點可憐相。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頭頭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說辭里處處為著秦國著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悅誠服,不僅答應退兵,而且幫鄭防晉。”這樣的回答,只是泛泛而談,只敘表象,不得奧理。細讀文本,不難發現,燭之武是抓住了一個“利”字來退秦師的,他對秦伯說的一番話,就是圍繞著怎樣做對秦有“利”來說的,使秦獲得獨利大利的同時,也有利于鄭國和燭之武自己。沒有“利”的只有晉侯了,別忘了他也是為了對自己有“利”,才“吾其還也”的。理解之所以不得要領,是因為對文本的主旨未能洞曉,不明白作者是通過一個“利”字來寫燭之武的,他的勇,他的智,他的功勞,是通過這個“利”字表現出來的,其余的都是表象。由此可見,明了主旨對理解文章的重要性。而把握主旨,并非易事,非要經過長期的訓練不可。
其四,訓練掌握行文技法的能力。課本所選入的文言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其行文技法相當高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求他們能發現寫法,欣賞寫法,另一方面要求他們借鑒寫作經驗,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寫作基于閱讀,讀得好,才能寫得好。學生發現、鑒賞寫法的能力的形成要依靠課堂訓練,教學中教師要用好課文這個“例子”,充分挖掘文本的訓練價值。課文中的行文技法有著豐富的表現,就語言而論,要關注其獨特性,如《燭之武退秦師》重在理趣,《荊軻刺秦王》重在義趣,《鴻門宴》重在智趣,抓住了實質性的東西,才便于吸收。就篇章結構而言,要關注作者如何選擇材料和組織材料來表現文章主旨,如何使用多種手法去敘事,去寫人,去說理。無法不成文,法會因人因事文而異,要通過有效地閱讀訓練來提高捕捉能力。
其五,努力提高閱讀速度。閱讀速度是閱讀能力的重要表現之一,葉圣陶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說:“處于事物紛繁的現代,讀書遲緩實際上很吃虧;略讀既以訓練讀書為目的,自然要求他們速度,讀得快算是成績好,不然就差。③”他還說:“閱讀必須認真,先求認真,次求速度,這是極重要的基本訓練。要在閱讀課文中訓練好。”④高中文言文教學,自初始階段應注重基礎的積累,重點放在對詞語、句子的準確理解上。過了基礎積累階段,就應注重閱讀速度的訓練,培養學生敏捷迅速的閱讀能力。文言文教學開始宜采用誦讀的方法,有了基礎,就應采用“目讀”的方法,不是一字一句地念,而是用眼睛快速瀏覽,提高單位時間內的閱讀量。
其六,培養審美和傳承能力。學習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文言”這個工具,理解傳統文化,汲取民族智慧,弘揚傳統美德,傳承民族精神。使古代文化的精髓能夠在現代人身上得以傳承,使得中華民族文化薪火相傳。教學時,在準確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和評價,用現代觀念來審視課文,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我所用。
高中文言文教學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個是訓練,一個是傳承。通過訓練使學生能夠讀懂文言文,通過傳承讓傳統文化發揮作用。訓練是手段,傳承是目的。
三忌小視熟讀背誦
文言文教學不能盡如人意,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而是我們沒有用好管用的方法,熟讀背誦就是一種管用的方法,因為沒有用好,而被小視了。認為熟讀背誦是小兒科,是認識出了問題,對熟讀背誦的作用產生懷疑,是操作方法出了問題。
不可否認,熟讀背誦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讀是吸收,通過讀獲得知識,借鑒寫法,領悟思想,陶冶情操。對于文言文教學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沒有熟讀背誦,就不能很好地進行語匯的積累,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文言句式,那自然就沒有辦法讀懂文言文。同時,熟讀背誦是培養文言語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徑,文言語感的形成只有通過量的積累才能獲得。所以葉圣陶說:“學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自然成誦才行。因為文言是另一種語言,不是現代口語運用的語言,文言的法則固然可以從分析比較而理解,可是要養成熟極如流的看文言的習慣,非先熟讀若干篇文言不可。”⑤新課標也明確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認識到位,還要方法得當。熟讀背誦的內容要進行挑選,以教材中名篇名段為主。挑選的篇段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做到適量,讓學生力所能及。熟讀背誦要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以保證其質量,不能機械地死記硬背,那是白費力氣。正如葉圣陶所言:“死用記憶絕不是辦法,漫不經心的讀著讀著,即使讀到熟爛,也很難有心得;必須隨時運用思考與判斷,接著摘要記憶。”⑥還應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督促檢查的措施,使之落到實處。
僅僅想依靠教材上所選的有限的文言篇目來培養起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這是不現實的。熟讀背誦的篇目只能算是精讀的內容,精讀的目的是實現學生的自主閱讀,單靠課本完不成這個任務。在教學中還要進行必要的拓展和補充,教師要根據學情挑選歷代的文言名篇,把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當作一個專題訓練。
【注釋】
①《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289頁,1980年教育科學出版社.
②《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45頁,1980年教育科學出版社.
③《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34頁,1980年教育科學出版社.
④《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493頁,1980年教育科學出版社.
⑤《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125頁,1980年教育科學出版社.
⑥《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28頁,1980年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中國科技大學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