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萌芽所在。“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新課改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引發探索的欲望,在課堂的開頭和結尾環節都精心設計,精心預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好奇心 創新 歷史 課堂教學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而“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動力,也是創新意識萌芽的所在。“懷疑”則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原動力,更是創新的前提。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課改特別重視的,那么科學探究的動力在哪里呢?源于學生的求知欲,源于學生的一種執著精神,源于學生的好奇心。不敢想就不敢做,人的希望之火一旦迸發后,如果我們順勢擴大,及時的添柴吹風,就能成燎原之勢。反之如果冷水澆灌,狂風刮散,希望之火就將泯滅。倘若再三番五次遭撲打,變成死灰,又豈能復燃?同樣的,聯想到我們的歷史教學的課堂,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引發其探索的欲望,在課堂的開頭和結尾環節都精心設計,精心預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一、導入環節要精心,引人入勝
開頭導入要如“鳳頭”。開頭要精彩亮麗,引人入勝,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熱情。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先入為主的往往是人對事物感知的最初的印象,因此強化首次認識對學生的后續學習至關重要。“對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布魯納語),而“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樂趣”(皮亞杰語)。要提高新課教學的效益,必須首先用興趣來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其對學習的熱情和責任感,使其能夠做到精力高度集中,從而減輕甚至是消除沒有興趣的學習所帶來的思想壓力和負擔,以便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萬事開頭難,但開始環節又是關鍵的。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導入技能是有效完成新課教學的首要技能。
【例1】在《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一課的教學中,授課老師以雄壯激昂的《英雄交響曲》為背景音樂,結合了曲作家貝多芬創作的背景,講述故事,引出了拿破侖,再引導到新課——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
【例2】在《新中國的外交》一課中,老師設計了一些外交小故事,創設情境,提出例如:外國人問“中國的路是人走的路,為什么叫馬路啊?”等等類似的問題,引入中國的外交家——周恩來,再引導到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以上兩則例子是筆者在聽課過程中看到的授課老師所采用的上課導入方式。分析一下可以發現,例1是采用了音樂和故事的方式,引起學生感官上的刺激,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到新課教學。而例2則是采用了設計故事,學生參與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參與中,激起學習興趣,達到較好的導入效果,同時也加強了對領袖周恩來的敬佩之情。兩節課的教學效果顯然是明顯的。
再如在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課時,筆者設計的課堂導入是:“今天的英國大臣們覲見國家之首——女王時,所乘坐的小轎車只能停在王宮外面,還要換乘17世紀時式樣的馬車進入王宮,馬車夫、衛兵們的裝束都是17世紀的,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恰恰是體現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性。”這樣的一段話完完全全的吸引住了學生注意力,自然就為后面講授新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在講《九·一八事變》一課時,首先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學生很快就被低沉悲壯的音樂帶進了國破家亡的歷史情景當中,情緒自然很快被激發起來,對愛國主義情感的體驗也就更加直接。再提出問題“這首歌曲描寫的是什么歷史事件?事件又是怎樣發生的呢?”通過情境的渲染將學生的思維引入了恰當的軌道,不知不覺進入了課堂學習。
實際上導入方法有很多,例如故事導入、音樂導入、角色導入,設置懸念法、詩歌法、結合實際、時事法。多媒體導入等等,有時也可以是多種導入法的綜合運用。當然要注意的是,無論選擇什么樣的導入方法,導入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教學服務。如果背離了這個目的,那就有“作秀”之嫌。
二、結尾環節要留有空間,想象無限
結尾要如“豹尾”,結束得響亮有力,但同時又能夠留有想象和回味的空間,在這方面,教師的設計也是比較重要的。平時在聽課過程中,經常感覺很多老師能夠重視到導入,在課前會精心設計導入語,以求達到吸引學生的作用,而對于課堂教學的收尾卻總是很少去認真準備,一帶而過,或者布置幾道作業就草草收場,這樣就會讓學生覺得平淡無味,常常給人“虎頭蛇尾”的感覺。這樣,這節課的效果就不能及時得到鞏固,是不利于后續學習的。
還是看剛才例1中那位老師執教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一課。老師在講完這節后,簡單回顧了英、法、美、德四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后,幫學生在理論上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那就是“制度的創新,帶來了國家的崛起。”然后引用了《大國崛起》中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鄭永年的話:“所有的以前的國家,崛起中的大國,都是因為它內部的國家制度的健全。所謂的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再發展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結合時事——“嫦娥一號”升空,中國的航天事業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層層深入,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這樣的結尾是非常深刻到位的,發人深思,說明授課老師充分挖掘了歷史資源,而且很好的貫徹了歷史學科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
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國家教育部于2001年制訂的《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歷史課程標準》中把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要目標之一。而在歷史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不僅關系到歷史教學的質量,而且關系到新世紀人才的培養。因此,我們才說在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引發探索的欲望,在課堂的開頭和結尾環節都精心設計,精心預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讓學生愛上歷史,才能在學習中游刃有余!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