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觀點,都認為作文指導貴在創新。其實,創新遠沒有興趣重要。“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托爾斯泰語)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也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可見,興趣是促進學生寫作的內動力,是寫作的支點。只有當學生對寫作產生了興趣時,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寫作。
所以,作文指導課上不應大談特談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應該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說和寫的興趣。興趣調動了,才會給學生的自由飛翔加上強勁的雙翅;才會發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和生活經驗;才能使學生不斷地向著更高的目標進發。所以說,“興趣才是寫作之本。”
一、借助導入激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那么,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勤奮的探索,執著的追求。如果學生面對作文本,仍舊是苦思冥想,無從下筆的話;那就說明,很大程度上學生對所寫的事物還處于陌生態、漠視態,尚缺寫作的沖動。
而導入語正是一堂課的切入點。優美生動的導入語,能先聲奪人,叩開學生的心靈,喚起學生強烈的“樂學”、“樂為”的欲望,使學生或悄然動容,或神思飛越,或躍躍欲試,或期待盼望,從而很快進入情感“共振”的境界,產生作文的沖動。
如指導寫作《我的老師》,可先展示自己小時候和老師的合影,讓學生欣賞。學生定會盯著照片,好奇地欣賞著,并竊竊私語,猜測照片上的人是誰。然后再打開音樂,滿懷深情地介紹:“同學們,在我的影集里珍藏著一張普通的照片,每當空閑時,我都會端詳這張照片,不自禁地想起一個人,那就是我的小學老師,也就是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張照片上的中年婦女。”這時的學生已經發出了很大的驚訝聲。稍停片刻,接著說:“同學們,我的小學生活已過去了很多年,但照片上這位老師卻深深地印在我腦海里,下面請同學們聽這樣一個故事——”臺下一時間鴉雀無聲,學生屏息凝聽。講完后,一陣雷鳴般的掌聲自發地響起。接著,要求學生回憶并說出生活中印象最深的老師。學生立刻托腮沉思,繼而滿面春風,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一下子調動了起來。
二、借助情境激趣
文章不是無情物。“情不動,故辭不發。”情感是思維的翅膀,創造的催化劑。白居易也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只有在真情涌動、激情蕩漾、熱情似火的融情狀態下,才會煥發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實現知識的超越和理性的升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創新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因此,作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創設特定的情境,提供廣闊的空間,以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觸發學生作文的“動情點”:讓學生能細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樂,嘗試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學習中的成敗得失,回味經歷過的美好時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有生活氣息,才有真情實感,才能避免寫空話、假話和抄襲的弊端。如開展班隊活動、小實驗、實物演示、現場表演以及各種游戲活動等,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學生親身體驗,仔細觀察,在歡樂的氣氛中親自動手、動口、操作、思考,再寫出自己的親身體會。
三、借助聲像激趣
聲像共舉、圖文并茂、動靜成趣,直觀而又生動的多媒體技術以其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機,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單一的耳聞接受變成了視聽等多種感官的共同協作,大大拓展了學習的空間。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條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再現生活情景,促使學生深入地觀察,從而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
魯迅先生說過:“靜觀默察,爛熟于心,然后凝神結想,一揮而就。”可見,觀察是何等重要。因此在指導學生寫課間的某個活動時,可事前不通知學生,在學生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拍攝學生活動的幾個場面,如:跳繩、打羽毛球、踢毽子、爬杠等。拍攝時有意捕捉學生活動的細節,如動作、神情、語言以及圍觀者的種種表現。上課時,先慢放畫面,后放大某個重要的特寫鏡頭,并適時地讓畫面定格。這樣的慢放、放大特寫、定格都是為了激起學生興趣,讓學生趣味觀察;再提出相應的問題,以調動學生語言思維的積極性。然后,趁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熱情四射時,要求完成作文。很快,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比賽場面躍然紙上。
四、借助生活激趣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生活是作文的泉源,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學生如果缺乏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會腹中空空,無可寫之源。陸游說:“爾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詩外的功夫就是對生活的體驗、感受和認識。因此,教師應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如指導寫秋景的文章,可帶領學生走出校園,置身于大自然。學生心情蕩漾,在秋景中漫步,暢游。他們仰望藍天下自由飛翔的小鳥;環視遼闊大地上的金黃稻穗、爆裂的豆角;傾聽潺潺水流輕柔的流淌聲、收割機的轟鳴聲;再俯視腳下那飄落的、靜靜沉睡的片片黃葉,饒有興致地拾起,玩弄,細賞。想來,秋天的景,秋天的人,早已在學生心靈深處放飛,化為語言文字,也定然是真話、實話、心里話了。
五、借助活動激趣
活動既是促進學生作文的源頭活水,又是孩子們生活成長的搖籃;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學生玩的天性得以暴露,進而玩中實踐,實踐中體會,體會中感悟。冰心老人說:“專心地學習,痛快地玩。”因此,實踐活動時,不要給學生過多的束縛,而要讓他們自由展露,馳騁思維,揮灑情感,真實行為。如指導學生寫某個比賽的作文時,可就舉行具體的比賽。比如扳手腕,而且就在課堂上。學生情緒高漲,個個躍躍欲試。扳手腕的同學大顯身手,盡情拼搏——雙方雙腳死死抵著地面,小臉憋得通紅,你來我往,不分勝負;周圍同學揮舞手臂,吶喊助威。這情,這景,這活生生的畫面就是生活的寫照,也是寫作的活水源泉。如此,活動也成了一種寫作需要、寫作樂趣:一切有血有肉的文字都得以生動再現。
(作者單位: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鎮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