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的課程標準建議“教師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和富有個性地學習,可以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引導。”
一、改變教師的教學觀
1.關注每一個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學中要做到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關心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經常選一些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實際水平的問題讓他們解決,把問題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樹立自信心,鼓勵學生與同伴積極的交流與合作,同伴的肯定與認同對他們也產生了積極的鼓勵作用。
2.地理教學要貼近生活實際,對學生的生活有用,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用。(1)學習學生身邊的地理。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從學生所熟知的事物(或現象)切入,不僅能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具體,而且去除了他們對地理學科的神秘感和畏懼。例如,在講到天氣系統的時候,我們可以從當地學生所熟知的梅雨、伏旱著手。(2)學習對學生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學中要提供給學生與學生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注重基礎性的知識與技能,增強學生在生活中的各種能力。如:學習“自然災害”時,掌握一些基本的防災減災的知識。當地理知識不再是課本上難懂、抽象的知識,而是生活中一個一個鮮活的例子,學生也就在不自覺中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
二、發揮地理學科特點的優勢
1.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中學地理學科的知識面廣,內容豐富。通過對自然環境的生動描述和一些景觀圖片,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通過對發達國家的經濟和我國經濟的對比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憂國心”,激勵學生樹立胸懷祖國、艱苦創業、立志報國的奉獻精神,使個性得到優化,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對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引發學生強烈的責任感、緊迫感,產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通過對中國旅游風景名勝介紹,深深地吸引學生,使他們產生喜悅、贊美和崇敬的情感,并激發起對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審美情趣和對祖國熱愛。
2.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野外考察,多媒體演示,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的鑒賞意識和審美能力。地理教學中廣泛涉及各種自然景觀,自然景觀美體現得比較全面。滄海桑田,海陸變遷,時令瞬變,體現了自然地理演變的節律美。深入社會進行觀察和調查,培養人文美的審美意識與能力。帶領學生進入工廠,走進鄉村,深入社區,觀察和調查工業、農業、教育、醫療、風俗……體會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美和精神文明美。隨著地理課程的更新,無論是區域地理教學,還是系統地理教學,都貫穿著人地協調美的美育主線。地理教學中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蘊涵著地理教學中最高水平的美育,可以充分體現人地關系的對稱美、和諧美、協調美。
三、改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
1.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多樣化。(1)解放思想,開放課堂,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地理教學方法有多樣性、兼容性、靈活性,活動的、討論的、探究的、發現的、專題的、范例的教學模式只要是生動活潑,對學地理有利的都可以在地理課程中綜合運用。(2)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做學生的合作者與引導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現代的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把課堂的地位讓給學生,享有教育的參與權。(3)處理好講授法與其它教學方法的關系,在新教材的推廣中,我們積極的使用多種教學方法。
2.利用先進的設施,發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優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1)精心選擇圖片,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制作能夠說明有關知識的圖片,增強直觀性。使學生在自我觀察,分析總結中得到啟示,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快樂學習,走出地理學習的誤區,擺脫死記硬背的被動,呆板的學習方法。(2)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教學要點,提高教學效率。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緊湊,重點更加突出,效率更加顯著。(3)利用網絡技術,改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增加師生交流的信息通道。師生之間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接對話或郵箱傳遞進行有效交流,提高學習效率。
四、提倡自主學習,積極參與探究
1.從學科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研究活動,解決問題,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并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營造支持學生學習的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2.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探究性問題。(1)教師要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大膽提出地理問題,并對地理問題進行評價,看它是否適合探究。(2)要注意選擇恰當的問題。(3)問題具有啟發性。(4)充分利用與開發教學資源。地理課程標準編寫的新教材,其本身已提供了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在靈活運用現成教學材料的基礎上,更需要挖掘有關教學內容,將一些教學內容加工轉化為探究性提問。例如:澳大利亞大陸四周環海,為什么氣候卻炎熱干燥?這種提問符合探究性提問的設計要求,采用這樣提問的探究活動將既有趣又有益。
3.重視小組合作,強調學生整體參與。探究性討論主要以小組為組織形式,要求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讓每一個人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集思廣益。
(作者單位: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