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魯迅作品教學 《藥》的教法 細節的象征性和隱喻性
魯迅作品究竟如何教?這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題。
《藥》是一篇中學語文教材里的常選篇目。常用的教法是先梳理情節,再分析人物,最后歸納主題,這也是一般小說常用的教學方法。主題的理解通常是“明線突出了群眾的愚昧和麻木……暗線突出的描寫了革命者的悲哀”①。我曾多次教授本文,感覺教法呆板,理解單一,學生覺得魯迅作品難解,學習興趣不大,所獲甚少。
王榮生先生說:“文學作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經典名篇,比如魯迅的作品。魯迅的作品一定要當魯迅的作品來教”②。
錢理群先生說“引起魯迅創作沖動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場景與細節,以及他對于這些具體的場景、細節背后所隱藏著的人的存在、人性的存在、人與人的關系的深度追問與抽象思考……在他的創作中,每一個具象的形象(人物、場景、細節等等)都隱含著他對人的生命存在,特別是現代中國人的生存困境的獨特發現與理性認識。這樣,魯迅的小說細節就具有了某種隱喻性,涂上了鮮明的象征色彩。”③
因此我們在分析魯迅小說時就不能按照一般的由情節而人物再主題的讀法而是直接從細節入手,通過對細節的反復咀嚼品味去探究魯迅小說背后的奧義深思,這大概就是把“魯迅的作品當魯迅的作品來教”吧。
如何從細節入手進行分析呢?小說的人物分析和情節分析如何解決呢?
首先我集中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閱讀交流。讀前要讓學生明確細節的基本內涵和外延。細節不僅包括我們常見的動作,還有人物的對話。然后再細讀文本。先朗讀,盡量讀出小說中人物的語氣情感。一位同學讀,其他同學可做點評。有些重要的細節我就讓學生多讀幾遍。如康大叔的說話,就找了好幾個男同學讀,女同學點評。這樣一些人物的分析通過讀就基本解決了。再如夏瑜“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我也讓學生反復讀了幾遍,體會這句話的背景意義和夏瑜的身份。再默讀,要求學生對照吳中杰先生的點評找出自己印象較深的細節,自己寫一段鑒賞的話。然后同學之間相互交流,我基本不做點評,盡情讓學生發言,只是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不要只囿于吳中杰先生的點評,把印象深刻的細節和疑惑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
交流時有些學生的感受就比較獨特。比如有的同學覺得中國人竟然半夜起來看殺人,真是無聊透頂;還有的同學說牢卒阿義更是無恥,搜刮犯人的油水,一點都不義氣。華老栓夫妻人是老實,但也很無知,把辛苦掙來的錢換人血饅頭來給兒子治病,一點憐憫之心都沒。這些問題都涉及的是人物形象的認識,對魯迅的思想認識也有幫助。一些同學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如魯迅寫了華大媽上墳的細節,為什么還要再寫夏四奶奶上墳的細節,這不都一樣嗎?魯迅結尾為什么詳細的寫烏鴉呢,就因為它是不詳之鳥嗎?學生的真實感受出來了。已經有了點自己的體會。
第二步我將學生的筆記收上來,根據學生的筆記選擇幾個典型細節在第二課時重點分析,我選擇細節的依據是:
第一,已達成共識的就不再關注。
第二,大多數學生所關注的或學生基本不關注但依然是很重要的細節。當然重要不僅指直接關系著作品的思想深度的理解,而且而涉及學生讀書的方法和品質,這可能比前一種還要重要,這是讀法的指導,具體說就是魯迅讀法的指導。
第三,選擇的細節具有典型的魯迅特征,有較強的隱喻性和象征性,能讓學生思維空間得到盡量的拓展,能讀出自己的感受,最好能結合以前所學讀出吳先生社會學分析之外的理解來。
第四,每部分最好有一個能體現其主要題旨的細節,這樣可有點及面,由細節分析帶動情節分析,可節省教時,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
第二課時我根據選定的細節讓學生討論:
第一部分我選擇了圍觀夏瑜被殺的細節,學生討論形成下面幾個焦點
1.老百姓的愚昧和麻木,對革命者的不理解(這點吳中杰先生已指出,學生不是自己讀出來的)
2.魯迅的態度是諷刺的,心理是厭惡的。這是從“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這句中的比喻中悟出的,比喻知識是學生學過的,能體會出其中的感情就不容易了,我沒有從通常的修辭知識分析入手,而是著重引導學生體會身其感情,品讀有深度,具體分析能力有提高。
在指導學生分析細節時,我提醒學生可比較一下魯迅其他作品的相似細節。
立即有學生指出這個細節和《藤野先生》中“看電影”的細節有相同之處,更有學生看出《孔乙己》中也有相似圍觀細節,接下來的討論就熱烈了,有的說都表現了中國人的愚昧麻木;有的說表現了中國人沒有愛心;也有的說表現了中國人的無聊自私的心態;還有的認為魯迅特別關注“圍觀”,但這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國人,魯迅心里是否過于陰暗了……這說明學生真正讀出了自己的感受,有了自己的發現和體會。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教師應該出場的時候了。我首先肯定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正確的讀法,表揚了一些善于提問的同學。特別是讀法,我對學生能將魯迅的部分作品聯系起來讀提出了熱情的鼓勵。接著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錢理群先生的兩段話來將討論引向深入,同時也是暗示魯迅作品的讀法。
“小說中所有的人只有一個動作:‘看’:他們之間只有一個關系:一面看別人,一面被看,由此而形成‘看與被看’的模式……中國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戲,演給別人看而且把別人的所作所為都當做戲來看。看與被看就成了中國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構成了人與人的基本關系”。
“先驅者與群眾的關系,本來是一個‘啟蒙者與被啟蒙者,醫生與病人,犧牲者與受益者的關系’但在中國的現實中卻成了‘看與被看’的關系,這是魯迅充滿苦澀的一大發現”④我要同學們談談對這兩段話的理解,結果同學們又讀出了自己的發現。有的說魯迅寫的不僅是中國人,外國人也有這樣的是;有的聯系課文第四部分,兩個母親相見卻不能理解,夏四奶奶不理解兒子說魯迅對人與人的關系理解的是很悲觀的,好像就是冷漠,沒有關愛,有點偏激,……
顯然,學生的理解已超出了吳中杰先生的評點,有點“走進魯迅的意思了”,無意識中學生已經在品味細節的“象征性和隱喻性了”不管學生的理解是否正確全面,學生已以一種積極地姿態投入到作品之中。
魯迅通過康大叔的對話暗示了夏瑜之死是由其長輩親戚告發的,這一點學生沒讀出,我提醒學生對話也是重要的細節,不能輕易放過。
四個部分的細節分析過后,小說的情結也順勢牽出,這樣從細節入手的教學設計不僅凸顯了魯迅作品特有的個性特點,也顧及了學生對魯迅作品的接受能力,同時也沒有丟棄傳統小說教法的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注釋】
① 見高級中學語文參考資料一年級第二學期,136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② 引自《聽王榮生教授評課》,246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③ 引自《魯迅作品十五講》,3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
④《魯迅作品十五講》,55頁,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上海市華東模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