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語文教學到底該怎么做,盡管八仙過海各顯其長:有的巧于激疑布惑,有的精于融會貫通,有的優于靜中明理,有的善于動中煽情,有的高于妙語連珠,有的工于示之以范,有的勝于引而不發……但有一點是共通的: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其學習的本質應該是思考,應該在思考中成長。
【關鍵詞】課改 思考 質疑 成長
新課改,究竟帶來了什么希望呢?多年的學習觀摩,我深感困惑,偶爾我翻閱了《教師博覽》,看到著名特級教師傅一河《我做評委評語文》一文,他是這樣寫的:“新課改不新,語文課危險。”傅老師是這樣歸納的:第一,兢兢業業走老路。第二,還是滿堂灌,滿堂問,滿堂電(多媒體課件)。第三,語文課沒有與學生的發展同步的教學目標。我感同身受,同時他也進一步指明了教學的方向。
語文教學到底該怎么做?盡管八仙過海各顯其長:有的巧于激疑布惑,有的精于融會貫通,有的優于靜中明理,有的善于動中煽情,有的高于妙語連珠,有的工于示之以范,有的勝于引而不發……但有一點是共通的: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其學習的本質應該是思考,應該在思考中成長。
宋代理學家說:“學者先要會疑。”另一著名學者張載也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我想他們所說的“疑”的前提應該就是思考。如果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不加思考,完全照搬教輔用書,只教文章寫了什么,而不教為什么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的話,如果我們的學生在聽講中也不加思考,只是一味的聽從和吸收,這就違背了孟夫子早就給我們后人警示的名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再看我們的課堂情境:大多是千人一面,萬口一腔。絕大部分沒有自己的見解,只知教材教參這樣說,而不思考為什么這樣說,因為長期上這樣教條的課,當然我們的學生就沒有了思考的空間和思考的必要。
須知,課文是人寫的,教材是人訂的,教參是人編的。但凡是人,總會有缺點,做事總會有遺漏,思考總會有欠缺。因此就從這個治學角度來看,我們做老師的就不應該形而上學,也不能人云亦云。我們做老師必須學會思考、學會質疑,更要帶領我們的學生“應該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蘇霍姆林斯基語)。
我踏上教學工作已有十幾個年頭,開始的確很懵懂,第一,因為不自信,第二沒有豐富的學識和教學經驗,第三也沒有足夠的懷疑精神,因此在前幾年的教學中,拼命抄教案,把教案上說的內容一股腦兒搬給學生,以致我只能疲于應付,教學任務完不成,學生學習氣喘如牛,也就無從談及學習效率。
行進在教學的道路中,我深感自卑又自責,但我并沒有隨波逐流,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參與到這場有意義的教改運動中來。其中我最受益的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我們宜興市實驗中學真刀實槍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我積極參與其中,參與即是經歷,經歷即是財富;第二,學校分發了很多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書籍,我如饑似渴地閱讀、摘錄與參悟,把百川匯海的吸納和為我所用的內化結合起來;第三,課堂教學完成后,我不斷地反思教學,經常寫教后感,因為寫作是我和不可能之間的唯一通道;第四,備課前堅決不“偷看”教參,備完課我再與教參“論理”,因為有了自我的思考,“論理”就更有意義和價值。
現在的我,已經養成了思考的習慣,培養了懷疑的精神,更讓我欣喜的是我的懷疑精神也“感染”了我的學生們,當學生們上到我的課時,都充滿著熱情,充滿著期待,充滿著思考,充滿著智慧,同時充滿著成長的氣息。現舉三例,以饗同行。
第一例:我教蘇教版高爾基寫的《童年的朋友》一文,在請學生梳理了文章內容之后,我適時提出一個思考問題:劃出本文的主旨句,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她馬上成為我終身的朋友,成為最知心的人,成為我最了解、最珍貴的人,——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的。
繼而我追問:哪些事例能支撐這個主旨呢?學生們都沒法找出來,因為本文主要是通過神態動作來刻畫外祖母的,確實就這幾處有限的人物描寫很難揭示其主旨。
之后我又讓同學們思考:這篇文章是獨立的還是節選的?這一下學生明白了。因為這是節選,前面肯定有很多事例來支撐外祖母的性格特征的。因此其主旨與本文節選內容不能高度統一。通過討論,學生們明白了:選材要為主旨服務,更明白了不能牽強附會的理解文本,要學會質疑,要學會思考。
第二例:有次教學公開課,我上的是《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我是這樣預設教學目標的:一、通讀全文,理清思路,概括中心。二、學會品詞析句。第一目標完成得很順利。因為概括文章內容,一般很少質疑。題目《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就表明得很清楚,而歸納文章主旨時,就有質疑之處了,譬如本文通過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贊揚了聞一多的精神。此時,我就提出一個問題思考,本文在哪一段或哪一句流露了作者對聞一多所說所做的贊美之情呢?大部分同學很快就找到了:倒數第二小節,即“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我就趁熱打鐵,繼續讓學生思考:這一句針對全文而言,表述準確嗎?學生們根據我的問題,開始陷入了深層次的個體思考,繼而再由小組合作研究,結果有近二分之一的同學對“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產生了懷疑。盡管事實上聞一多是一個著名的優秀詩人,有著名的詩集《紅燭》、《死水》等為證,但本文在選材時,只是一筆帶過,就文章主題而言,也就無需列出,如果寫出來顯然就有些唐突。通過同學們的思考、探究,他們再次明白了:選材是為主題服務的。這就更進一步明白了不能牽強附會的理解文本,要學會質疑,要學會思考。
由于文章作者是著名作家臧克家,因此本文入選人教版,至今沒有遭到任何人懷疑。而我上完之后,倒遭到了部分老師的“白眼”。但我心里仍然感到快意,在我的熏陶下,我的學生們也行進在思考和探究之中。后來我就此問題向上海資深專家教研員步根海請教,他非常贊同我的觀點,并鼓勵我繼續自己的思考教育。為此我很欣慰,也很快樂。
第三例:有次集體備課,當我們集備到《出師表》時,課文對“深入不毛”的“毛”是這樣注解的:毛:草。當時我提出這個“毛”本義是“草”,但要放在句中解釋時,我認為應該解釋為“長草”,應該是作動詞用,何況前面又是否定副詞“不”加以修飾。我依稀記得我當時質疑這個“毛”時,有個老教師把書一扔,狠狠地說:你為什么老懷疑書“本”呢?別自以為是!當時我是噙著淚水的,同時很多老師也投來了輕視的眼光。但我沒有掉下眼淚,因為“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但我依舊堅持自己的觀點,上課時,我把這個問題交給同學們討論,絕大部分同學都解釋為“長草”,我沒有就此停下腳步,請學生再列舉名詞活用作動詞的相同結構,以加深影響。學生們很快就列舉出十多個類此用法。例如:不名一錢(占有)、不蔓不枝(牽連、生枝)、不恥下問(認為可恥)、不茶不飯(喝茶、吃飯)、不食煙火(吃)、不刊之書(更改)、不齒于人(同列)……由此我又想到: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思考的老師。為此我很自豪,也很愉悅。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位“萬世之圣”條分縷析地道出了思考的作用。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位世界杰出的科學家道出了思考的價值。
李四光言:“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應有懷疑態度,不要為已成的學說所壓倒。”這位中國地質力學奠基人道出了思考的意義。
請記住:要想讓學生健康成長,一定要讓學生生活在思考里!
同時請記住:要想學生生活在思考里,首先讓我們教育工作者生活在思考里!
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有希望,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