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題”是俗話,套用當下流行的術語,叫做“學業評價”。所謂“命題的有效性”,一是指過程有效,即具備正確、快速、高質量地命題的技巧,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二是指結果有效,即命制的題目都是好題有效題,能真正對學生的學業達成客觀、科學的評價,并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起到指導、改進作用。需要說明的是,本文題為“如何提高命題的有效性”,論述的對象僅指向于“文學類文本閱讀”,且只談及小說和散文。
一、現狀掃描:語文教師為何不會有效命題
在大力實施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將“素質”作為教學的第一要素和核心內容,這無疑是正確的和重要的,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考試”作為評價學生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在當下還真實地存在著。它是日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備環節,不可或缺也不會或缺。考試的關鍵和核心在于命題,這就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有效命題能力。而當前許多語文教師因為對命題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命題意識淡薄,命題實踐缺乏,又加上各種現成的資料滿天飛,拿來主義盛行,最終造成命題能力低下,或者說不會有效命題——我們只會做題抄答案,于是命題成為一道橫在每個語文教師面前跨不過去的“坎”,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面對高考和平時的各種測驗,面對愈演愈烈的大學自主招生,我們還得指導學生應付這樣那樣的各種考試,所以必須得去鉆研題目和命制試題。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甚或優秀的語文教師,光能上好課是不夠的,還應會命好題。于每個教師而言,有效命題能力應該是一種基礎而又必備的能力,其在整個教學能力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后者的必需和有機的組成部分。如果從高考的層面而言,有效命題能力甚至比課堂教學能力更為重要,更具現實功利價值。
如果我們將目光用來掃描當前語文教師有效命題能力欠缺的尷尬現實,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兩點:
1.錯誤認識作祟。有效命題的真正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即所謂的“學業評價”),更是為了指導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課堂教學,從而優化課堂設計,完善教學過程,最終達成“教”“學”相長,師生共進。但很多初上講臺的年輕教師,無視命題在日常教學中的重要性,忽視考試對學生學習的促進意義和對自己課堂教學的指導作用。他們只專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著眼于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而對于有效命題的性質、意義、功能等卻認識不清,以為考試無非是做做題目,算算分數而已,而題目反正手頭現成的有的是,于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冷落命題甚至排斥命題,導致命題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
2.惰性心理使然。說語文教師天生不會命題,是毫無根據和沒有道理的。語文教師有效命題能力的缺失,在于自身的惰性使然。一個學了四年大學語文的本科畢業生,應是具備了扎實的語文素養和較高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只是面對身邊滿天飛舞的各種現成試卷和教師用書,我們的老師漸漸變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用剪刀和膠水對付考試。分析試卷則看著題目抄答案,依賴答案講題目——“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們不肯積極主動地去鉆研試題,命制題目,在長期的日積月累中“生于安樂”,最終也慢慢地“死于安樂”。
二、出路探究:提高有效命題能力的路在何方
認真分析上述兩個原因,我們清楚得出,一個是教師自身的主觀原因,一個是市場經濟的客觀原因,主客相加,既導致教師沒有想命題的興趣、動力甚至壓力,也造成學校缺失良好的命題環境、條件與氛圍。我們不否認外來入侵的試卷資料中不乏好的題目,但最好的題目,也要結合自己學校的學生實際,盲目搬用,胡亂復制,是不切實際和沒有針對性、評價性的。這樣的做題與考試,缺少實際價值,也無評價意義。
那么,如何提高教師的命題能力,進行有效命題呢?我想結合自己平時的一些命題實踐,談點粗淺的看法與體會,以求教于各位專家同仁。
1.知流程領悟命題真諦:要識廬山真面目
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完整而有效的命題流程,應該包括三個基本環節,即“選擇文本”、“命制題目”、“檢驗評價”。所謂“選擇文本”,是指命題者挑選合適的文本供命題之用,標準是“文質兼美,適于命題”。它包括兩個步驟,一是挑選,二是刪改;所謂“命制題目”,則是在選好文本的前提下,依據考點和學情進行命題和擬定參考答案,具體可分這樣幾塊內容:“預設”(事先明確命題思路、目標、意圖,設定試卷結構、難度、考點、題型、題數、分值等)、“命題”(具體的命題和擬定參考答案的過程)、“磨題”(對試題與答案的修改、審定,對整份試卷的調整修正等);所謂“檢驗評價”,則是將命制好的試題用于學生的實際考試,并通過對考情(包括得失分、典型錯例、存在問題等)的統計、分析,從廣度(考查的知識點的覆蓋面)、深度(試題的難易度和能力層級)、效度(試題的正確性、科學性和評價性)三個維度來驗證、評價學生的學業和整份試卷的優劣好差(即有效性),從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指導、改進今后的教與學(包括有效命題)。
簡要圖示如下:
上述三大環節前后相連,逐層遞進,互為制約,雙向流動。其中“選擇文本”是前提和基礎,其目的在于增加命題的有效性;“命制題目”是主體和關鍵,其意義在于達成命題的有效性;“檢驗評價”是結果和目的,其意義在于達成學生的學業評價,驗證、提升命題的有效性。簡言之,有效命題的根本目的在于“評價學業,指導教學”。
現實中,我們很多教師往往只注重第二環節,輕視第一環節,忽略第三環節,更不識三個環節對于提高有效命題的作用與意義。殊不知,選擇文本是個找材料的活兒,好材料才能做好東西,巧婦還“難為無米之炊”呢?米找得好,飯才能燒得香。而對于檢驗評價,很多教師的習慣做法是講解題目,分析成績,卻無視對試題本身和考情的分析評價,反思總結。如:題目考查的知識點、難易度、得分率甚至包括試題本身的言語表述與答案擬定等有無差錯,有無適合學生實際,有無區分度,有無將分析的結果作為改進今后命題的經驗依據等等。這種“一頭熱兩邊冷”的現象,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還真實地存在著,且大為流行很有市場。
因此,我們要領悟有效命題的“廬山真面目”,熟悉有效命題的各個環節,熟習它對于提升有效命題和課堂教學的意義和價值。牢記于心,爛熟于胸。須知:目無全牛才可游刃有余,胸有成竹方能駕輕就重。
2.訂細表指引命題方向:按圖施工保質量
一個命題能力強的老師,會認真研析“考試說明”、“浙江省學科教學指導意見”、“高考試卷”等,研究考綱,把握考試的重難點和基本點;會根據考試性質和學生實際確定科學、合理的考試目標、內容和方法;會選擇適合學生閱讀和考試的文本;會嚴格按照命題流程規范地命題等等。此外,他還應明白考試的目的,即通過本次考試要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到哪個程度,要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應試能力,根據考試結果今后將如何調整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等等。我們可以將這些內容設計成一份“有效命題細目表”,作為指引自己有效命題的大綱和依據。主要欄目包括:考點、題型、分值;能力層級、難易度、預設得分與實際得分、差異、存在問題、原因分析、改進措施等等。樣表如下:
注:(1)省“考試說明”中關于“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考點有八個,即:①作品結構的分析,作品主題的概括;②作品體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的分析;③重要語句豐富含意的體會,精彩語句表現力的品味;④作品形象的欣賞,作品內涵的賞析,作品藝術魅力的領悟;⑤對作品所表現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評價;⑥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作品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發掘;⑦對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探討⑧對作品的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2)“能力層級”欄中,B為“理解”,C為“分析綜合”,D為“鑒賞評價”,E為“表達應用”,F為“探究”,文學類文本閱讀主要考查這幾個層級;(3)“得分”“差異”“存在問題”“原因分析”“改進措施”是考所所填欄目;(4)文學類文本閱讀的總題數一般在4-6題間,總分值在18-20分間。
我以為,事先設計好這份細目表,實際上是構建了一方有效命題的施工藍圖,它能正確指引、規范教師的命題,并在命題的過程中會自然考慮如下問題:我要命什么題?考查哪些知識點?如何將題目與考查目標結合得自然天成?并會設想:學生會如何答題?答題中會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怎樣改進今后的課堂教學?等等。應該說,這些問題確實需要命題老師的深入思考并付諸行動,因為它們是促成有效命題的核心內容。盡管制訂細目表要花時花力,還會限制人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但不管怎么說,精細化總比粗放化好,有綱可循一定比漫無目的來得輕松容易,便于操作。
3.借摹仿積累命題經驗:從“合格”走向“破格”
顧名思義,“摹仿”重在于實際的命題練習,即通過摹仿他人的優秀命題,學習借鑒他們好的方法與技巧,從中積累經驗,提高能力,最終從“形似”走向“神似”。說實話,在應試教育還名亡實存的今天,“教什么考什么”只是美好的理想,“考什么教什么”才是真實的現實。所謂“一考定終身”,不光定了學生的終身,也定了教師的終身——為考試而教學。因此,我們平時的所有考試與練習,實質上都是在刻意摹仿高考。
摹仿的對象是高考試題。首先,高考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和權威性,高考的大棒指揮著整個語文教學。我們提倡的有效命題,其終極目標就是為了高考,為了高分。其次,命題專家們殫精竭慮、慘淡經營出來的題目,畢竟比我們普通教師的要經典、規范得多,經得起全國人民的推敲和檢驗。即使偶爾出點小錯誤,那也只能將錯就錯,以訛傳訛,所謂“真作假時假也真,無為有處有還無”是也。
摹仿的關鍵是依樣畫葫蘆。就是依據高考試題,摹仿它的考點、題型、題數、賦分等。由形式而內容,由淺層則深層,在反復的摹仿過程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所以,研究高考,鉆研試題,應是每個語文老師的必修課。具體來說,就是要探尋命題規律,學習命題技巧,借鑒命題經驗,摹仿命題形式。一句話,通過研究高考,來提升自己的有效命題能力。
摹仿的過程是從“形似”走向“神似”。摹仿只是手段和過程,不是目的和結果,通過摹仿,重在于實際的命題訓練中提高自己的命題能力,提高試題的有效性,這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
摹仿的歸宿是創新創造。摹仿的實質在于積累命題經驗,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摹仿就是一個打基礎的過程,其最終歸宿是達成創新創造。即推陳出新,從“合格”走向“破格”,由仿制變成創制。(“合格”、“破格”是學書法的術語,指學書法的人首先要臨摹名家名貼,追求形似,是謂“合格”;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突破,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與特色,自成一家,是謂“破格”。我覺得,學命題與學書法具有驚人的相似性,故以此喻之。)
4.勤閱讀提升命題能力:溺水三千一飄飲
語文的源頭是生活,命題的源頭在閱讀。語文教師不應只是教書者,更應是讀書者。都說命題難,命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題更難。這是事實。文學類文本閱讀命題不同于其它命題,難就難在它首先需要教師能正確、深入地理解文意,然后才能有效命題。說白了,就是成敗于教師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不管是語句分析題、內容理解題、形象鑒賞題還是開放探究題,都需要教師對詞句文意的正確深入理解。很多時候,閱讀理解能力等同于命題能力。如果老師連文章的基本內容都看不懂,那么命題只是一句空話,能有效命題更是無從談起。所以,有效命題應從提升教師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入手,從強化閱讀起步。閱讀對命題的促進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積累素材,規范表達,提升能力。
這一點人人皆知,不再贅述。
以上談的是提高文學類文本閱讀有效命題的一些做法,只是一家之言,且多為宏觀闡述。除此之外,有效命題還應建立在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上。所謂“備課要備教材和學生”,同樣道理,命題也應“命文本和學生”,任何脫離文本和學生的命題,都是無效的。另外,我們還得時時關注課程改革和高考動向,留意它們的風吹草動給命題帶來的變化;還得多研習“考綱”和“考試說明”,了解“考綱”與試題的內在聯系與對應關系等。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無法逃避命題。我們應該以積極的姿態去擁抱命題,在命題中感受快樂,收獲成功。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