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到來,現今的課堂又有了新的定位。新課程指出,數學課堂已不是單向的教師傳授,而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數學知識進行溝通與交流的舞臺,是一個教師的“愛教”與“會教”、學生的“愛學”與“會學”的變化、發展的動態的過程,雙方處于一個和諧、共進的學習共同體中。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新課程對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作為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師生互動的理論將深刻地影響、引導著教學實踐的改變。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讓課堂更加精彩。然而在當今的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陳舊的教育觀念,“滿堂灌”、“填鴨式”等教學方式還普遍存在,課堂依然是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者”還是不知不覺地淪喪為課堂的“獨裁者”。學生還是成為課堂上的“配角”或“傀儡”,這種現象大大抑制了學生潛能的發揮,造成學生成績分化,嚴重違背新課程改革所注重的全體學生發展的理論。因此,必須改變這種現狀,代之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在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真正領悟“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的現代教學的真諦。基于“師生互動”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及現今課堂教學中仍存在的舊的教學方式的弊端和不足,本文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數學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具體實施策略來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建立平等對話關系,創設互動氛圍
民主、平等是現代師生關系的主要標志。中國古代教師的社會地位雖然不高,但是對于學生倒一向講求“師道尊嚴”。學生對老師唯命是從,不關注自身的體驗與感受。這種關系下的課堂教學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是搬運工、學生是填滿知識的容器。課堂氣氛沉悶、單調、乏味,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不到激發,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另外,數學知識抽象難懂,在數學課堂實施合理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制造出課堂討論所應具備的氣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探索欲,在輕松的環境中,一步步理解數學問題,使一個個抽象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充滿趣味。舉個簡單的例子。若教師在闡述求解“相向或相背而行”的數學問題時,可以讓學生來演示問題過程。在演示過程中,讓學生互相交流,教師適當參與。學生通過自己的肢體感受以及教師、學生的平等交流環境,來發現和理解問題。這種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平等的互動氛圍,給學生提供了自我理解和探索問題的平臺。可見在這種互動關系中,學生的心靈得到了解放,喚醒了他們的主體意識,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被激發出來,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他們的知識能力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會在對話的過程中得到協調發展。創新教育下的師生互動,是以知識為載體,師生互動參與,主體性共同發展的一種教學形式,要實現這種形式,教師必須從“師道尊嚴”的臺階上走下來,建立新型的師生間的平等對話關系:尊重學生,樹立平等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服務意識;影響學生,樹立師表意識;相信學生,樹立民主意識;理解學生,樹立朋友意識。
二、整合信息技術資源,促進師生互動
信息社會為探索和構建新的教學方式提供了新的平臺、新的思路。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活躍師生關系,實現師生互動是教育發展的新思路。師生互動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是師生關系轉變的表現,信息技術使師生由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變為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信息技術的信息傳遞具有快速、隱蔽、靈活等特點,可以豐富傳統的師生互動方式,使師生之間增加更廣泛、更民主、更有針對性的交流。運用多媒體教學可增強動感和直觀性,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拿一堂中學數學課來說,在用傳統教學方式教授函數部分內容,教師單純的口述很難讓讓學生輕松、真切的理解抽象的函數概念。若采用信息技術通過師生互動來講述,就可提高收效。首先可以向學生提出函數的表達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幾種?等學生回答后,從計算機中調出函數的圖象式、圖表式、表格式等幾種,讓學生集中精神觀看后,情緒高漲,思路開闊。隨后可以讓學生思考所給函數的性質,例如提出讓學生思考指數函數的底數對函數性質的影響,不妨這樣設計教學過程:先引導學生用信息技術完成表格,做出圖像,并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動態觀察圖像,再讓學生自由選擇的值,并用計算機在同一坐標系中作出圖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底數是如何影響并決定著函數y=ax 的性質。可見在信息技術下實現的師生互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積極性,激起探索欲,而且在信息技術下實現的認知環境中,操作、觀察、試驗、猜想、發現等過程都得具體而清晰,嘗試錯誤的機會少了,數學思維的目的性增強了,數學推理的邏輯基礎更加穩固。
三、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實現真實有效的師生互動,就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情境,使學生樂于參與到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來。教師開講時,創設情境、激疑引思的著力點,應該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習心理需要上。暗布屏障,巧設圈套,激其情,奮其志,引其思,使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或趣味橫生,或懸念于懷,或處于新舊知識的沖突之中,或徘徊在知與不知的矛盾圈內,很自然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1.創設情境,誘發情趣
要使學生發現問題、抓住問題和思考問題,首先應當引導學生進入問題、了解問題。在開講時,如果能根據學生好奇、好問的特點,設置一些問題,造成一種氣氛,使學生被問題所吸引,讓他們一開始就帶著急需解決的問題來聽課,并誘發他們產生一種想親自去試一試,以求從中發現問題的心理狀態。
【例1】長方體的表面積
師:今天大掃除想把教室四周的墻壁用規格一樣的白紙裱糊一遍,但不知道要買多少張紙,請大家先算算四周墻壁的總面積,再算算每張紙的面積,最后算出紙的張數。
一張長方形紙的面積同學們都會算了,長方體的表面積你們能計算嗎?
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板書課題),希望大家認真聽講,課后看誰先算出來。
這樣的開講,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了。課后,不少學生借卷尺、搬梯子,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用于實際測量與計算,做到了學用結合。
2.設計問題,層層引導
在師生互動時,教師不要直接將思維過程展現給學生,而要通過由易到難的方法,設計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逐漸領悟,層層引導。
【例2】提取公因式
步驟如下:
第一步:讓學生舉例說明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學生回答之后,出示題目:x(a-7)+y(a-7),讓學生觀察其中有無公因式,如果有說出公因式的形式。
第二步:將上題變化成x(a-7)+y(7-a),讓學生思考它與上一題的聯系。
第三步:再將上題變化成x(a-7)2+3y(7-a)2的形式,學生展開討論。
第四步:最后,再將上題變化成x(a-7)2+2y(7-a)3的形式,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展開討論。
由于此題有一定難度,學生在討論、質疑之后,明確了解此題的關鍵是將底數轉化成相同的式子,這樣便使難點得以突破。問題的提出由淺入深,讓學生逐漸領悟,易于掌握。同時要把握住提出問題的時機。比如有些問題在學生討論后,仍然似懂非懂,這個時候正是進行啟發引導的好時機,教師若抓住時機,恰到好處的進行引導,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真實有效的師生互動能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激發思維,提高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要體現它的有效性,教師不僅要在理論上重視它,更應該在實踐中進一步思考與探索,“動”出學生的思維,“動”出學生的激情,“動”出學生的創造,讓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問答互動真正有效。改變沉悶、缺乏生氣與活力的數學課堂現狀,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最終實現真正的師生互動。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指出:“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逐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一堂沒有交往、沒有互動的學習過程,已經不適應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學生應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應當成為自己的主人,真正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我們首先做到的就是也要把學生當作一個主體來看待,認識到師生雙方都是彼此的創造者,都有交流的直觀能動性,師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在這種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實現學生的價值,把數學課堂教學變成學生的樂園,使學生向學、樂學、愛學,我們必須有放眼世界、展望未來的信心和決心,轉變觀念,促進互動,從而真正發揮學生的生命力和主體性,構建真實有效的互動師生關系,讓我們的課堂大放異彩。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實踐在我國已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我們應本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不斷努力在教學上摸索出一條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 查有梁. 新教學模式之建構[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5,85~112.
[2] 李伯春等. 數學教育學[M].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10,54~55,109.
[3] 馮克誠等. 師生關系行為規范[M]. 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4.10,30~37.
[4] 徐皓. 教師教學藝術[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10,122~135.
[5] [日]佐藤正夫 著,鐘啟泉 譯. 教學原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6,236~243.
[6] 陳德宏,吳光明. 數學課堂如何實現師生互動[J]. 黑河教育,2005,(4),13~14.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