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列寧主義誕生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為開始的20世紀社會主義實踐,取得了輝煌的歷史成就。20世紀八九十年代發生的蘇東劇變,不僅使這些國家黨解散、國解體和社會改制,而且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總結蘇東劇變的原因,是“合力的歷史結果”,既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原因;既有內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正是這一系列因素的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因果鏈條。在紀念蘇聯解體二十周年之際,試析蘇聯解體的原因,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對執政黨的建設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蘇聯 解體 體制
中圖分類號:D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274-02
一、蘇聯模式的殘害
1929年斯大林在蘇聯推行農業全盤集體化,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建立高度集中為特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軍事管理體制,這就是蘇聯模式,蘇聯模式是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1.高度集權的中央官僚制破壞了民主集中制。蘇聯模式中高度集權的中央官僚制度,破壞了民主集中制,黨的方針政策往往只有少數幾個中央政治局委員甚至最高領導人一個人說了算。在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官僚主義的滋生膨脹,進而導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肮倭偶瘓F” 損害黨的戰斗力,喪失革命意志,對理想信念麻木不仁,使執政黨與民眾之間隔閡越來越大,失去了群眾基礎和執政能力,民心盡失,以至瓦解黨的組織。搞垮蘇東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國敵對勢力,而是官僚特權階層為維護和擴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他們將大量國家財富占為己有,一些人甚至急切希望共產黨的垮臺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毀滅,以便通過國家制度的公開變更,在新制度下從法律上承認他們攫取的財富。
2.高度集權的黨領導體制,嚴重挫傷人民管理國家的熱情。蘇聯模式是高度集權的黨領導體制,黨對國家實行統一領導,一黨獨存,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過分地干預國家的日常管理。勃列日涅夫特別推崇長期主持意識形態工作的蘇斯洛夫的一句話:“干部隊伍的穩定是成功的保障?!彼麖钠婷孀非蟾刹筷犖榈姆€定,發展到領導干部事實上的職務終身制。勃列日涅夫、蘇斯洛夫等高級干部都是在他們的職位上壽終正寢的。職務終身制使他們有持無恐,以權謀私,腐敗漫延,也導致了后來的老人政治。“領導干部終身制,在客觀上使特權階層的隊伍不斷擴大,為了安排更多的領導干部而設置的機構也不斷增加。20世紀70年代末,蘇共中央直屬的部級機構達到20多個,其中大部分與政府機構重疊”[2]。黨的領導基本上超越并取代了國家的權力機關——蘇維埃, 使得蘇聯最高蘇維埃和各級蘇維埃成為擺設,這使得一旦蘇共出現問題, 不僅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還會直接影響國家的存亡問題。
3.高度集權缺乏民主監督,特權盛行。在蘇聯,監督部門的權限極其有限,權力制衡機制很不到位,主要官員沒有得到應有的監督,權力濫用現象層出不窮,出現了大量官員蛻化變質的情況。當時的蘇聯是典型的人治,違反和破壞的法律的現象自上而下無處不有,對國家的民主和法制破壞極大,極大地損壞了社會主義的聲譽。蘇共的高級干部在勃列日涅夫時期逐漸形成的“特權階層”,在戈爾巴喬夫時期進一步發展演變。正是這個特權階層,成為推動蘇聯劇變的重要因素之一。
4.階級斗爭擴大化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在處理發展生產和進行階級斗爭關系問題上,“在經濟建設中心地位上脫軌,以階級斗爭的觀點看待、處理一切問題,使階級斗爭擴大化”[3]。過分注重階級斗爭在社會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斯大林建立蘇聯模式后,始終把階級斗爭看做比發展生產力更為重要的任務,認為階級斗爭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動力,主張經濟服從政治,致使經濟停滯不前,人民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工資增長被通貨膨脹抵消,長期過緊日子。人民不擁護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國家自然就會解體。
5.高度集中的部門管理體制和指令性計劃導致人民生活不斷下降。在經濟運行機制上, 實行排斥價值規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 這種體制是高度集中而又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它的特點是一切權力歸中央,中央以行政命令和統一計劃管理經濟,指揮生產,企業沒有自主權,實行單一公有制,主要的計劃指標由國家自上而下集中制定,它囊括了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部門,否定商品經濟,限制市場流通,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部門管理體制和指令性計劃,嚴重挫傷了地方和企業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影響了經濟的健康發展,成為了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蘇聯害怕資本主義的侵蝕,拒絕對外開放,排斥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
6.片面強調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發展,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蘇聯片面強調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發展,沒有實現集約化,仍為粗放型,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極大的破壞了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比例關系,致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造成重工業產品嚴重積壓,日用消費品生產則供應不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工人的實際工資在1937年時只相當于1928年時的28%,農民則過著比沙皇政權末期還要糟糕的日子。注定了其國民經濟崩潰的命運,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7.違背科技文化發展規律,意識形態蛻化變質。蘇聯模式違背科技文化發展規律,用政治和行政的方法管理科技文化工作,破壞了科技文化的健康發展。這也是導致冷戰后期蘇聯武器多而不精,處于劣勢的重要原因。經濟管理權高度集中。它過分強調行政手段的經濟管理方法,嚴重地限制了地方和部門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經濟的長遠發展和科技的創新。
8.民族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各民族之間信仰不同,文化各異,經濟水平相差很大,使各民族間的隔閡深重,積怨甚深。在劇變過程中,多元化和多黨制的出現,導致各國內部發生分裂,各種民族主義和反共勢力日益猖獗,民族矛盾驟然激化,造成內部各共和國紛紛獨立,國家土崩瓦解。“在蘇聯的整個國民經濟綜合體中,各加盟共和國可以說是一些相互獨立的經濟實體。蘇聯政府很少考慮各個民族地區自身的特點”[4],蘇聯長期忽視民族存在的問題,不重視民族問題的解決。列寧以后的蘇聯各任領導都沒有對民族問題給予應有的重視,沒有看到民族問題的普遍性、長期性和復雜性,使得蘇聯的民族政策出現了諸多失誤,例如用階級斗爭的方式處理民族問題,嚴重傷害了少數民族的感情,破壞了民族團結;縱容大俄羅斯民族主義,嚴重破壞了民族平等原則,加速了民族離心。
二、發展軍事和冷戰對國民經濟的消耗巨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峙的世界格局。 “冷戰期間,美蘇兩國都把恐怖主義作為相互對抗的手段”[5]。從斯大林時期開始,蘇聯為了快速實現工業化,對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發展采取了優先發展的政策。特別是在冷戰開始以后,這一政策得到了進一步強化,輕工業與重工業的比例嚴重失調,關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生活資料的生產能力嚴重匱乏,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離心,嚴重動搖了蘇共的執政基礎?!霸诶鋺鸬拇蟊尘跋?,蘇聯與德、英、法的能源合作這一商業背后也許隱藏著其他政治因素”[6]。蘇聯經濟已經陷入不可逆轉的衰退,以致釀成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迫使其一步步走向解體。
三、領導人的決策錯誤
1.“反右傾斗爭”、“大清洗運動”。在1927年冬至1928年春蘇聯發生的糧食收購危機中,斯大林獨斷的認為是工業發展速度太慢,富農的投機倒把造成的,進行反右傾斗爭。與個人崇拜相伴而來的就是大清洗,對國家人才特別是軍事將領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斯大林在1937年夏對軍隊進行了清洗,至于使軍隊戰斗力在整個二戰初期都遭到嚴重破壞”[7],德軍進攻的時候無力及時抵抗的局面。對黨內的反對派,政治上或學術上的持不同意見者以及那些無端被懷疑為有這樣或那樣問題的人,統統當作“反黨”、“異端”、“心腹大患”、“階級敵人”,一律進行大清洗。結果錯殺了一大批人,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錯案。諸如此類的政治迫害,在斯大林時代一直是層出不窮、持續不斷的,鬧得廣大干部和群眾人人自危,都處于一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恐怖氣氛中。蘇聯的解體,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為歷史的錯誤付出的沉重代價。
2.改革不符合國情導致失敗?!暗?0世紀7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集黨、政、軍大權一身,形成了領導者個人專權的局面”[8],面對的是一個動蕩的世界和困難重重的國內環境,戈爾巴喬夫必須實行改革,以挽救蘇聯的命運。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召開“四月會議”,提出改革,1987年經濟改革進行不下去了,戈爾巴喬夫認為蘇聯存在障礙機制—政治體制,1988年重點轉為政治改革,結果是失敗。戈爾巴喬夫性格也存在缺失,缺乏一個大國領導人應有的膽略和能力,在領導改革中出現種種失誤和錯誤,致使整個國家迷失方向,危機驟增,秩序失控,使蘇共迅速走向衰敗。
四、其他原因
蘇聯解體的原因還有很多,綜合起來應該是多方面的。如西方勢力的分化;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缺乏經驗等等。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在資本主義旺盛成長的時代里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多難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針對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一項長期的戰略——“和平演變”,西方國家進一步協調行動,利用各種傳媒,宣揚西方價值觀念,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利用貸款、貿易和技術援助,誘引各國向西方靠攏;利用“人權”問題進行內政干涉,扶植、支持各國內部反對勢力等多種手段,最終導致蘇聯解體。但我們認為,“帝國不會長久持續,他們的終結通常是不愉快的”[9]。
參考文獻:
[1]王偉.看懂世界格局[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
[2]羅伊·麥德維杰夫.蘇聯的最后一年[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岳寶愛.蘇聯解體淺議[J].理論學刊,1998,(2):86-88.
[4]候艾君.東臣始末[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80.
[5]董克汨.霸權主義與恐怖主義[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91.
[6]羅英杰.利益與矛盾——冷戰后俄羅斯與歐盟關系研究[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252.
[7]約翰·米爾斯海默.大國政治的悲劇[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335.
[8]馮特君.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64.
[9]查默斯·約翰遜.帝國的悲哀[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360.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