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旅游社會研究的逐步走向深入和旅游社會教學體系的不斷完善,“旅游”與“社會”的關系日漸密切。結合國內外旅游社會學研究進展,對旅游社會學研究的內涵、對象、性質及內容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旅游社會學 研究內容 研究內涵 研究性質
中圖分類號:F590-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165-02
近年來,國內雖然已先后出版了30余本旅游社會教材,但限于旅游社會學是一門涉及面廣、內容豐富、體系復雜的交叉學科,這就為旅游社會學教學內容的設置增加了難度,因此,建立科學的旅游社會學理論體系刻不容緩。
一、界定旅游社會學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旅游社會學是從旅游整體出發,運用社會學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廣泛研究旅游現象、旅游關系、旅游行為及其變化規律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這一概念有如下含義:首先,旅游整體是指旅游活動的整體。旅游活動的整體是由旅游者、旅游資源、旅游產業等三大基本旅游要素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旅游社會學從旅游整體出發,就是從旅游活動這個有機整體出發,既把旅游整體看做是由三大基本旅游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又把每個基本旅游要素看做旅游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次,社會學的理論、觀點和方法是指理論社會學的研究成果。運用社會學的理論、觀點和方法,表明了旅游社會學的學科性質:第一,旅游社會學是社會學的邊緣和交叉學科;第二,旅游社會學是應用性社會學,而不是理論性社會學;第三,旅游社會學是運用理論社會學研究成果來研究旅游活動的社會學的一個分支。最后,旅游社會學的這一概念不僅明確了旅游社會學的出發點和學科性質,而且也明確了旅游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即“旅游現象、旅游關系、旅游行為及其變化規律”。
二、旅游社會學研究的對象
以旅游社會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是旅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科學的最根本的特點之一,也是旅游社會科學之所以能夠成為旅游學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的前提。旅游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的旅游社會及其運動規律,研究旅游社會活動的基本規律、普遍原理和通用方法。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造就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旅游社會。一門科學的研究內容由其研究對象決定。旅游社會產業是一個務實性、操作性和服務性很強的行業,旅游社會活動的復雜性和廣泛性決定了旅游社會學研究內容的綜合性。根據Cohen的總結,旅游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四個領域:(1)旅游者,即他的動機、態度、反應和角色;(2)旅客和旅游地當地人的關系;(3)旅游系統的結構和運行;(4)旅游的社會經濟后果和社會文化影響。旅游社會學研究重點主要放在第一和第四領域。其中,對旅游地社會影響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方式。由于旅游者的進入,旅游地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另外,由于外來旅游者的示范作用,旅游地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從而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同化。發展旅游經濟雖然使旅游地社會得到發展,但也破壞了當地富有地方特色、有價值的民俗風情旅游資源。
2.就業結構。旅游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旅游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從而改變了社會的就業結構。例如,發展現代農業休閑旅游,使得部分農民成為農家樂的經營者,改變了傳統的就業結構,再如飯店行業的大發展,吸納了大批的基層勞動者進入餐飲服務行業,改變了服務業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3.社會結構。由于婦女參與了旅游服務接待工作,家庭地位和作用得到改變,使得家庭內聚力產生變化,從而影響到家庭結構乃至社會結構的變化。
4.新“殖民主義”。一方面,旅游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使得旅游地把優先權讓給旅游,把國土、資源等讓給旅游投資者;另一方面,因旅游者生活方式的影響,旅游地部分人生活開始腐化,吃喝玩樂成風,形成了對旅游經濟過度依賴等奇特的“新殖民主義”現象。
5.價值標準與道德。受旅游者及其所帶來的思想、文化沖擊,以及旅游發展帶來的經濟利益驅使,旅游地的價值標準和道德產生了變化,出現了諸如賣淫、賭博、旅游犯罪等社會問題。旅游與恐怖主義、旅游與犯罪、旅游與戰爭等問題在西方近期的旅游社會影響研究中受到理論界的高度重視。
三、旅游社會學研究的內容
旅游社會學理論研究涉及旅游社會的性質與功能、旅游社會史、旅游社會經濟、旅游社會管理等,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旅游社會學的視角指向了旅游社會現象的各個角落,其研究熱點問題可以概括為:犯罪與恐怖主義、戰爭與政治動亂、旅游社會影響、性與性別、態度、真實性等六個方面。
1.犯罪與恐怖主義,戰爭與政治動亂。現代社會進入“后現代化”時期各種社會問題的反映。該研究涉及范圍極廣,進而促發了旅游安全領域的相關研究。最具代表的當數《旅游,犯罪與國際安全問題》共收集了20篇論文,分四個部分進行專論:(1)旅游與犯罪;(2)旅游與政治不穩定;(3)旅游與戰爭;(4)犯罪與飯店業。世界旅行與旅游研究協會會刊《旅行研究雜志》于1999年刊出的關于戰爭、恐怖主義和旅游的專輯,收錄了11篇文章,對旅游與犯罪、恐怖主義、戰爭政治動亂等問題進行了綜合探討。
2.旅游社會影響,性與性別,態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旅游的社會影響研究擺脫了20世紀60年代僅注意到旅游的積極效應,20世紀70年代重視負面影響研究的局面,開始進入了一個比較平衡的系統研究時期。在研究內容上,除了旅游對旅游地社會影響的傳統影響研究范圍外,更加關注“主客”之間的互動關系,重視居民對旅游的態度,社區參與旅游發展受到極大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以來旅游現象中“主客”關系的研究主要是從社會學角度出發的,側重的是旅游者的動機與行為以及當地居民的相關反應及其對旅游業的影響;更主要的是,把“主客”的互動關系擺在了顯要的位置。雖然“主人”接待地居民對“客人”旅游者態度的研究仍然占相當的比重,但“主人”的參與意識、“客人”對“主人”的態度以及兩者的相互審視有所抬頭,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主客”關系研究子系統。
第一,把研究的觸角伸向旅游社會影響的各個角落。20世紀90年代以來旅游社會影響的研究,不僅涉及到上述“主客”關系、“主客”互動所帶來的社會影響,更重要的是,旅游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生態、環境生態影響被擺上了議事日程,并涌現出大批的研究文獻。從《旅游研究紀事》1998年第25卷增刊的主題索引中就可以發現,1991—1998年,《旅游研究紀事》發表的“影響”類論文就有41篇,內容涉及旅游影響的各個方面;其中,“社會影響”類論文13篇,覆蓋了旅游社會影響的諸多層面,如關于居民對旅游發展態度的研究。
第二,更加客觀地綜合評價旅游的社會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旅游社會影響研究,大多能夠兼顧到旅游社會影響的兩個極端。例如,Kingetal 對斐濟的研究,從旅游地居民角度揭示了旅游在給旅游地帶來經濟收益、就業機會的同時,也給旅游地帶來系列負面影響,使旅游地付出“社會成本”。McKercher在談及旅游的社會與環境影響時認為,治理旅游社會與環境負面影響的付出,與其認為是一種成本負擔不如看做是一種投資。這是一種基于旅游地全面綜合發展而辯證地看待旅游負面影響與正面影響的觀點。BurnsHolden 更直截了當地指出,旅游存在兩個極端,一方面帶來社會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又加劇了社會差異,產生巨大的社會問題。
3.真實性(authenticity)。真實性也由此成為旅游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雖然關于“真實性”的探索和討論大體而言隨旅游學研究的發展而發展,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真實性”的研究分量更多,也更全面。當然,并不僅僅是犯罪、性、動亂、真實性、社會發展等等“嚴肅的”、“重大的”問題才引起學者進行旅游社會學研究的興趣,旅游活動中表現出的一些特有現象如旅游紀念品所折射出的符號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也引起關注。例如,Popelka Littrell就旅游對手工藝品演化影響的研究;Markwick對馬耳他郵資明信片所作的微觀研究;KimLittrell對旅游紀念品購買意圖的研究。當然,其他還有對諸如攝像、拍照、錄音等等記錄手段社會學意義的零星探討。如Cohenetal就旅游攝影中所體現的主客互動關系進行研究。
四、旅游社會學的理論基點
旅游社會學家發展了一系列特定的社會學概念來解釋旅游者的動機、旅游體驗、主人和客人的互動關系、旅游發生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條件、旅游的社會性質、社會功能和社會、文化后果等等。
1.旅游的社會性質。可以把旅游看做“解脫”、“游戲”、“尋找本真”、尋求“變化”和“新奇”、尋求“意義”、尋求“自我攀升”、體驗“異乎尋常”、“準朝圣”、“神圣歷程”、充當“異鄉客”和“休閑遷移”等。
2.旅游的社會、文化性功能。可以把旅游看做“社會治療”、“角色轉換”或“社會補償”、“象征性消費”、“社會交流”和“文化保存”等。
3.旅游經濟、社會和文化影響后果。部分學者把發達工業強國周邊的不發達的旅游目的地國家看做是充當了前者的“快樂邊緣”,并依附和受制于前者;發達國家的出游者則是新“游牧部落”,他們對不發達目的地國家的文化“入侵”導致了后者社會和文化認同的喪失。來自富國的旅游者的消費示范效應,導致窮目的地居民在生活方式上對前者的不切實際的認同和模仿。伴隨旅游業的發展而來的文化商品化則造成傳統文化功能和意義的喪失。也有學者把“后殖民主義”時代的國際旅游稱作“南北對話”的新形式之一。還有學者把旅游需求看做是資本主義“消費者文化”和旅游生產系統操縱的結果,因此旅游是“偽事件”,旅游者不過是沉迷于由旅游工業所炮制出來的偽造景象中。但近來更多的學者則強調,不能把旅游的社會文化后果只看成是負面的,也不能把目地居民看成是這種后果的單純被動的接受者;旅游的社會文化后果是雙重的,利弊并存,因此要從政策上去引導興利除弊。
參考文獻:
[1]肖洪根.對旅游社會學理論體系研究的認識——兼評國外旅游社會學研究動態(上)[J].旅游學刊,2001,(6):16.
[2]肖洪根.對旅游社會學理論體系研究的認識——兼評國外旅游社會學研究動態(下)[J].旅游學刊,2002,(1):59.
[3]張進福,肖洪根.旅游社會學研究初探[J].旅游學刊,2000,(1):53.
[4]黃福才,張進福.旅游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流派[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6):62.
[5]鄭本法.旅游社會學簡論[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1999,(3):14.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