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市場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涪陵區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探索科技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使用、環境”的新思路,通過堅持多途徑培養科技人才、提升科技人才整體素質;通過堅持戰略性引進科技人才、優化調整科技人才布局;通過堅持科學化管理科技人才、健全科技人才保障機制;通過堅持發揮科技人才的引領、促進科技人才形成產力;通過堅持營造科技人才大環境、搭建科技人才發展平臺,努力形成廣納群賢、人才輩出的新格局,構筑涪陵區科技人才高地。
關鍵詞:人力資源 科技人才高地 人才結構 人才布局
中圖分類號:F2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120-04
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現代市場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十六大報告提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賦予人才新的時代內涵。黨的十七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著力造就高素質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的戰略要求。科技人才是有品德、掌握知識與技能并有較大社會貢獻的人。科技人才競爭優勢地位的確立,代表了一個行業、一個領域、一個區域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人才開發存在互相推動、共同發展的關系。區域性人才高地,就是集中區域各方力量,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依托區域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學科,充分吸引、聚集和培養各類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形成有效發揮人才作用的特定區域。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提出,實際上是一個競爭上的概念。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的發展實際上是區域競爭上的發展。從涪陵發展的戰略方向來講,實施區域性人才戰略是我們必然的路徑選擇。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要求涪陵與周邊城市競爭,由此必然導致市場要素的競爭。市場要素競爭的核心要素首先是人才競爭。涪陵區經濟發展擁有不可多得的疊加優勢和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人才則是這些優勢和條件得以最大化發揮的基礎。只有擁有科技人才優勢,培養和開發一批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善于創新的科技人才,才能高起點地發展區域經濟,確保人才安全和經濟、社會、科技的可持續發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涪陵區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科技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使用、環境”的新思路,努力形成廣納群賢、人才輩出的新格局,構筑涪陵區科技人才高地。
一、堅持多途徑培養科技人才、提升科技人才整體素質
科技人才培養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環節,堅持科技人才資源優先開發,培養拔尖科技人才、年輕科技創新人才是科技人才培養的重點。第一,強化科技人才戰略意識。黨委和政府需強化科技人才優先戰略,牢固樹立“科技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意識。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力爭區科技人才開發財政性投入增幅高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通過制定稅收、獎勵政策引導用人單位逐年提高科技人才資源開發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人才投入機制,保障科技人才培養資金的需要;提高基礎性科技人才的輸送能力和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力度,打造科技創新人才密集地。第二,改善農村教育現狀。財政撥付的有限資金不能滿足廣袤農村對教育的需求。為改變農村教育現狀,夯實基礎性科技人才培養陣地,需改善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的現狀。一是把教育經費的挪用作為重點抓,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到實處。二是下放學校的教育管理權限,增加學校的決策權,并優化學校的辦學環境。三是全面提升農村教師的素質,建立良好的師資隊伍,對不合格的民辦教師給予辭退,招收高校畢業生回鄉任教,同時改善教師的福利等問題。四是加大農村教育資源分配。在分配資源時著重加大農村教育的經費,為農村教育提供土地資源和相關設備。第三,保障基礎性人才培養。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提高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特色農業等領域的基礎性科技人才培養輸送能力和科技人才引進力度,壯大科技人才隊伍規模,提高全民創業以及就業能力。提高科技人才個體資助惠及面,使更多的人才得到學習資助,以激勵本土基礎性人才迅速成長。進一步強化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建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制度。第四,突顯繼續教育作用。根據涪陵區成熟科技人才較少的現狀,鼓勵在崗人員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學習,既注重參加提高學歷的繼續教育,又經常參加重在提高技能的短期培訓、進修,通過繼續教育,不斷更新知識。例如,定期邀請專家和拔尖科技人才為在崗人員授課,選送人員到高科技園區進修,提高技能。通過學歷教育、培訓、進修等方式,使在崗人員具有勝任崗位要求的資質和專業技術水平,實現崗位成才。第五,加大科技英才培養力度。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工程,以加快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引進進程;充分利用涪陵區“十大人才計劃”等財政性人才開發資源,通過選派、資助優秀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進修等措施,培養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自主創新能力強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制定政府科技投入引導型計劃,引導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市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加大科技英才的培養力度,形成一批科技創新團隊,在特色農業科技領域擁有一批領軍人才和農業科技創新團隊。第六,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以政府投入為引導,整合部門、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人才培訓資源,建設一批科技創新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支持、鼓勵各類科研院所發揮自身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以重大科技項目為平臺,建成科技骨干人才培養基地;積極與全國各類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涪陵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基地;支持、鼓勵各類企業與高等院校合作建設人才實習基地;加強與高等院校聯系,通過公開招聘形式,吸引各類優秀畢業生,逐步形成合理的科技人才梯隊。
二、堅持戰略性引進科技人才、優化調整科技人才布局
涪陵區堅持“按需引進、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原則,立足于涪陵區現狀和發展的需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希望以戶籍制度改革為契機,圍繞支柱產業發展實施高技能人才引進扶持政策,鼓勵各類優秀人才落戶涪陵,構筑涪陵產業發展人才競爭新優勢。
(一)堅持科技人才資源優先布局
緊緊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培養、集聚和開發各類優秀科技人才,著力培育推動全區科學發展的新動力。第一,緊扣創新資源開發模式需要,培養科技人才。涪陵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層次不高,必須創新資源開發模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涪陵高層次人才和行業領軍人才十分匱乏,在產業科技領域有重大影響和在國際國內有知名度的專家、學者非常少。只有通過打造區域人才高地,培養、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創新人才,建成科技創新人才密集地,打造一流產業集群,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緊扣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培養科技人才。涪陵調整經濟結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很重,既要推進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使主導產業多元發展,又要推進支柱產業從低端向高端發展,而人才是其中的關鍵性因素。只有不斷壯大產業人才隊伍規模,形成高、中、低層次的人才合理搭配、人才鏈與產業鏈高度適宜的人才匹配,才能奠定產業轉型升級的科技基礎。第三,緊扣推進城市轉型發展需要,培養科技人才。推進涪陵城市轉型發展,將涪陵打造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需要有門類齊全的科技人才隊伍作為支撐。涪陵人才隊伍的專業門類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旅游、商務、物流等第三產業人才資源不足。因此,只有形成區域領先的人才競爭力,才能滿足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對各類科技人才的需求。
(二)堅持科技人才結構優先調整
根據涪陵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堅持“政府引導、以用人單位為主體、市場化運作”原則,優先調整科技人才結構,使科技人才結構調整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相協調。首先,著力優化工業科技人才隊伍結構。涪陵工業園區要加快醫療食品、電子信息、石油化纖和裝備制造等產業的集聚,力爭到2015年,工業產值突破1 000億元,發展成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可見,工業科技人才是涪陵區最具區域優勢的人才資源,優化工業科技人才隊伍結構,要圍繞促進產業鏈由低端向高端延伸、實現支柱產業多元化、提升產業層次和產品附加值來進行。著力培養醫療食品、裝備制造、重要材料、化工化纖、電子信息、清潔能源六大支柱產業的科技人才,在保持支柱產業人才資源優勢的同時,大力培養、引進支柱產業快速發展所急需的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進一步擴大科技人才專業覆蓋面,促進科技人才層次、專業結構與產業發展需要高度匹配。其次,著力壯大旅游及現代服務業科技人才隊伍規模。圍繞打造周易園、白鶴梁、石夾溝、濱江文化長廊、涪陵御泉河景區、816核軍工洞等旅游資源,大力培養與引進旅游策劃、旅游規劃、市場營銷、旅游商品設計開發、飯店管理等旅游專業人才。圍繞打造南門山商貿中心,實施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工程,大力培養、引進信息技術、物流、商貿、流通、金融等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此外,著力打造公共管理服務業科技人才隊伍。涪陵全力打造渝東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大通道,交通樞紐、城市綜合服務體系、文化軟實力等成為涪陵的重點建設領域。涪陵區委和政府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培養與引進一批高層次的文教衛、道路橋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應急管理等重點專業科技人才,促進涪陵區公共管理服務業的長遠發展。
(三)堅持高端引領打造人才高地
堅持高端引領,打造人才高地,一方面,我們堅持重在求質,以引進創新型、成熟型科技人才為主要對象,以人才質的提升彌補量的不足。通過聘請專家和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來緩解目前急需,發揮“傳、幫、帶”作用,扭轉科技園區因科技人才匱乏而影響運作的局面,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另一方面,我們更要注重意在引智,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堅持引才與引智相結合,重在引智,帶來新的服務、管理、創新理念,使各類科技人才心系發展,貢獻聰明才智。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堅持高端引領,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為重點,實施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高技能人才發展計劃”等人才計劃,大力培養一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
三、堅持科學化管理科技人才、健全科技人才保障機制
人才工作機制的創新,根本在于創新管理思路,完善機制,保證人才管理的正確導向。堅持人才制度優先創新,以“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為導向,積極搭建平臺,發揮政策對科技人才的導向作用。創新人才引進模式,積極引進各類急需科技人才;積極構建優先保障產業發展的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用人機制,創新科技人才政策。第一,健全市場化的薪酬待遇確定機制。鼓勵用人單位探索技術、專利、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各種實現形式,引導、鼓勵科技人才憑貢獻獲得高收入。對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科技人才劃定月最低收入保障線。第二,健全科技人才配置政策。設置科技人才“特崗”,在學科建設及科研、生產的關鍵崗位設置“首席專家”、“特聘研究員”、“首席技師”等特設職位,所聘人員可享受相當于經營者或高級管理人員收入水平的薪酬和津貼。設立“企業引才專項事業編制”,企業引進所需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和緊缺科技人才可使用專項事業編制。第三,建立科技人才靈活流動機制。探索利用社會化的人才檔案公共管理服務系統,推行全員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對新進科技人才不再具體辦理人員的進出手續,用人單位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確定聘用關系,人事關系和人事檔案由人才市場集中統一管理。通過聘用制和人事代理,規范用人單位和員工之間的勞動關系,達到人員能進能出的動態管理目的,保證科技人才流動的規范性、開放性、有序性。第四,實行科技人才有效激勵機制。以政府獎勵為導向,企業獎勵為主體,輔以必要的社會獎勵,對作出突出貢獻的高科技人才進行表彰獎勵,讓科技人才獲得與貢獻相匹配的榮譽、地位和實惠。對高層次、緊缺型專業科技人才發放特殊津貼;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才給予重獎;鼓勵企業開展企業首席技師、首席員工等符合企業內部發展需要的獎勵活動。充分調動激發科技人才的創造活力,努力把涪陵區建設成為吸引八方英才的沃土和科技人才干事創業的基地。第五,實施嚴格科技人才準入制度。堅持新進人員考試制度,勞動關系聘用制,嚴格按照“逢進必考、競爭上崗”的原則用人,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第六,制定科學的科技人才全面評價機制。根據“德才兼備”的要求,建立以業績為依據,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科技人才評價指標體系,積極探索資格考試、考核和同行業評議相結合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方法,營造全社會尊重科技人才、培養科技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科學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第七,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的經費保障機制。建立財政優先保障機制,每年從區財政撥付的費用中列支部分資金作為科技人才培訓專項資金,優先保證科技人才開發、培養和引進,對重點科技人才進行重點保障;對柔性引進到市財政補助類事業單位工作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工作期間除單位報酬外可享受特殊崗位政府補貼待遇;對符合重點引進的高層次科技人才,視其學科領域研究項目所需經費的實際情況,提供實驗室籌建及科研、項目、教學啟動經費;對帶項目、帶技術領辦科技型企業的科技人才或團隊,可視其項目給予創新創業資金資助;涪陵區對科技人才實施優惠的稅收政策;各單位也從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科技人才培養專項資金;充分發揮企業和社會力量的作用,建立政府為導向、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機制,保障科技人才經費的落實。
四、堅持發揮科技人才的引領、促進科技人才形成產力
涪陵區的“418”戰略針對“打造渝東地區科技人才高地”提出了具體要求。涪陵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必須以高科技人才為重點,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堅持示范帶動,推進全民科技振興。首先,全面推進科技振興工程示范基地建設。重點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示范基地、高科技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和科技人才公共實訓鑒定示范基地等工程建設項目。建立市、區、鄉三級共同重視推進項目建設的機制,加大引導資金投入,打造一批科技人才培訓的高端平臺。其次,積極探索技工院校改革示范區建設。推進技工教育集團化改革,加強校企合作,開展“校企合作對接活動”,積極探索技工院校招生、培養、鑒定和就業“四位一體”服務產業調整和集聚區發展的新途徑。加快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從國內外和企業每年引進技工教育師資,選派優秀技工院校教師去高等院校和企業學習深造。再次,合作共建農村勞動力就業科技培訓示范市。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陽光工程”等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推動技工院校與市區技能培訓對接,培育一批勞務培訓品牌,全面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最后,發揮高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的示范帶動作用。打破身份等各種界限,完善高科技人才、農村實用人才與高層次專家選拔培養的銜接機制,探索建立各類科技人才交叉評價新機制。對特別優秀和做出突出貢獻的高科技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可推薦參加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重慶市優秀專家的評選,提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和待遇水平,增強其職業榮譽感。通過完善對高技能人才的選拔培養和評價激勵措施,帶動整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推進全民科技振興。
五、堅持營造科技人才大環境、搭建科技人才發展平臺
人才環境在人才工作中具有長期性、根本性的作用。我們須為科技人才提供包括工作、市場、社會、服務在內的配套措施,“用感情留人、用事業留人、用待遇留人”,推動科技人才優先發展。
(一)著力改善科技人才生活條件、進一步優化科技人才的工作環境
重慶市各級政府為涪陵區人才落戶提供多方面的政策保障。從2010—2012年,重慶市在繼續安排2 000萬元中心城市建設專項資金和3 000萬元社會發展專項資金基礎上,市級財政每年新增補助涪陵3 000萬元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涪陵培育特色產業擴大就業崗位。“以戶籍制度改革為契機,圍繞支柱產業發展實施高技能科技人才引進扶持政策”,鼓勵各類優秀科技人才落戶涪陵,構筑涪陵產業發展人才競爭新優勢。涪陵是重慶市的工業強區,涪陵強大的工業發展亟須高層次的科技人才,更為科技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涪陵區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對引進的各類高層次科技人才、突出貢獻科技人才和拔尖科技人才,提供政府補貼的社會化科技人才公寓,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以公共租賃房、廉租房等形式解決各類科技人才的住房問題,切實改善科技人才的居住生活條件。涪陵區加強科技人才創業載體建設,為科技人才提供機遇和施展才華的平臺。涪陵區將實施“人才創新創業平臺打造計劃”,依托工業園區和重點工程項目,推進醫藥、食品等十大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實行工業園區科技項目招標制、首席專家制、協同合作制,推行“項目+人才”聚才模式,將重大科技項目建成人才創新平臺。推進涪陵區長江師范學院、區農林科學院以及各類工程技術中心及重點實驗室建設,形成不同層次、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功能定位的科研院所,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更廣的事業平臺。立足重慶產業轉移基地等重要載體,組建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創新科技人才培養、使用和引進平臺。進一步發揮工業園區的人才聚集效應,將科技人才引進與項目引進結合起來,形成科技人才聚集與招商引資相融互補的良好局面。此外,積極發揮涪陵區移民文化優勢,充分展現包容、親和、開放、創新的人文環境魅力,鼓勵科技人才通過創新創業創優獲得社會承認和尊重的榮譽感、成就感,進一步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社會環境。
(二)著力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市場化配置機制、進一步優化科技人才的市場環境
積極引導科技人才合理有序流動,促進科技人才供給和需求相適應,是實現科技人才資源高效配置的根本途徑。要大力發展科技人才產業,扶持社會組織、單位和個人創辦獵頭公司、職業介紹所等中介服務機構。引導各類科技人才交流機構以優勢資源為紐帶,加強與重慶其他城市科技人才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協作關系,推進科技人才信息庫、科技人才信息網絡建設,實現科技人才市場的信息化、網絡化,提高科技人才服務水平。此外,進一步完善保障人才市場體制運行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建立科技人才流動爭議仲裁機構,打破科技人才的部門、地區、所有制壁壘,疏通科技人才流動渠道。
(三)著力營造科技人才社會氛圍、進一步優化科技人才的社會環境
積極努力營造崇尚勞動、崇尚知識、崇尚人才、崇尚創造、崇尚貢獻的社會氛圍;建立和完善“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科技人才使用機制,堅持唯才是舉、機會均等原則;認真做到“五重五不簡單”:即重群眾公認,但不簡單以票取人;重“四化”方針,但不簡單以年齡、文憑取人;重德才標準,但不簡單以求全取人;重公開選拔,但不簡單以考試取人;重干部資歷,但不簡單以任職年限取人。涪陵區大力實施“烏江英才激勵計劃”,做好杰出人才貢獻獎、科技拔尖人才、人才工程項目獎等評選表彰工作,形成良好的科技人才社會競爭環境。
(四)著力改進科技人才服務手段、進一步優化科技人才的服務環境
改進服務手段,減少科技人才引進、流動、創業中的行政阻力和人為阻力。完善科技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完善人事代理、社會保險代理、人事檔案管理等公共服務平臺;制定和完善針對不同科技人才群體的服務政策,為科技人才提供多樣化服務;關心科技人才的學習和生活,努力改善他們在學習培訓、醫療保健、子女教育、生活居住等方面的條件,使科技人才無后顧之憂;大力實施“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計劃”,推進科技人才服務中心、科技人才信息資源數據庫、公共實訓基地、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等建設,優化科技人才服務的環境。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