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因高校公共設施瑕疵導致學生人身權利受到侵害的事件層出不窮,學生與學校之間對簿公堂的場面也是屢見不鮮,但是法律對此問題的探討一直相對滯后,在理論和實踐中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對高校與學生之間的特殊法律關系,公共設施致害構成的法律要件、歸責原則和賠償方式進行分析,在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上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關鍵詞:公共設施 賠償 責任 高校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116-02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高等教育的招生數量和在校生的規模持續增加。據統計,至2009年,中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2 979萬人,成為世界上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由于高校學生人數的急劇增加,高校公共設施致害的事故也越來越多,這不僅給受傷害的學生及其家長造成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以及經濟上的負擔,也給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教師等提出了管理和應對上的難題。實踐當中一旦發生該類事故,學生和受害學生對于事故責任的承擔、賠償的原則和方式等相關問題,往往都存在著極大的分歧,所以在理論上深入分析相關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定位
隨著高校規模和職能的不斷擴大,學生與高校的接觸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所產生的法律關系也是多種多樣的,按照中國的立法理論,高校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兩種法律關系。一種是基于學校的日常管理而形成的行政法律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規定,教育者享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權利。作為行政主體的高校,涉及的教育管理權主要包括:對學生的管理權、學籍管理權、獎勵權、處分權、授予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的權力。另外,依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規定,學生管理是指對學生入學到畢業在校階段的管理,是對高校學生學習、生活、行為的規范。主要包括對學生的學籍管理、課外活動、校園秩序、對學生的獎勵與處分等。另一種是高校和學生作為平等主體而產生的民事法律關系,學生作為有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具有民事主體資格,其與學校發生的如收取學費、提供教學、包括住宿和飲食在內的后勤服務以及對學生的人身、財產所給予的安全保障,這明顯地構成了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屬于民法調整范疇,一旦發生糾紛可以通過民事訴訟來解決。可見,高校與學生之間屬于一種混合法律關系,筆者認為,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可以認定為是一種特殊的教育行政法律關系,中國高校與大學生之間的關系以教育關系為基礎,是一種基于教育、管理、服務事實而形成的、以行政法律關系為主、兼具民事法律關系特點的、特殊的、復雜的教育行政法律關系。
在這種特殊的、復雜的教育行政法律關系中,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占主導地位。當高校和大學生之間基于其中的教育行政法律關系產生法律糾紛時,一般應當適用行政法律來調整;而當高校和大學生基于其中的民事法律關系產生法律糾紛時,則由民事法律來調整。高校的公共設施因瑕疵而導致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顯然是屬于民事侵權行為,應當適用民事法律來調整。
二、高校公共設施致害的法律構成要件
高校公共設施致害,是指高校內的公共設施由于設置或管理上的瑕疵,致使校內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學生傷害事故可以分為多種,如學校責任事故、學生及其監護人責任事故、第三方責任事故、學校意外事故和其他學生人身安全事故等。學校公共設施致害屬于學校責任事故,是指由于學校公共教學設施或公共生活設施因設置、建造、維護、管理過程存在瑕疵,給學生造成了人身損害,由學校承擔賠償責任的責任事故。
1.致害的設施必須是學校的公共設施。學校公共設施是指產權屬于學校或者由學校使用和管理的供學校師生使用的各種物質設施。學校公共設施包括公共教學設施和公共生活設施。前者包括教學設備、體育設施、實驗設施、圖書館等,后者包括寢室、食堂等。學校的公共設施必須是在學校內,或者是在學校外,但是教學時間內用于教學或科研用的設施。
2.學校的公共設施存在瑕疵。所謂瑕疵,意味著學校公共設施缺少正常的安全特征。學校公共設施的瑕疵主要分為設置上的瑕疵和管理上的瑕疵。所謂設置上的瑕疵,是指公共設施在設計、施工、建造、安置、裝設、擴充時就存在有不符合使用要求的瑕疵。例如,由于設計不合理、原料質量不合格而產生的瑕疵。所謂管理上的瑕疵,是指公共設施建造后,學校沒有盡到保管、修繕、維護、改良、保養等義務而導致的瑕疵。設置或管理學校的公共設施是學校應盡的義務,學校必須保證其符合能夠正常使用的安全狀態。如果學校在設置或管理過程中,未能盡到合理注意的義務而導致公共設施存在瑕疵的,學生也無須舉證證明,學校除非有合法抗辯事由,如不可抗力、受害人過錯等,否則只要發生了學校公共設施侵權的事實,就應當推定為公共設施在設置或管理上存在瑕疵。
3.須是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現實的損害。學校公共設施致害的相對人可能是學生,也可能是教師以及其他人員,因為學生與學校存在特殊的法律關系,所以本文只對學生受到學校公共設施損害的情況進行討論。合法權益是指生命健康權、財產權等。因學校公共設施瑕疵所受到損害的權益必須是客觀存在的,而不能是尚未發生的或可期待的預期利益。
4.損害的發生必須與公共設施設置或管理上的瑕疵有因果關系。這里所指的“因果關系”,是指學校的公共設施的設置或管理上的瑕疵,是受害人人身損害發生的原因,而受害人人身損害的發生,須為公共設施的瑕疵引起的結果。“因果關系”并不要求公共設施設置或管理的瑕疵是損害發生的唯一原因。如學校的公共設施設置或管理的瑕疵與受害人自己的行為或者自然事件相結合而發生損害,也可以認定該損害與公共設施設置或管理上的瑕疵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
三、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是指責任主體承擔賠償責任的依據和標準,是追究法律責任時所應遵循的基本價值取向。歸責原則一旦確定,就成為追究法律責任的基本指針。根據中國的民法通則,民事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分為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
筆者認為,由于公有公共設施對行政相對人造成的損害,是由學校所掌管之‘物’存在設置或管理上的瑕疵而引起的,而對學校的設置或管理行為,學生并不完全知曉其具體過程,很難判斷其是否符合法律規定,也難以證明學校在建設、管理、維護過程中是否存在過錯,加之學生與學校之間力量相差懸殊,學生作為受害人對公共設施的是否存在瑕疵方面,幾乎沒有舉證能力,所以采用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均不能全面地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應當采取無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發生實際的損害結果為學校對受害人進行賠償的依據,而不問學校在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所以也叫嚴格責任原則。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受害人不必舉證證明責任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來支持自己的主張,責任人也不能以自己主觀上沒有過錯來抗辯,法院在處理案件時也不必考慮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這無疑更有利于受害人獲得司法保護。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學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對校內公共設施賠償責任。筆者認為,應當把不可抗力和受害人故意作為學校承擔公共設施致害賠償責任的免責事由。損害是由于受害人自身的故意行為而造成的,自然得不到賠償,而因不可抗力所造成損失是可以通過其他渠道來填補的,比如說社會保險。
四、高校公共設施致害的賠償方式
學校公共設施侵權時,學校作為與學生平等的民事主體,不享有準行政機關的權力,學校的公共設施造成學生人身傷害的賠償并不屬于國家賠償,而只屬于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民事賠償。《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民事賠償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消除影響和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學校作為校內公共設施致害的民事賠償承擔主體,對受害學生的賠償的主要形式是賠償損失。人身傷害賠償,是指民事主體的生命、健康、人身權受到不法侵害,造成致傷、致殘、致死的后果以及其他損害,要求侵權人以財產賠償等方式進行救濟和保護的侵權法律制度。
根據《民法通則》第119條的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用;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等費用。學校公共設施致害賠償又可以分為一般傷害賠償、殘疾賠償和死亡賠償三種。一般傷害賠償是指學生因學校公共設施瑕疵而受到侵害,但未造成學生殘疾、死亡的,實際賠償的醫療費、營養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等費用。殘疾賠償因學生受到學校公共設施侵害而造成殘疾,學校除了應支付一般傷害賠償之外,還要支付殘疾用具費、殘疾生活補助費、殘疾護理補助費等費用。死亡賠償是指學生因學校公共設施瑕疵導致死亡,死亡學生的家長可要求學校承擔支付喪葬補助費和死亡補助費。
近年來,因高校公共設施導致學生致傷、致殘、致死的事件層出不窮,一旦學生狀告學校,學校就本著息事寧人的原則賠錢了事,但這并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學校公共設施致害的問題,解決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最好方法當然是防患于未然,使事故消弭于事發之前。這就要求學校領導層提高對于公共設施建設的重視程度,學校公共設施建設應當整體規劃和安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建設過程中應本著人性化的原則,在日常的維護和管理上應當由上而下的層層推進,將責任落實到個人,撥付公共設施專項管理、維護資金。學校的公共設施在資金、人力和物力上應當保證及時到位,學校的公共設施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維護,學生的安全才可能得到真正保障。
參考文獻:
[1]勞凱生.變革社會中教育權與受救教育權:教育法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3]盧先明.公共物品與政府職能[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1).
[4]陳學文.高校與學生法律關系探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5,(1).
[5]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6]徐志勇.論學校事故的歸責與賠償[J].教學與管理,2002,(10).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