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區域之間的產業轉移現象逐漸成為理論研究者關注的熱點,涌現出許多研究成果。從現有的國內外研究來看,對于產業轉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轉移的概念、產業轉移的動因、模式等幾個方面,將從這幾個方面對具有代表性的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理論進行回顧。
關鍵詞: 產業轉移 動因 模式 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187-02
一、國內外關于產業轉移動因的相關理論綜述
關于產業轉移動因的研究,現有理論主要基于宏觀角度和微觀角度進行分析,宏觀角度即在國家的產業層次上分析產業轉移的動因。微觀角度即從微觀層面上分析企業的空間擴張或者轉移的原因。目前,國內外關于產業轉移的有關理論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宏觀角度,相應的有成本上升論、產品生命周期論、邊際產業轉移論等。微觀角度的研究相對較少,比較典型的是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和石奇的集成經濟論。
(一)國外關于產業轉移動因的理論
1.成本上升論。阿瑟·劉易斯(W. Arthur Lewis)最早對產業轉移動因問題進行探討。他分析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空間轉移現象并認為:發達國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非熟練勞動力不足,勞動力成本趨于上升;這種成本的變化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逐步喪失,并最終使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2.產品生命周期論。弗農(R. Vernon)以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來解釋產業國際轉移現象,他將產品生命周期分為新產品、成熟產品和標準化產品三個時期,他認為,隨著產品由新產品時期向成熟產品時期和標準化產品時期的轉換,產品的特性將由知識技術密集型向資本或勞動密集型轉換。相應地,在不同生產階段對不同生產要素的重視程度也會發生變化,從而引起該產品的生產在要素豐裕程度不同的國家之間轉移。
3.移入需求論。勞爾·普雷維什(Raul Prebisch)以發展中國家為視角考察產業轉移。他認為,出于發展的壓力而被迫實行的用國內工業化替代大量進口工業品的進口替代戰略,是產業轉移發生的根源。因為正是進口替代戰略為發達國家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打開了大門。同時,普雷維什強調發展中國家被迫性的產業移入需求對產業轉移的重要作用。
4.邊際產業轉移論。小島清(Kiyochi.Kojma)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應該從本國(投資國)已經處于或即將陷于比較劣勢的產業(可稱為邊際產業或夕陽產業,這也是對方國家具有顯在或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依次進行。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論,不僅研究整個產業的國際轉移,而且已涉及到企業、生產工序的國際轉移問題。
5.壟斷優勢論。斯蒂芬·海默(S.Hymer)認為,美國跨國公司之所以對外直接投資,并非是追求直接的利潤,或者說利潤的差異不能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壟斷優勢才是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根本原因,它可望獲得長期利益。而這些壟斷優勢主要包括資金、技術、規模、組織管理、信譽和商標優勢,其中技術知識是企業資產中最核心的部分。
6.梯度轉移論。以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為代表的梯度發展理論研究者認為每個國家與地區都處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現一種新行業、新產品、新技術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由處在高梯度上的地區向低梯度上的地區傳遞下去。
7.國際生產折衷理論。鄧寧(J.H. Dunning)在產業轉移的微觀層面,用O-L-I模型來說明企業的對外投資和擴張行為。他認為,產業組織決定的所有權特定優勢(O優勢),要素賦存結構決定的區域特定優勢(L優勢),交易成本決定的內部化特定優勢(I優勢),是解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的主要原因。
8.集成經濟論。石奇用集成經濟的原理解釋產業轉移的微觀機理。他認為,產業轉移是企業實現市場集成的手段。所謂集成經濟,是指企業通過市場重組和集成的方式對產業鏈中不同價值環節的最優利用而實現的經濟。他認為產業轉移是企業在技術手手段之外通過對市場的重組和集成實現經濟性的結果。
這些理論,對于解釋當前一些發展中國家逐步走上國際化道路,通過對外直接投資進行國內產業的國際再轉移現象有一定說服力。
(二)國內關于產業轉移動因的理論
目前,國內對產業轉移的動因尚未形成完整、系統的理論,但有不少學者對此做出論述。主要觀點如下:
1.王先慶認為,不同經濟—地理空間存在的“成長差”和不同區域產業主體之間存在相關“利益差”共同構成的“產業差”是產業轉移的基礎。“成長差”的存在導致不同區域間進行無休止的產業升級運動。“利益差”則使得各類產業總是向著能獲取最大利益的區域轉移。
2.魏后凱認為,企業是否決定遷移不僅取決于來自現有區位的推力和來自目標市場區位的拉力的大小,還取決于一些促使企業在現有區位的阻力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涉及到企業遷移所造成的固定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損失,維持現有勞動就業關系,來自地方政府的壓力以及管理者旅行成本增加等。
3.戴宏偉認為,生產要素稟賦的不同導致不同地區在產業結構方面具有極大的差異性,這種產業梯度與要素稟賦的差異帶動了要素的跨區域流動與組合以及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從而推動產業在區際的轉移。
4.陳剛等人認為在撤退產業轉移中,發達區域的衰退性產業是主體,而區域產業競爭優勢的消長轉換則是衰退性產業空間移動的內在根源和基本動機。
5.李小建等從區域基礎、國家政策、發展戰略等因素,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從東部沿海地區向西部內陸地區逐步降低,存在梯度差異,而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將導致一些傳統產業向其他欠發達地區轉移。
二、國內外關于產業轉移模式的相關理論綜述
現有文獻對產業轉移模式的研究總體來說比較零亂,沒有形成系統,且多數研究還比較淺,理論深度不夠,模式分類也不嚴格。理論性較強的主要有雁形轉移模式、梯度和逆梯度轉移模式,其他模式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一)國外關于產業轉移模式的理論
1.“雁行發展模式”。該模式由赤松要提出。他通過對日本棉紡工業從進口發展到國內生產再到出口的進程進行考察,認為后進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發展應遵循“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模式,由此其產業會承接先進國家或地區的轉移,實現相繼更新或發展。
2.“產業循環發展模式”。該模式由弗農提出。他指出產品遵循“新產品開發—國內市場形成—出口—資本和技術出口—進口—更新的產品開發”的循環順序。產品經過這一順序不斷循環,帶動了工業結構由勞動資源密集型向資金進而向技術密集型演進,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3.“邊際產業擴張模式”。該模式由小島清提出。描繪了以直接投資為表現形式的產業轉移軌跡以及由此在轉移地區和被轉移地區形成的先后繼起的產業發展形態。他認為,轉出地區為了維持成本優勢,將把產品的生產轉移到轉入地區,不僅加大了在轉移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產業的直接投資,而且向比較優勢產業轉移了經營資源。
4.區域梯度轉移的相關理論。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和赫希曼(A.O.Hirshman)分析了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工業部門的布局,認為某產業在新產品階段應布局在高梯度的大城市,在成熟階段應布局在第二梯度地區,在標準化階段應向低梯度地區轉移。繆爾達爾還發現梯度發展中有三種效應即極化、擴散和回程效應,他們共同制約著地區生產分布的集中與分散。
(二)國內關于產業轉移模式的理論
目前國內產業轉移模式的研究僅僅是作為產業轉移的一個很小的方面去考慮,除了梯度和逆梯度轉移模式理論性較強外,其他的轉移模式還沒有較為系統的闡述。
1.梯度模式轉移論。該理論由何鐘秀、夏禹龍、馮之浚等國內學者明確提出,認為區域之間存在著經濟技術梯度,推動經濟發展的創新活動(包括新產品、新技術、新產業、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主要發生在高梯度區域,然后依據產品周期循環的順序由高梯度區域向低梯度區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通過城市系統來進行。
2.逆梯度轉移論。該理論的提出者是郭凡生和譚介輝,主要針對欠發達區域實施轉移提出相關戰略與對策。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帶有跳躍性。因此,欠發達區域可以利用資源豐富的后發優勢,實行趕超戰略,通過新科學技術的直接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提升產業層次,實現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從而可以反過來向發達區域轉移。
三、總結
隨著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電腦和其他信息技術設備得到極大普及,社會產業結構再度升級換代,國際產業轉移規模擴大化,這一切都促使國際產業轉移進程加快。當前對國際產業轉移的研究應進一步突破國別的限制,在研究范圍上,應以國際區域、跨國公司、一國內部某一地區等為單位展開研究;在研究內容上,不僅限于對生產領域的轉移問題研究,還應對研發和服務領域的轉移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目前,國內關于產業轉移的研究還存在如下問題:(1)對產業轉移模式的研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分析框架。(2)對國內區域產業轉移的研究廣度和深度不足。(3)對影響產業轉移的經濟因素研究比較多,而其他因素考慮相對少。
參考文獻:
[1]W.A.Lewis,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139-191.
[2]R.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2):190-207.
[3]Kojima,K.,1973:“A Macro-economic Approach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14(June),pp.l-21.
[4]Kanbur,R.and Zhang,X.,2005:“Fifty Year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A Journey through Revolution,Reform and Openness”,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9,Issue 1,pp.87-106.
[5]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
[6]石奇,張繼良.區際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工業化的協調性[J].產業經濟研究,2007,(1).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