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標志,開發保護和利用名人故居促進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個案研究作為切入點,詳細分析了北京市南鑼鼓巷名人故居的現狀以及特色體現,以文化旅游為研究視角,探討了北京市南鑼鼓巷名人故居的開發路徑。
關鍵詞:名人故居 文化旅游 開發研究
中圖分類號:F590.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170-03
名人故居具有多重文化元素,既展示著名人生活民俗層面的含義,又因其名人身份體現出獨特的政治影響力、文化影響力或者社會影響力。學術界對此問題選擇不同的視角進行研究。劉媛君[1]以北京市東城區部分名人故居建筑為考察對象,闡明其作為建筑文本的可讀性。陸翔、熊皓[2]通過對西城區近現代名人故居進行調查研究,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發展建議。丁超、張秀娟[3]認為,北京名人故居具有三重屬性,因此,北京名人故居的認定和保護應當堅持地域的全面性原則、名人的兼容性原則和故居的多元化原則。但是在文化旅游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主流旅游活動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名人故居的地位和作用呢?北京既是具有千年文化傳承的歷史名城,又是具有鮮明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其悠久的歷史,廣泛的影響力,顯著的聲譽每年都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如何實現名人故居與文化旅游的完美結合,如何將歷史文化的內在價值與旅游開發的現實性緊密地結合起來,一方面更好地滿足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城市名片,同時推動文化和經濟的和諧發展,這一命題不僅具有較高的學界研究價值,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對實踐的指導意義。本文借用Bob Mckercher和Hilary du Cros關于文化旅游的研究成果,以北京市南鑼鼓巷名人故居的開發為個案展開相關研究,希望可以得出一些具有價值的結論。
一、北京市南鑼鼓巷名人故居現狀
作為北京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的南鑼鼓巷,以其悠久的歷史、完整的保護、鮮明的特色聞名于大江南北。南鑼鼓巷的歷史發端可以追溯到元大都時期,雖然歷盡明清兩代,但是被名人顯貴選擇作為棲居地還是近三百年以來的事情。政界要人、官宦世家、學者清流、社會賢達諸色人等都在南鑼鼓巷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或喜或悲的前塵往事即使今朝讀來亦令人感慨不已。如果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分類,南鑼鼓巷的名人故居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類是明清時期的故居,包括洪承疇故居、清內務府總管的“綺園”等;第二類是近現代時期的故居,包括靳云鵬故居、詹天佑故居等;第三類是當代名家的居所,包括羅榮恒、粟裕故居等(詳見下頁表1)。上述所列故居亦非全部,只是揀其聲名顯著者羅列一二。南鑼鼓巷中曾經居住過的名人不在少數,只是歷史的滄桑巨變不但改變了人情世故,也湮滅了舊履遺跡,所謂的故居或者僅有其名已無實地,或者名實相符,或者雖有實地而名尚待考,舊居面目已然不同往昔。
二、文化旅游與北京市南鑼鼓巷名人故居開發
通俗地講,名人故居的開發可以理解為文化旅游的方式延展。名人故居因其“名人效應”對游客形成強烈吸引力,通過帶有鮮明人物印記的目的地場所對游客產生向心力,引致游客借助旅游出行,通過親自到達并觀賞名人故居滿足其對“名人”的心理依賴和完成其對歷史的追憶。但如何設計和開發名人故居的文化旅游卻是復雜浩繁的工程。原因如下:第一,名人故居文化價值的表現形式多以無形為主。雖有故居實地,但是對文化含義的闡釋不是只依賴于實物場所就可以完全實現的。第二,名人文化本身的復雜性和獨特性導致其評價標準難以界定。不同地域、不同族群對于名人及其文化的理解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針對名人故居文化旅游的開發設計中常會出現目標迥異的利益相關者,從而出現對名人故居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和建議大相徑庭的局面。因此,我們需要考慮更廣泛的背景和更靈活的視角來看待名人故居文化旅游的潛力問題和發展路徑。Bob Mckercher和Hilary du Cros認為[5],針對任何形式文化旅游的開發與設計,必須考慮諸多的相關因素。這些因素可以被分組羅列于三個主題之下,即政治或法律環境,文化或遺產資產以及目的地的旅游活動。名人故居作為文化旅游的態勢之一,也可以采取類似的研究路徑,下文我們將展開具體的分析。
三、政治(法律)環境與南鑼鼓巷名人故居開發
任何的文化旅游都必須在法律或者政策的框架之內進行,南鑼鼓巷名人故居的開發也不例外。南鑼鼓巷是北京市政府確定的第一批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也是北京市胡同肌理保存的最完整的棋盤式傳統居民區。因此,針對這一區域的名人故居的開發的第一要略就是要遵守北京市關于文化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制度,不能違規建設,不能違法開發。時代的變遷必然帶來環境的變化,名人故居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著,有的故居已經是破敗不堪,有的故居還是保存完好,有的故居已經成為民用,有的故居成為辦公單位。文煜故居的可園部分保存完好,現在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上述故居中有八家故居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三家故居是北京市東城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南鑼鼓巷名人故居的所有權已經呈現出多元結構。在這一前提下所進行的開發利用就需要保證最基本的常規維護,還需要存在比較完整的管理體系,借助政府權力和社區力量共同實現開發與保護的并存。
四、文化或遺產資產與南鑼鼓巷名人故居開發
文化資產的總額以及其空間分布的特征是一個區域文化旅游吸引力的最直接因素。文化資產的獨特性決定了該區域文化旅游的不可替代性,文化資產的空間分布決定了該區域的文化資產是否具有集群性,也在另一方面揭示著旅游承載力的大小。南鑼鼓巷中的名人故居數量眾多,屬于比較密集的故居集中區,具有很高的價值。南鑼鼓巷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身處其中的名人故居大多是北京四合院住宅街區的精華所在,這些明清時代的建筑頗具特色,尤其是一些保存完好的建筑充分展現了前朝輝煌的建筑藝術。名人故居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它們如同一顆顆鑲嵌在北京城內的文化明珠,它們不僅是北京歷史文化的物化載體,同時也是一項無法再生的寶貴遺產和資源[6]。只有深挖名人故居的文化內涵,讓世人更多地了解和認識它們,讓其放射出應有的光芒,才是完整意義上的保護。比如“綺園”雖然形制和規模無法與圓明園或者頤和園相提并論,但是從建筑學的角度而言,也是一處別具匠心,別有韻味的園林小品。綺園大門上精致的門飾磚雕,綺園內仿江南園林式樣的“舫形敞軒”,錯落有致的廳廊樓宇,這些舊物基本保持原狀,都是不可多得的歷史研究資料。
從另一層含義而言,名人故居具有思想教育性[7]。參觀游覽名人故居,不僅可以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同時也可以起到緬懷先賢業績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是寓教于樂,教行并舉。現在很多名人故居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是典型的例證。比如,位于后圓恩寺胡同13號的茅盾故居,雖然只是一所極普通的兩進小四合院,屋內屋外簡單質樸,沒有雕廊畫柱,只有翰墨書香,但是因為有了茅盾先生,這所普通的民居熠熠生輝。
五、目的地的旅游活動與南鑼鼓巷名人故居開發
大多數文化旅游產品或者體驗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目的地旅游活動是否具有創意性,是否是一種與該文化相契合的、貼切的活動設計。對于南鑼鼓巷名人故居的旅游活動設計可以嘗試下述路徑。第一,把名人故居打造成從過去到現在的直接聯結。當過去和現在之間建立起直接的關聯的時候,歷史就被賦予了新的時代色彩,也可以稱之為歷史的復活??梢园巡煌臍v史時代或者相關事件集中于某一個名人故居,形成完整的故事鏈條,雖然這可以有理想化的或者虛構的成分,但是并不會影響整個名人故居的聲譽價值。完整的故事使得名人故居靈活起來,這也會使探訪者的發現之旅變得妙趣橫生。因為所有的參觀者想要發掘的是一部歷史的人類戲劇,而不僅是名字、日期或者標志物。需要通過文學力量重新闡釋名人故居前朝的故事、背后的故事,使名人故居的相關信息變得富有創意和充滿活力。比如,朱家溍的故居就非常適合此種開發思路。朱家溍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二十五世孫,是中國著名的文物專家、清史專家。該故居的主人先后有清光緒年間的武英殿大學士文煜以及民國時期代總統馮國璋。不同時期,不同歷史身份的人都在此生活過,中間應該由不少有益有趣的故事發生,把這些人生經歷串聯成完整的故事鏈會使得這樣一所故居具有更多的吸引力,一方面可以幫助參觀者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情狀,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參觀者體會不同身份地位的心路歷程。第二,增強名人故居旅游活動的可參與性。名人故居是一個場所和領地,具有物質工廠的性質。漫步游覽可以為參觀者提供最直接的感官享受,但是這其中就需要在對名人故居原有形象保持控制的基礎上的重新再造。當參觀者游覽某一故居的時候,是有很多的障礙的,比如對于婉容故居的游覽。婉容作為中國最后一位皇后,身上承載著太多的歷史悲歡,這與普通民眾的所思所想所知是有著明顯的距離的,如何化解距離的疏離,如何架構古今的橋梁,如何讓參觀者真正融入景色之中,這些都是婉容故居這一類型的名人故居開發時候所遇到的問題。
名人故居既是歷史文化價值的彰顯,也是社會生活變遷的標本,是一座城市無法代替也無法抹去的歷史記憶。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既保護名人故居的歷史文化價值,又擴大城市的社會影響力,同時還可以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名人故居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參考文獻:
[1]劉媛君.作為閱讀文本的北京名人故居建筑[J].城市問題,2007,(1):70-74.
[2]陸翔,熊皓.北京西城區近現代名人故居保護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8,(3):54-58.
[3]丁超,張秀娟.北京名人故居的三重屬性及其認定與保護原則[J].北京社會科學,2006,(4):36-39.
[4]李鐵生,張恩東.南鑼鼓巷史話[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62-109.
[5][加]Bob McKercher,[澳]Hilary du Cros.文化旅游與文化遺產管理[M].朱路平,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183-197.
[6]張寶秀,成志芬.北京名人故居保護現狀及對策[J].前線,2010,(5):39-40.
[7]張明慶,趙志壯,王婧.北京什剎海地區名人故居的現狀及其旅游開發[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58-62.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