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黃岡市鄉村從業人員的從業狀況、從業人員素質及收入狀況的實證調查,得出鄉村從業人員素質難以滿足農村建設發展需要的結論,提出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環境、增強農村對人才吸引力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 從業人員 素質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054-02
農村發展,人力資源是關鍵要素。當前農村實際從業人員出現“高齡化”、“女性化”趨勢,制約和影響著農村的進步。為切實了解農村從業人員現狀,筆者以黃岡市為例,調研該市農村實際從業人員狀況,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政策制定和調整提供依據。
在考察農村人力資源狀況時,依據農業統計指標界定,農村勞動力是指處于勞動力年齡階段內的全部鄉村人口數。該指標表明農村擁有適齡勞動力的數量,不論該人員是否參加經濟活動都包括在內,但不包括不處于勞動年齡階段內但實際參加經濟活動的人口。鄉村從業人口是指鄉村人口中參加經濟活動的全部人口數。該指標反映農村中實際從業人員狀況,包括不處于勞動年齡階段內的勞動者,不包括處于勞動年齡階段內但沒有參加經濟活動的人口,因此可能大于農村勞動力數,也可能小于農村勞動力數。農業從業人員是指參加農、林、牧、漁業經濟活動的勞動者數量。該指標表明在農業生產一線實際人員的數量。不包括農業服務業領域的勞動者,可能大于農村勞動力數,也可能小于農村勞動力數。據以上指標內涵,我們分析農村人力資源現狀,著重考察鄉村從業人員狀況能較好地反映鄉村實際從業狀況。
本次調查對象為湖北省黃岡市。黃岡市位于湖北省東部,現轄11個縣市區、1.74萬平方公里、740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為560萬,是一個農業大市。本課題組通過分層隨機抽樣,抽取了黃岡市11個縣(市、區)的57個村作為調研樣本,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個別半結構訪談法相結合的調查方法。調研內容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鄉村從業人員就業分布狀況;二是鄉村實際從業人員素質狀況;三是調研農村青年農業從業意愿。本次調研發放問卷660份,收回有效問卷545份,涉及個體成員2 017人。為了便于研究鄉村人口從業情況,在這里,我們將545戶2 017人中,剔除507名各級各類在校生和159名未從業者,余下1 351人則為農戶家庭中的從業人員。
一、鄉村從業人員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鄉村從業人員實際從業狀況
鄉村從業人員有的常年在鄉村從業,從事農村第一產業,也有的從事農村第二、三產業。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有的利用農閑時節在外打工,還有人員常年在外務工。從大的方面來分,可將鄉村從員人員分為兩大類,一類人員是完全在本村或所屬鄉鎮管理區域內從業,即常年在本地從業人員。另一類是在外務工人員,即在本村及所屬鄉鎮行政管理區域以外區域從業。為了便于統計分析,根據在外打工時間不同可分為:常年在外務工(一年中在外務工達6個月以上)、季節性在外務工(一年中1—6個月在外打工人員)。這樣分析可以清楚了解鄉村從業人員的實際從業狀況。具體情況(見表1)。
表1鄉村從業人員實際從業狀況單位:人
從表1可看出,在鄉村從業人員中,44.3%的人員是常年在鄉村從業,這部分人員是當前直接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在鄉村直接事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的人員;常年在外務工人員占鄉村從業人員的50.8%,季節性務工者占4.9%。由此可見,在鄉村人口中有55.7%的人員在外打工,其中常年打工人員占到了1/2,打工成為鄉村人員的主要從業方式。
(二)鄉村從業人員素質狀況
針對1 351名鄉村從業人員,我們統計了他們的年齡、性別和學歷教育情況,具體數據(見下頁表2)。
1.鄉村從業人員年齡結構。從年齡結構分布上看,常年在本地從業人員即以農業為主業的人員,年齡多為29~60歲,這年齡段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的90.7%。599人中有45人超過60歲,非適齡人員在本地從業人員中也占很高比例,占到7.4%,而轉移勞動力在外務工人員中,除季節性務工有兩人超過60歲外,常年在外務工中沒有一人超過60歲。可見在農村,超齡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農業領域。轉移勞動力年齡分布也呈現一定規律,常年務工人員中以青年為主,16~28歲的青年占到46.4%;季節性務工人員中年人員比例較高,占到50%。由此可見,轉移勞動力以青壯年為主,勞動力年齡越小,一年中外出務工時間越長。將在農村本地從業人員與在外務工人員相比較,在外務工人員中99.3%的為適齡勞動力,在外務工青年占青年勞動力總數的96.8%,而只有3.2%青年常年在本地從業,絕大多數青年不在農村本地從業。
2.鄉村從業人員性別結構。在農村本地從業人員中,女性偏多,占到58%。外出務工人員中,以男性偏多,常年在外務工人員男性為58.9%,其比例與常年在本地務工人員性別結構剛好相反。季節性務工人員中男性比例更高。從性別結構上看,農業實際從業者女性偏多,而在外務工人員中男性偏多。
3.鄉村從業人員受教育年限和學歷層次。在農村本地從業人員,學歷為小學及文盲的比例占到24.2%,而常年在外務工人員中,小學及文盲人員比例只占14.4%。從橫向比較來看,鄉村從業人員中,63.3%的小學及文盲是在農村本地從業,而在外務工者中,小學及文盲人員比例較低,只有占數量的30.5%的人員常年在外務工。從受教育年限統計來看,農村本地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9年,季節性務工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1年,常年在外務工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5年。可見在外務工人員受教育年限明顯多于在本地從業人員。鄉村從業人員中,具有大專學歷以上者較少,599人中,只有25人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在調查中,在鄉村工作的599人,只有65人受過相關技能培訓,也就是說90%的農村勞動力沒有接受過相關技能培訓。由此可見,滯留在鄉村從業人員受教育年限普遍較少、學歷較低,接受培訓少。
二、結論及政策建議
由以上調查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當前農村人力資源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素質普遍偏低,其年齡結構不合理,中老年比例偏高;性別結構中女性偏多;受教育年限也偏低,學歷以小學及以下為主。與在外務工的勞動力相比,而轉移人員適齡勞動力較多,性別結構中男性較多,學歷層次以初中為主。可見轉移出去的是農村中的優勢資源,而滯留在鄉村工作的人員素質偏低。高素質從業人員的缺乏,難以滿足現代農村建設的需要,制約了農村的發展。
建設新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農村建設離不開高素質的建設者,因此必須要增強農村對人才的吸引力,讓更多的優質人才留在農村從事農村的建設。
1.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從宏觀層面上進一步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在免除農業稅的基礎上,增加對農產品的補貼和轉移支付力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只有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城鄉間勞動所得勢差減小,優質勞動力資源才會自由流動,而不會出現當前一邊倒傾向。
2.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改善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環境,完善農村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改善農村居住生活環境,實施覆蓋農村的醫療和養老保險,增強農村對農民的吸引力。
3.制定培育和留住農村人才的政策措施,留住高素質人才。對滯留在農村的勞動者實施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能和文化素質。國家出臺政策,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就業,使他們成為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新生力量。有些地區在實施大學生當村官工程,有些地區在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這些工作正是這一舉措的具體實踐。
參考文獻:
[1]黃敏英.韓國農業后備勞動力的培養和政策[J].世界農業,2000,(1).
[2]胡津浦.農民工:艱難的新市民之路[J].人力資源,2005,(7).[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