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農業信息化,高校圖書館應該樹立社會化服務的全新理念,發揮自身優勢,全力支持農業,為促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服務。
關鍵詞:農業院校 圖書館 農業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280-02
前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則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必由之路。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新農村文化起著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因此高度重視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研究,以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極具有研究意義和價值的。圖書館本身就屬于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包含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圖書館就是向社會提供精神和物質的文化機構。它所提供的圖書文獻資料對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價值觀、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影響極大,提供的圖書文獻信息能夠滿足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圖書館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又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因為圖書館本身的職能作用已成為構建完善農村文化網絡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1] 。農業院校圖書館是農科專業的優勢,因此,一方面發揮它在文化傳播上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應充分發揮它在農業信息服務、農業信息咨詢、農業技術支持等方面的獨特優勢,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文化信息支持。
一、目前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問題及分析
從目前來看,全國農村文化建設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農村文化建設基礎還不牢固。包括思想基礎、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三個方面。思想基礎不夠牢固體現在部分領導干部的思想認識還不夠到位,存在著重經濟建設輕輕文化建設的現象;組織進出不牢固體現在鄉鎮文化員隊伍不夠強。這支文化員隊伍存在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老化的現象,有很多已經不能適應當前農村文化工作開展的需要了。群眾基礎不牢固,主要是指農民文化素質低,接受先進文化、健康文化受到了較大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給低俗文化和宗教、迷信留有了空間[2] 。第二,農村文化建設的支撐還不夠有力。一方面,經濟支撐力不夠。文化事業的發展需要依托一定經濟的支撐,由于農村經濟薄弱,加上領導不夠重視,很難談對文化建設的投入,社會力量參與支持仍然缺乏,各種企業和經濟實體的參與支持農村文化建設氛圍不濃;另一方面,是載體不夠貼近,許多鄉鎮文化站作為繁榮和推進農村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多數是設在鄉鎮機關內部,作用難以發揮。第三,農村文化建設的環境還不夠優化。一是政策不夠配套。文化建設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進機制。目前文化事業發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很難保證農村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氛圍不夠濃厚,主要的青少年都出外打工,留守農村的主要是兒童與老人。農村文化建設缺乏人氣[3]。
二、農業院校圖書館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服務的優勢
農村文化建設并非一個部門“單打獨斗”所能奏效。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它除了政府扶持,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農業院校圖書館在推動農村文化建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1.文獻資源優勢。農業院校圖書館是專門收集農業信息資源的重要部門,大量與農業科研和生產相關的專業資料、圖書、報刊、檢索工具、試聽資料、多媒體光盤等類型齊全,然而這類農業信息資源所傳遞的信息資源恰恰是對農民能了解農業生產知識,指導他們農業生產發展,擺脫貧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從而進一步帶動農村文化的發展,為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文獻資源保障。
2.技術設備優勢。目前,農業院校圖書館都擁有先進的現代化技術設備和多媒體網絡設備,在全球范圍內多渠道、多媒體、多接受點地直接搜集和獲取查找到相關領域的網站、研究機構、數據庫資源、專家學者等內容,因此為農民咨詢服務提供方便,為推動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物質條件保障。
3.人才優勢。農業院校圖書館是文化教育、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的聚散地及窗口,它除了承擔著文化傳播的功能外,還承擔著振興農業經濟、推廣農業高新技術、對農民進行科普宣傳和和教育的重任。這里聚集了具有圖書館專業知識和農科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才,為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4.時間優勢。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每年有長達兩個多月的寒暑假,這為圖書館送文化下鄉提供了時間保障。例如,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這兩個假期時間,幫助農民建立農家圖書館。還可以開展搜集農產品的市場行情,預測與分析行情的未來走勢以及幫助農民選擇適合的致富項目等多種形式的服務活動。
三、農業院校圖書館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服務的辦法
1.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增強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服務的自覺性。農業院校圖書館只有投身到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才能充分發揮它的社會服務功能,真正建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圖書館核心價值體系。
2.利用農業資源優勢,為農民建立有特色的農家書屋。為了使農家書屋能真正成為農民的“營養屋”。農業院校圖書館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間,派管員參加農家書屋的管理和建設,培訓管理員,使其掌握圖書館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保證農家書屋正常運轉。最主要是充分利用農業圖書館的特色資源,幫助農家書屋購置豐富的、具有當地農業特色的文獻資源[4],使農家書屋可以豐富農民文化生活,還可以提高農民的農業科技文化素質。
3.建立農業專家咨詢系統,為農民提供信息咨詢,農工業院校圖書館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建立農業專家咨詢服務系統,加強與近年來農村各地建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聯系,以專業合作組織為平臺,通過時實在線咨詢、電子郵件、電話、短信等多元化方式,解答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問題。該系統除提供專家咨詢服務外,還具備成果推廣功能。
總之,新農村文化建設是有關國家和社會的一項系統性工程,農業院校圖書館所能做的工作只是其中的一個細小分支,但其作用不容忽視,要充分發揮其文化信息中心的作用,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為農民提供農業科技信息,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這項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需要我們圖書館人不斷地去探討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吳云杉,楊萌.和諧社會與民族地區圖書館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考[J].大理學院學報,2007,(增刊):77-80.
[2]黃雪雄.廣東農業院校圖書館為建設新農村服務的構想[J].圖書館論壇,2008,(4):32-34.
[3]劉江華,董詩平.試論高詩院校圖書館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服務[J].圖書館論壇,2007,(2):122-123.
[4]何建新.農業院校圖書館為建設新農村的信息服務[J].圖書館建設,2007,(3).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