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生態化建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生態生活。社區及家庭作為城市的基本單位,其生態化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生態社區及家庭建設的基本規范就必須嚴格遵守。
關鍵詞:生態社區 生態家庭 建設規范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256-03
社區是城市的基本組成單位,是市民的物質和精神家園。生態社區是通過調整人居環境生態系統內生態因子和生態關系使社區成為具有自然生態和人類生態、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統一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城市住區。在生態社區是指家家追求幸福美滿,戶戶促進和睦相處和友好往來,區內自然生態、人文生態和心靈生態既可持續發展又良性互動的生活場景。可見,家庭是構成生態社區的細胞,家庭與家庭的和諧,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都對生態社區的建設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在家庭與家庭之間、成員與成員之間需要依靠良好的道德規范來相互約束,促進生態社區的建設。
一、尊重他人,文明交往
在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人人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要受到別人尊重,首先就得尊重別人。你尊重他人,滿足了他人自尊和受尊重的需要,別人尊重你也滿足了你的自尊和受尊重的需要,這是多向度和諧統一的整體。建設和推崇這一人際關系也是建設生態社區的基本要求。
尊重之于他人,能激發別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創造力和尊重他人的熱情。美國有一則故事,一個很有名望的富商在散步時,遇到一個瘦弱的擺地攤賣舊書的年輕人,他縮著身子在寒風中啃著發霉的面包。富商憐憫地將8美元塞到年輕人手中,頭也不回地走了。沒走多遠忽然又返回來,從地攤上撿了兩本舊書,并說:“對不起,我忘了取書。’其實,您和我一樣也是商人!”兩年后,富商應邀參加一個慈善募捐會時,一位年輕書商緊握著他的手,感激地說:“我一直以為我這一生只有擺攤乞討的命運,直到你親口對我說,我和你一樣都是商人,這才使我樹立了自尊和自信,從而創造了今天的業績……”不難想象,那句尊重鼓勵的話,對年輕人人生的巨變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就是尊重的力量!
尊重之于家庭,可以創造和美的家庭氛圍,夫妻的相互尊重,可增進夫妻感情,協調夫妻關系。不幸婚姻的研究表明,夫妻之間的吵鬧、猜疑、對抗乃至暴力升級,都與最初的不尊重有關。相反,真誠的尊重甚至挽救過很多瀕臨危機的夫妻關系。婆媳相互尊重影響整個家庭,兒媳對老人的真誠尊重,使本人、丈夫、子女和整個家庭都從中獲益。夫妻對老人的尊重也會給兒女樹立榜樣;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能提高教育效能,減少沖突和對抗。相反,那種不尊重子女人格、興趣、愛好、特長的父母,教育的成效往往事倍功半。
尊重之于一個城市,可以提高其文明品位,擴大其影響,改善其投資環境。古希臘時期的一個小鎮,由于其民風淳樸,人人相敬如賓,吸引了很多外地商人來此做生意,不到十幾年的時間,這座小鎮成了古希臘為數不多的大的商業都市。開展“守規則、尊重人,爭當文明市民”活動,真正抓住了經濟社會轉型期生態社區建設的現實需求,把握了城市在經濟發展時期人們精神變化的特點,對于提高廣大市民的文明素質,提升城市的文明品位,建設生態社區,必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尊重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名片”,我們必須學會使用禮貌用語,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巧,學會與人溝通的技巧,提高文明交往能力。在文明交往中,要正確運用社交禮儀,充分發揮禮儀應有的效應,才能夠創造出最佳人際關系狀態,這同生態社區建設密切相關。為此,在實現文明交往中必須遵循幾個原則。
1.真誠尊重的原則。蘇格拉底曾言:“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你須貢獻你誠摯的愛,學習怎樣用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可見真誠尊重是禮儀的首要原則,只有真誠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誠尊重,方能創造和諧愉快的人際關系,真誠和尊重是相輔相成的。真誠是對人對事的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是待人真心實意的友善表現。真誠和尊重首先表現為對人不說謊、不虛偽、不騙人、不侮辱人,所謂“騙人一次,終身無友”;其次表現為對于他人的正確認識,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謂心底無私天地寬,真誠的奉獻,才有豐碩的收獲,只有真誠尊重方能使雙方心心相印,友誼地久天長。
2.平等適度的原則。在文明交往上,禮儀行為總是表現為雙方的,你給對方施禮,自然對方也會相應的還禮于你,這種禮儀施行必須講究平等的原則,平等是人與人交往時建立情感的基礎,是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訣竅。平等在交往中,表現為不要驕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視一切,目中無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職業、地位、權勢壓人,而是應該處處時時平等謙虛待人,唯有如此,才能結交更多的朋友。
3.自信自律原則。自信是文明交往中一份很可貴的心理素質,是文明交往中一個心理健康的原則。一個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強者不自慚,遇到艱難不氣餒,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擊,遇到弱者會伸出援助之手。自律乃自我約束的原則。在文明交往過程中,在心中樹立起一種內心的道德信念和行為修養準則,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擺正自信的天平,既不必前怕虎后怕狼的缺少信心,又不能凡事自以為是而自負高傲。
4.信用寬容的原則。信用即就講究信譽的原則。孔子曾有言:“民無信不立,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強調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則。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在社交場合,尤其講究一是要守時,與人約定時間的約會,會見、會談、會議等,決不應拖延遲到。二是要守約,即與人簽訂的協議、約定和口頭答應他人的事一定要說到做到,所謂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場合,如沒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輕易許諾他人,許諾做不到,反落了個不守信的惡名,從此會永遠失信于人。
良好的文明交往有益于信息交流,有益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益于建立信任關系,這對構建生態社區非常有益處。
二、助人為樂,和睦鄰里
助人為樂,是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重要內容,它表現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作為個人的思想和行動表現出來的助人為樂精神,是對他人的照顧、體貼、關懷和無私幫助。我們提倡助人為樂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有助于生態社區的建設,更有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在生活中,誰都會遇到困難。因此,人總是需要幫助的。或許,當今天你伸出援助之手,救他人于水火之中時,明天,你遇到困難,他人也會熱情相助。生活在這樣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中,一定會讓你感到溫暖、幸福與快樂。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助人為樂成為一種時尚的時候,生態社區的構建就會多一分動力,人與人之間,心與心之間,就會消除許多屏障,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助人為樂與和睦鄰里是密切相關的。我們這里所講的“鄰里”,就是以住所為基礎、以地理關系為紐帶的家庭與家庭;我們所說的鄰里關系,就是住所相近,具有社會屬性的家庭與家庭之間的關系。中國歷史上就有建設鄰里關系的優良傳統,在民間就流傳了很多關于鄰里關系的表述,正如人們常說的“遠親不如近鄰”、“千金難買好鄰居”等。
鄰里之間守望相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家有難,眾人相幫。這樣的傳統與我們血脈相連。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已經成為全國上上下下共同的目標。創建文明和睦的鄰里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迫切要求建立起以地域性為特征,以認同感為紐帶的新型社區,生態社區,培育新型的鄰里關系,增強居民間的親和力,逐步形成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
營造和諧的鄰里關系,鄰里之間要做到互助、友善、誠信、尊重、奉獻。首先,鄰里之間在日常生活中應相互幫助、相互照應、相互關愛。其次,鄰里之間要做到與人為善、和睦相處。之后,要發展良好鄰里關系需要互相尊重,要尊重鄰里的生活習慣和個性特征。最后,鄰里之間也需要具有奉獻精神,為鄰里關系做些工作獻些愛心也是很有價值的事情,會使鄰里關系更加和諧。
營造和諧的鄰里關系,鄰里之間還要加強溝通交流。要改變現在城市家庭的封閉狀況,走出各自的家門,加強鄰里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進而實現鄰居之間相互熟悉,相互了解,相互關照,相互幫助,使大家在生活中能夠處得像一家人。在生活中,鄰里之間也會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誤會,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此刻鄰里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就顯得更為重要,溝通和交流是消除誤會、化解矛盾最好的方法。
三、保護環境,低碳生活
環保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當今世界的重大問題。在中國城鄉的不少地方環境污染已經到觸目驚心的地步,廠礦區濃煙騰空,街道上臭氣熏人,馬路邊噪音刺耳,甚至在“稻菽千重浪” 的田園和令人引以為榮的旅游寶地,各種污染正在日趨增多。因此,在建設生態社區過程必須重視保護環境。
1.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法制建設。眼下,在中國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基礎,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核心的環境法律體系。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是中國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基本法律體系,該法明確了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保護協調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規定了各級政府、一切單位和個人保護環境和資源的權利和義務。這些法律體系的建立有效地推進了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工作。當然,中國目前的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與實際的需要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為此,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加快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護立法的步伐。在法律體系完善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對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執法,加大對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執法監督。良好的法制建設,是推進環保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基本保證。
2.加強關于環境保護的綜合決策和科學管理。我們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時,務必要充分考慮到環境和資源的承載能力。在確定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時候,務必要實事求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發展速度,把“又快”和“又好”有機統一起來。在確定和完善產業發展政策時,一定要注意科學調整產業的結構,加快發展污染環境小、效益又好的產品,限制和淘汰污染環境比較重、效益又很差的產品生產。在確定國土整治規劃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資源的分布情況、城鄉建設一體化、縮小地區差別、國內經濟交流和國防建設發展以及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等。正確的決策和科學的管理是推進環保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
3.全面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素質。環境保護歸根結底是靠全體公民的自覺參與來實現的,因此,全面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公民的環境保護素質,并把這種意識和素質切實轉化為全社會的持續行動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政府明確將“保護環境”作為“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加以大力倡導,有著重大的社會倫理價值和道德價值。全面提高公民的環境道德和環境保護素質,是推進環保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根本基石。
在全面推行保護環境的背景下,低碳經濟應運而生,低碳生活時代來臨,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低碳生活。
消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便利消費”的嗜好是實現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徑之一。 “便利”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普遍流行,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方式。就是這種簡單的“便利消費”卻在不經意中浪費了我們巨大的資源,損害著我們的正常生活。就拿生活中常見的超市來說,使用冰柜是很普遍的,但是據有關制冷技術專家評估,超市里的冰柜損耗的電量是整個超市電耗的70%,而敞開式冰柜的電耗比玻璃門冰柜還要高出20%。據此推算,敞開式冷柜一年多耗電了4.8 萬度,相當于多耗了19 噸標煤,多排放了48 噸二氧化碳,多耗了19 萬升凈水。
樹立“多向型節能環保意識”,消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是實現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徑之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是公眾多年來養成的最典型的生活習慣。要使公眾消除這樣的生活習慣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僅僅靠一紙“限塑令”是遠遠不夠的。告訴公眾“限塑”的重要意義就是在于能夠有效遏制白色污染,這只是“單向型”環保意識。其實“限塑”的重要意義還在于節約了塑料的來源——石油資源、減排二氧化碳。這是一種“多向型”節能環保意識。
全面加強以低碳飲食為主導的科學膳食平衡是實現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徑之三。中國國民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主要就是以大米和小麥等糧食作物為主,糧食的生產形式也主要就是圍繞大米和小麥進行和延伸的,國民的飲食形式也主要表現為“南米北面”的飲食結構。但是大米和小麥中卻含有極高的糖分,進入人體后很容易轉化為血糖,而低碳飲食可以控制人體血糖的劇烈變化,從而提高人體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產生,長期堅持還會有保持體型、強健體魄、預防疾病、延緩衰老等好處。但是“南米北面”的飲食結構具有很深的歷史積淀,很難將這種習慣立即改變,也很難將這種飲食結構立即進行調整,國民需要一段時間的認識、理解,最后加以接受。因此,全面推行低碳飲食將會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
消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嗜好是實現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徑之四。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日常消費中出現“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現象,例如很多人買車都喜歡買大排量或者是三廂轎車,所以說,全國車市銷量增長最快的是豪華車,其中高檔大排量的寶馬進口車同比增長了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運動車SUV 同比增長了48.8%。同時,公眾還將“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就簡單地理解為“更多地享受電氣化、自動化提供的便利”,致使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于高能耗的動力技術系統,往往幾百米的路程,都要靠機動車來代步,最后的結果是人省事了,環境卻要接受大量增排的溫室氣體。
推行低碳生活,都是指在科學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人們技術創新、社會制度創新、產業結構轉型調整、新能源新材料開發等多種路徑,盡可能有效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性能源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達到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多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也是實現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多贏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謝利芳.論生態城市與城市生態化[J].當代經濟,2008,(2).
[2]侯天琛,董小香.城市生態轉型與生態城市建設[J].中國科技信息,2006,(4).
[3]劉波.論建設生態城市的立足點[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5).
[4]王斌,康健,袁玲雙.試論實現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12).
[5]王偉.保護環境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J].現代哲學,1998,(2).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