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默頓社會失范理論以文化目標與手段為其基軸,包含五種行為模式,在啟示我們以宏觀為基礎進行微觀改造、控制社會越軌行為價值觀的更新與確立、機會平等、有效對策的提出以犯罪類型不同為根據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當然該理論也有其階級、自身的局限性。
關鍵詞:默頓 社會失范理論 啟迪意義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267-03
一、默頓社會失范理論的緣起
“失范”一詞,最先是由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克姆在談到社會參與的某些情況時使用的。在社會失范情況下,人們不具備為實現自我和獲得幸福所必需的條件。迪爾克姆認為這些條件是:行為必須由社會規范控制;這些規范應該形成一個完整的、沒有沖突的體系;個人應該在道德上與他人發生關系,以便一個自我完滿的人的形象變成與我的形象不能分離的形象,并且給生活中所能得到的快樂規定明確的界限。凡是存在著不明確的、彼此沖突的、分散的地方,個人與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義的關系,或者沒有規定獲得快樂的界限,這就是社會失范狀態 [1]。自迪爾克姆以后,社會失范作為一個社會學概念已經被社會學家廣泛地接受,不過賦予它的含義及表述方式各有不同 [2] ,并有進一步的發展,默頓就是對其理論加以詮釋改造者之一。
莫頓在1949年出版的《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中,從價值上把社會結構分為目標與手段兩部分。目標即文化目標,是社會上的人們所共同的,也就是說,任何社會的文化都會確立起一些它認為值得追求的目標,鼓勵其社會成員為之奮斗。如美國社會中的希望富貴的目標。手段是為了達到目標的合法手段,即制度性手段。一個社會在把某種文明預定的文化目標逐漸灌輸給其成員的同時,也用控制性規范來武裝其成員,這種規范就是規定在追求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可以合法利用的制度性手段。也就是說,任何社會的文化都以制度、規范等形式規定了人們為達到目標而應該和可以利用的手段。這些手段以文化中的價值觀為基礎,一般不包括達到目標的許多最有效的技術性手段。例如,希冀富貴可以用艱苦勞動、誠實、接受教育、克制欲望等手段來實現,應禁止使用武力和欺騙等更有效的非制度性手段去實現。如果社會成員利用這些手段能夠達到其目標,就不會產生緊張和越軌行為,因而有助于社會結構的鞏固。如果兩者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出現不和諧的狀態,就會促使社會結構的瓦解,即價值崩潰(失范)。如果不和諧的狀態嚴重或者持久,就會削弱控制性規范,產生社會異化狀態,導致處于緊張狀態的那些人可能通過違法犯罪來緩解緊張感。對個人而言,價值崩潰就是道德的墮落。例如,現代社會中,經濟上的成功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這在整個社會中是一致的。但達成這種目標的合法手段卻因階層和地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別,社會并沒有給所有的人提供如何致富并達到目標的合法手段,只能“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對大多數人而言,客觀上存在著許多困難。因此,用合法手段不能達到目標的人,就會產生挫折感、憤怒感等緊張情緒,陷入無法達到目標的價值崩潰(失范)的緊張狀態。為了擺脫這種緊張狀態,就會有人即使使用犯罪的手段也希望達到目標[3]。
在莫頓看來,遵法意識衰退的社會結果是產生犯罪的根源,犯罪(包括少年犯罪)則是用非法手段去實現合法目標的結果。
二、默頓社會失范論的特色
不過應該指出,盡管默頓跟迪爾凱姆一樣都強調用社會結構變量解釋犯罪,但兩人所欲解釋的對象并不完全相同。迪爾凱姆希望從不同社會群體在犯罪率上表現出來的差異著眼,探索犯罪現象的原因;而默頓首先感興趣的問題是在同一環境下為什么人們會在犯罪與守法間作出完全不同的選擇,試圖通過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來說明犯罪與守法行為在社會群體中的分布情況。二者間的這一差別具有非同小可的含義。首先,它直接塑造了默頓闡釋失范理論時所用的理論形式,使他的理論在概念形式上有別于迪爾凱姆原來的理論。我們已經知道,對于迪爾凱姆理論來說,“道德規范”和“社會交流”是兩個最為基本的概念,它們共同構成了“社會一體化”過程;而對于默頓來說,最基本的概念是“文化目標”和“制度化手段”,它們被用來界定“個人適應方式”。所謂“文化目標”是指特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念,它塑造著個人行為的目的;“制度化手段”,是指該社會的結構中預先存在的適應其特定文化目標的途徑或方式,它為個人實現自己的目的提供合法機會或方法。默頓認為,任何社會在其結構中都具有這兩項基本要素,而迪爾凱姆所謂失范就出現在這兩項要素的相互關系中 [4]。在默頓看來,越軌行為就是用不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來實現自己的文化目標,是文化目標與制度化手段之間矛盾產物,默頓進而提出了五種行為模式[5]:(1)協調(遵從)模式。即采用制度性手段達成文化目標,是在物質上和職業上能夠真正有效地實現較高社會經濟地位欲望的社會集團成員中,較普遍的行為適應模式。(2)禮儀(形式)注意模式。即放棄文化目標,謹守合法的手段,將欲望減低到沒有受過任何挫折(緊張狀態)的程度,換言之,這種適應模式雖拒絕了傳統的文化目標,但卻接受社會認可的制度性手段。他們所使用的制度性手段,僅僅獲得了最低限度的成功,卻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屬于這種適應模式的多是普通雇員、下層官僚等群體。(3)革(創)新模式。即不采用合法的手段去達成文化目標。這種適應模式雖然實現了為社會所接受的目標,但其實現的手段是非法的。這種適應模式,是在較少有機會達到較高地位的社會集團成員中較普遍的行為適應模式,許多犯罪就是采用這種適應模式的結果,特別是因貧窮而產生的犯罪,如搶劫、盜竊、賣淫、賭博等。(4)逃避(退卻)模式。即放棄文化目標,也不遵從合法的手段,是兩者的同時放棄,或者說是雙重的失敗。這些人以疏遠社會,退出社會的正常生活的適應模式來逃避目標的存在與手段的無效這兩者在內心中的沖突。采用這種適應模式的人,只有逃避完成之后,沖突才能消失,個人因而得以解脫。如慢性酒精中毒者、吸毒成癮者、流浪者、孤獨癥患者等均屬此類。(5)反抗(造反)模式。即既放棄文化目標,也放棄達到目標的合法手段,但已經是用新的目標代替舊的目標,并用新的方法去達到新的目標,換言之,采用這種適應模式的人,已經用新的價值觀取代現行的價值觀。
三、啟迪意義——對策分析
默頓的理論是美國當代犯罪社會學理論分支之一的結構論(structural theories)的重要理論源頭之一,他的理論中的一些要素,在犯罪亞文化群論、不同機會論等當代美國犯罪學理論中仍然得以存活和繼承,并且在阿格紐(Robert Agnew)那里獲得了新的發展,后者進一步擴展了緊張(strain)的概念(老師講義)。但是默頓的失范理論影響遠不止于此,對于現代的我們更具有深遠的啟迪意義,為我們控制社會越軌行為提供了有效的對策。
首先,控制社會越軌行為價值觀的更新與確立。一般說來,失范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且上述五種失范行為類型在任何社會都不會消失,這使我們不得不放棄消除社會越軌行為達致社會絕對安寧的理想目標,轉而尋求其他對策,而在這里關鍵在于用價值確定文化目標,以規范制度化手段,并使兩者協調起來,并容忍某些輕微程度的越軌,以防止失范的擴大化。
另外,控制社會越軌行為應該實現由微觀—宏觀到宏觀—微觀的轉變、由治表到治里的轉變。社會越軌行為的客觀性、社會性決定了社會越軌行為不單單是社會的或者個人的原因,而是兩者之間互動的原因,而社會占據了主要的原因。原因決定對策,決定了控制社會越軌行為應該是從宏觀到微觀的過程。默頓社會失范理論的主要視角,在于犯罪現象的社會結構的解析。但是,默頓的理論并非絲毫沒有微觀的探索 [6]。在默頓的社會失范理論中,文化目標、合法方法既是其整個理論的基底,也是貫穿其理論全部的兩條基本的分析軸。這啟示我們必須站立在構建宏觀的文化目標、方法基礎上設計具體的微觀制度,而不是相反。
其次,機會平等。為了減少越軌和犯罪,應當盡可能地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獲得生存技能和工作機會。根據默頓的解釋,除第一種行為方式之外,其他四種都是以越軌的方式去適應失范的,或是拒絕接受社會所認可的文化目標和制度化手段中的一種,或是拒絕接受兩者。在美國盡管居支配地位的官方意識形態強調個人主義、機會均等、自由競爭和勞動致富的價值觀念,并聲稱成功的道路就在每個人腳下,但在美國社會中,居于不同的社會階級和地位的人獲得成功的機會卻極不均等,所以拒絕使用合法的制度化手段而代之以非法的越軌手段去獲取成功的現象卻俯拾即是。在建設現代化今天的我們應該吸取上述有益經驗教訓,建設能夠提供機會平等的社會制度。這需要從社會結構的根本調整上來實現。
隨著以發展商品經濟為基礎的全面改革的發展,中國的社會結構必然出現從“傳統”型結構向“現代”型結構的轉變。功能結構方面:走向高度分化。黨、政、企、社功能分開,實現“大社會、小政府”。社會各功能系統進一步專門化、獨立化、社會組織科層化;利益結構方面 [7]:(1)改變等級性、依附性社會關系和封閉結構,形成權利平等的契約性社會關系和開放性結構。確認和保護勞動者對自身勞動力的所有權和自由擇業、自由居住等權利。(2)社會利益群體進一步分化,社會利益的差異和矛盾“顯化”。利益分化的過程也是原有社會利益群體“重組”和社會利益“再分配”的過程。人們通過社會流動重新尋找和確立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企業家、政治家、知識分子將成為各功能領域中的精英,處于利益結構的“高層”。(3)實現社會利益調節機制的轉軌和多元化。政府由對社會利益的直接調節轉變為間接調節。在經濟領域中確立市場機制,使勞動者通過市場競爭各得其所,并通過社會保障體系獲得“社會安全”。在政治領域中確立民主與“法治”機制,使代表不同社會利益的政治組織、團體和派別,通過權利平等的公開化、大眾化政治活動方式表達各自的意志,經過相互碰撞和妥協,形成全社會的綜合意志。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確立“自由”機制,在不觸犯法律的前提下切實保障言論、新聞、出版、學術、創作等自由,讓各種不同思想、傾向、流派、風格在自由競爭中發展真、善、美,揚棄假、,惡、丑。
最后,有效對策的提出以犯罪類型不同為根據。從默頓的上述五種失范行為類型分析中我們看到,不同的失范行為發生在不同的犯罪群體中,這給與我們防范越軌行為提供了有利的對策支撐。自默頓的失范理論問世之后,國外許多社會福利機構都把改善下層社會階級的經濟、教育和文化狀況列人自己的計劃之中,特別是補償教育計劃(compensatory education Program)的實施,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分下層社會階級的教育和文化水平[8],為他們在社會上取得成功提供了一定的機會。針對缺乏知識的下層社會發生的“革新”行為,可以通過加大投資教育措施,提高他們本身的文化素質,以防范其失范行為。中國目前對此的有效手段是必須在真正貫徹義務教育的同時提升義務教育本身的價值,另外可增加福利措施或者其他的社會保障手段。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發展的今天似乎“反抗模式”更是代表了一種失范行為的發展趨勢。而這又以腐敗犯罪為其代表。
非功利化的價值觀是傳統社會的基本特征。在價值取向上體現了社會的、國家的、集體的利益絕對高于個人利益的主導性價值觀念。計劃經濟體制基本延續這種傳統的價值觀念。“計劃經濟體制從文化意義上看是這樣一種倫理型的政治體制:它強調上下之間的依賴性乃至某種依附性,這種關系實質上是傳統的在血緣、家庭基礎上形成的倫理政治關系的蛻變 [9]。在這種文化目標下,做官無疑成了最令人羨慕的成功者,因為從社會輿論宣傳來看,只有達到社會目標的那種人才可以成為官員,守成得越好,級別就越高。盡管這樣的準則多少存在著虛偽,但政府官員的成功仍然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功利價值觀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打破了縱向的上下關系,建立起以市場為機制,以個體為本位的經濟關系,使人與人的關系從人倫所屬關系演變為平等競爭關系,從縱向結構趨為橫向結構,從而導致倫理文化的根本變革。新的功利價值觀必然引發社會普遍文化目標向物質的轉移。個人財富成為獲得社會成功的新的目標,因為市場競爭的過程就是財富收斂和喪失的過程,獲得競爭成功的人其戰利品就是通過競爭得來的財富[10]。鑒于此,對于此種“反抗模式”的腐敗犯罪必須從發生原因中尋求相應對策。第一,樹立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公職人員的價值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忠于黨、忠于人民”等我黨傳統的干部價值觀當然應該很好地傳播發揚,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市場經濟下公務員階層應有的物質生活水平。我們不需要對一般社會所追求的成功標準在權力階層避而不談,關鍵是通過怎樣的途徑去達到。新的價值觀應該在傳統價值觀作為較高層次的要求的同時給官員們一個達到普遍社會成功目標的道德通行證。第二,長遠來看,合法途徑的建設是關鍵。既然我們已經判社會文化目標“無罪”那問題就在于如何增大通過合法途徑達到目標的幾率。這直接牽扯到了政府機構的改革。因為按照一般政治體制,公務人員的收入只能主要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在政府財政收入有限的條件下,要增大合法途徑的命中率,就必須裁減冗員。如果我們能合理實現“小政府大社會”,那么政府工作的成本會大大降低,粥多了,僧少了,公務員的收入自然提高了。第三,非法途徑的控制。根據中國的國情,高薪養廉要想實現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所以當務之急要加強對非法途徑的控制,以減少非法途徑達到社會目標的方式使合法途徑的機會相對增加。加強社會輿論的監督力量,同時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領導責任追究制,對重大腐敗問題要層層追擊,嚴厲懲罰。建立有關機構對政府官員的收入和財產進行監督和審核,一出現問題及時查驗,減少腐敗對社會的危害。
但是,由于默頓所處的資產階級地位,他的理論不能不帶有明顯的為資本主義社會辯護和服務的成分。其失范理論貌似公允,實質上抹煞了階級、階層和地位的界限,這是我們在借鑒其理論時必須注意的[8]。另外社會失范理論本身也存在著缺陷,在西方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評。例如,它不能解釋相同社會階層的犯罪情況,也不能解釋人們在選擇行為即適應模式時為什么存在差別,例如,不能說明價值崩潰對整個社會下層產生巨大壓力時,為什么有的社會下層成員會采取順應社會的行為,而有的社會成員卻變成搶劫犯或強奸犯。此外,也有學者指出莫頓所使用的概念和理論缺乏經驗性基礎,并忽視了婦女、少數民族等具有獨特社會特征的群體。
參考文獻:
[1][英]G.鄧肯·米切爾.新社會學詞典[K].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113.
[2]郭星華.社會失范與越軌行為[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2,(1):35-38.
[3]周東平.犯罪學新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140.
[4]謝勇.犯罪學研究導論[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123.
[5]張光博.社會學詞典[K].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15.
[6]張小虎.目標與方法的斷裂——對默頓社會反常理論的再認識[J].法學評論,2001,(4):28-34.
[7]陳烽.略論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J].社會學研究,1988,(5):73-75.
[8]張文宏.失范理論述評[J].道德與文明,1990,(3):20-22.
[9]王玲玲.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價值觀的重塑[J].學術探索,2000,(2):20.
[10]羅紅.對中國當前腐敗行為的社會成因初探——默頓越軌理論在特權階層的應用[J].大理學院學報,2004,(2):28-31.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