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氣候”已成為經濟真實的變量,碳關稅在此背景下步入世人的視野。雖然碳關稅還未真正實施,但經濟走低碳化道路將是大勢所趨。為此,從碳關稅對中國外貿影響的兩重性,即從碳關稅對中國外貿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隨后,提出應對碳關稅的對策措施,最后得出結論。
關鍵詞:碳關稅 中國 外貿 影響 兩重性
中圖分類號:F810.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023-02
碳關稅是指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雖然目前世界上沒有征收碳關稅的范例,但歐洲的瑞典、丹麥、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顛和魁北克已在本國范圍內征收碳稅。2009年6月22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項征收進口產品“邊界調節稅”的法案,擬從2020年起開始實施碳關稅——對未達到美國碳排放標準的進口排放密集型產品,如鋁、鋼鐵、水泥和一些化工產品,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為此,本文從碳關稅對中國外貿影響的兩重性,即從碳關稅對中國外貿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中國外貿可以做到未雨綢繆。
一、碳關稅對中國外貿的積極影響
1.有助于減少“三高”產品的生產,改善貿易環境。“三高”產品是指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產品,比如鋼鐵、化工產品、水泥、玻璃制品、造紙等。而鋼鐵、化工行業是中國傳統的資本密集型三高產業。一旦征收碳關稅,從需求角度看必然會提高該類產品的價格,減少進口國對該類產品的需求;從供給角度看,碳關稅的征收會導致該類產品國際市場價格的上升,降低其國際競爭力,間接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減少三高產品的生產。中國加入WTO以后,環境壁壘成為阻礙中國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巨大障礙。近幾年,國際社會又十分關注中國的環境變化和能源使用情況,而“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的報道甚囂塵上。因此,國際市場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制裁日益頻繁,中國不僅與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持續不斷,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也與日俱增。日益惡化的貿易環境及中國所承諾的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都迫使要減少“三高”產品的生產,從而客觀上改善中國的貿易環境。
2.倒逼外貿企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碳關稅的征收從短期看會抑制中國產品出口,造成部分產業的收縮。但從長期來看卻可以促進外貿企業節能減排、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從一定意義上看,碳關稅政策也是一種倒逼力量,這種力量會督促企業投入更多的精力調整結構,在增加出口產品技術含量、提高附加值、降低資源消耗上有更大的作為。而且對緩解部分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產業、提高行業集中度是有利的。中國的外貿企業轉型需要一個機會,或許碳關稅的征收正是這樣的機會,可以給外貿企業更大的動力真正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向綠色產業轉型。
3.有助于外貿企業實行“走出去”戰略,開拓新市場。中國出口市場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和地區,2010年歐盟、美國、日本仍是中國前三大貿易伙伴,分別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9.7%、17.9%、7.6%。而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是環境壁壘苛刻、碳技術領先地區,尤其是美國和歐盟一直企圖征收碳關稅以抑制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高碳經濟的發展。因此,碳關稅的征收必將對中國重化工業、大型制造業造成重大沖擊。這就逼迫中國外貿企業不但要開拓新市場,而且還要趁機“走出去”,去海外并購清潔技術和低碳核心技術,再利用國內大市場和低成本的制造優勢,使這些技術更加成熟、成本更低,進而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再創新。
二、碳關稅對中國外貿的消極影響
1.將對外貿高碳產業造成嚴重沖擊。高碳產業如機電、鋼鐵、化工、建材等占據中國出口市場的半壁江山,碳關稅的征收,短期內必然會增加高碳企業產品的出口成本,而成本的提高意味著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削弱,相應地高碳產品出口也會受到發達國家數量的限制,因此出口市場會被壓縮。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中國制造”可能將面臨平均26%的關稅,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因此,碳關稅一旦征收會扼殺很多中國產業,這其中高碳產業首當其沖。
2.將間接波及與外貿高碳企業相關的重大企業。碳關稅一旦征收,除了直接對高碳產業造成嚴重沖擊外,還會間接影響與之相關的重大企業,比如一些供應鏈下游企業包括大型零售企業、制造業、食品生產、房地產、建筑業、運輸業和物流業。因為節能和氣候減排已成為全球各國的普遍共識,碳關稅的征收將促使越來越嚴格的環境立法的出臺和能效認證市場規模的擴大。因此,不僅高碳企業產品要符合碳排放要求,與之相關的能源供應商也要符合新的能效規定,所以中國大量中下游企業也將受到間接波及。
3.將對非高碳外貿制造業產生較嚴重沖擊。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相關研究認為,如果發達國家在2020年實施碳關稅,其征收水平可能會在30美元~60美元/噸碳,若按照60美元/噸碳計算,碳關稅的稅率已接近甚至超過中國部分出口產品遭遇的反傾銷稅。該研究稱,在15個工業品生產部門中,受碳關稅影響產量下降比例最高的五個制造行業依次為:儀器儀表辦公機械、紡織業、服裝皮革羽絨制品、電氣機械器材和通信電子設備制造業。其中受沖擊最為嚴重的儀器儀表辦公機械制造行業在30美元碳關稅率下產量下降3.5%,在60美元碳關稅率下產量下降6.96%;紡織行業在30美元碳關稅率時產量下降1.6%,在60美元碳關稅率時產量下降3.18%。以輪胎行業為例,按照歐盟的有關法規,到2012年輸歐的中國輪胎必須要打上“節能輪胎”標簽,否則將被加征碳關稅。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輪胎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推算,如果中國的輪胎被課以碳關稅,稅率將可能高達80%以上。
4.將面臨更加復雜的貿易壁壘。2009年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表示,美國提出征收碳關稅本意并非是設立貿易壁壘,而是希望各國都發展自己的低碳經濟和清潔能源技術。但是通過深入分析后,我們發現碳關稅的實質是貿易壁壘和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歐美的真實目的不在于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而是明顯的貿易歧視行為。因為碳關稅是不利于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在低碳經濟時代發展經濟的。若實行碳關稅,是對發展中國家的一種貿易歧視,不僅違背了WTO的自由貿易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也不符合《京都議定書》確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在氣候變化時代的變相體現,踐踏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更不利于全人類采取一致的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而且稅收是典型的國家行政手段,若美國等發達國家率先開始征收碳關稅,則其他國家會紛紛效尤,正常的自由貿易秩序將被破壞,碳關稅也將成為綠色貿易保護主義的首要利器,中國將會面臨更加復雜的貿易壁壘。
5.使遭遇的貿易制裁手段更加多樣化。歐美國家對中國貿易制裁的手段日益多樣化,由原來的反傾銷為主,升級為反傾銷、反補貼相結合。過去的貿易摩擦主要是針對某個產品,小范圍的摩擦,逐漸演變到產業之間的摩擦。近些年,歐美對中國的責難更多地集中于知識產權保護、匯率制度、外資企業投資環境等制度層面的問題,最近又涉及到政府補貼、國有企業等體制性問題。若歐美再加征碳關稅,則可以預見,碳政治博弈、規則博弈、制度競爭、公共選擇、匯率之辯將成為未來中國貿易摩擦的主要內容,歐美對中國貿易制裁的手段又增加了一個。
三、應對碳關稅的對策措施
1.國際層面。首先,要繼續揭示國際貿易領域中存在的“碳”不平等交換問題。由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技術進步、能源利用、廢料處理等方面的技術差異以及不平等的國際碳排放話語權和國際產業轉移方式,導致兩者之間的商品貿易存在明顯的“碳”不平等交換。在此情形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還要欲征碳關稅。因此,中國要繼續揭示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碳”霸權主義。其次,應在多邊國際氣候談判中堅決捍衛“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使之真正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根基。最后,中國政府要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國際義務,在國際合作中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為中國贏得更多的國際認可。
2.國內層面。我們應改變粗放式的貿易增長模式,調整貿易政策向競爭力導向轉變;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并引導外資向第三產業傾斜;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淘汰部分落后產能;優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努力開拓新興市場,以綠色技術創新為核心,實施綠色貿易增長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碳交易,努力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歸根結底,中國應該通過堅定不移地走低碳發展的道路,積極提高技術水平和改善貿易結構,不斷提升經濟競爭力。這才是應對碳關稅問題的最好戰略。
四、結論
碳關稅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可怕,正如當年中國準備加入WTO之前,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認為中國很多產業會全面垮塌。可是十年過去了,中國的制造業、金融服務業不但沒有被摧垮,反而變得更加強大。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中國政府、企業的一系列努力,碳關稅是可以積極應對的。但“碳關稅只是貿易保護主義壁壘”的解釋不應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繼續沉迷的理由。碳關稅將是大勢所趨,中國外貿沿著低碳化道路發展的選擇應是明確的,可持續發展的外貿戰略仍是當前的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汪小星.碳關稅或重創中國出口,制造業出口額或減兩成[N].南方都市日報,2010-07-14(8).
[2]周馨怡.世行:若全面實施碳關稅,中國制造將面臨26%關稅[N].21世紀經濟報道,2010-01-07(6).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