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企業員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比較嚴重并影響企業的安全生產與和諧穩定。要重視加強對員工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對當前企業職工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認為社會大環境、企業小環境以及個人的基本素質均是造成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理念做好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心理健康 原因分析 建議 員工
中圖分類號:F2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128-02
想到這個題目源自于我車間一位員工的《要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問題》文章,文中反映的“部分職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影響基層班組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的觀點引起了筆者的強烈共鳴。多年基層車間工作的經歷使我深深感到:當前,一部分職工的心理健康存在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和諧穩定。國有企業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保持隊伍穩定、促進社會和諧與企業的安全生產同等重要。近幾年來,因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不穩定問題越來越多,調解難度也越來越大,因此關注職工的心理健康問題,建設一支積極健康和諧穩定的員工隊伍,是各級基層管理者應該切實重視并認真加以研究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中石化集團公司原黨組書記董事長蘇樹林同志2010年1月14日在集團公司HSE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從落實以人為本的要求來講,首先就要尊重生命、關愛健康。要針對員工隊伍的構成和生產作業的特點,開展員工心理健康研究,提高心理疏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領導的講話我們可以看到,職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上級領導的關注,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作為基層的管理人員,要切實重視職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分析引起職工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做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一支隊伍,保一方平安。
一、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重視生理健康,而常常忽視了心理健康。早在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對人的健康提出了他們的觀點,指出,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的缺陷與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和很好的心理狀態與社會的適應能力。也就是說要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才能稱為一個健康的人。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認為,心理健康的標志是身體、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對照這些標準,分析日常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問題,我認為除卻外部環境的影響,對于員工個體來講,具有良好的心境、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良好的適應環境的能力,是保持健康的心理的重要前提。相反,如果個人的心境不好,人際關系處理不當,適應環境的能力弱,那么造成心理健康問題的客觀可能性就非常大。
2005年,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聯合國內眾多知名媒體啟動“中國員工心理健康”調查。結果顯示,1/4的上班族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這個比例是十分驚人的,照此計算,基層管理者每天面對1/4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員工時,思想政治工作的壓力可想而知。雖然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各不相同,真正有激烈表現的也不多,但是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帶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一旦出現問題,后果一般都比較嚴重。
當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職工并不是個別現象,有的還比較嚴重。據了解,就筆者所在的2 000多名職工的企業,經醫療機構認定有精神疾病的職工10個,占職工總數的0.5%。但是對照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來看,有一部分職工,雖然沒有經過專業結構認定精神疾患,但是日常表現具有明顯的精神疾病的特質,有的還比較明顯。
二、職工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分析影響職工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筆者認為,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轉型導致的心理失衡。從宏觀層面上講,社會內在結構的變遷,會造成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心理結構等各方面的深刻變化。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社會轉型,進入21世紀加速發展。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開始加速,或者說一個社會在急劇轉型時,國民的心理問題會大量凸顯。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增長加快,社會分化程度也在加大,社會貧富差距加深,社會變遷加劇引發的心理問題隨之逐漸增多。從微觀層面上講,社會變遷對于人們原已形成的社會心理系統形成了巨大沖擊,而職工個體心理適應能力較弱,則是導致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觀原因。
2.來自工作和事業的心理壓力。老的國有企業員工的主體是中年人,對于中年人來講正處于成就事業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有一部分人性格上好強,對自己的期望值比較高,但是事實又不能總遂人愿,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如果個人對挫折的容忍度又較低,特別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表現,進而發展成為心理問題,有的還可能發展成為比較嚴重的疾病。也有的因為個人原因造成人際關系緊張,不合群等都會影響到個人的身心健康。
3.家庭生活的壓力。作為員工主體的中年人大多數正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其生活、經濟壓力是一生中最大的,子女的學習、升學以及就業問題,家長都十分關注。山東省是全國高考的壓力最大的幾個省份之一,作為家長承受著比別的省份更大的心理煎熬;然后,大學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又接踵而至,同樣困擾著一些家長。還有安排家庭生活,照顧老人,處理家庭關系也都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需要費心勞神。特別是有的家庭突發變故,正常的情緒受到破壞,一時難以自我調整,這樣受不良情緒的影響,會出現過于消極或者情緒過于強烈的狀況,都會引起各類問題的發生。
4.人到中年,由于內部或外部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壓力。很多人視40歲為人生的又一次上升期,在這個時期,面臨著人生的眾多轉折,渴望事業有成與家庭拖累,隨波逐流的大環境與渴望保持獨立個性等諸多矛盾,容易產生心因性疾病,產生如焦慮、失望、煩躁、憂郁、壓抑等不良情緒,影響身心健康。比如偏執、抑郁等等。要是不能正確處理這些矛盾,便會導致種種心理沖突及困擾的發生。
三、積極應對職工心理健康問題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是人的主觀幸福感,對自己滿意,對自己的工作滿意,對人際關系滿意。有了好心情,生活就過得輕松愉快,學習、工作效率就高。但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人人都可能遇到坎坷與挫折,都要面對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即使修養好的人,遇上煩心事也不可能無動于衷。化解他人心理障礙,對心理不健康者進行積極疏導,是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責任。我們要見此“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工作理念,做好教育人、感化人、挽救人的工作。為此,要學習一些心理衛生知識,并注重宣傳引導,告訴他們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應采取正確科學的方法,通過自我調整走出心理困擾的陰影。當有的僅靠自我調整也難走出心理困擾的陰影時,就更需要別人的理解和關懷,尤其對深陷心理疾病困擾的人,通過心理輔導、心理援助、心理咨詢走出困擾。
1.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健康職工心靈,平衡職工心態。心理衛生健康與否,關系職工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幸福、單位和諧穩定。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及心理衛生知識,促進我們對精神疾病、心理衛生的理解,消除偏見與歧視。同時運用心理學知識,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和經常化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發揮心理輔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保障作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滲透力。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企業的工會組織可以邀請一些心理學方面的專家為職工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教育;也可以利用內部局域網等渠道編發相關資料,向員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體現人文關懷,營造一個體現人文關懷的良好企業氛圍。同樣是IT行業的華為公司,前幾年也出現員工跳樓事件,但是問題出現后,華為公司能夠積極面對員工的心理問題,在員工的人文關懷方面,做的有理有據。2008年,華為設立了首席健康官;員工關系部成立了幾十個像俱樂部一樣的協會,由公司提供經費,員工下班后隨時可以去鍛煉身體;在生活上注意給員工減壓,對員工關愛,更有利于企業發展。
2.實施心理衛生提前干預。實施心理干預,能有效消除干部職工心理困惑,保持健康心態。工作中,注意把握職工的共性心理需求,區別個性心理特征,堅持提前介入、因勢利導、因人施教,用職工心理上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開展心理輔導,努力幫助職工自覺保持衛生、健康、平衡的心態。一方面,有條件的可以外聘心理衛生顧問,為職工提供專家型心理輔導。“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外請專家職工更容易接受,干預效果好。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基層管理人員、班組長、骨干當中一些擅長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幫助釋放壓力,樹立自信心。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日常管理不要一味強調只有“傳遞壓力”了才能“鼓舞干勁”,傳遞壓力在一定條件下對鼓舞士氣是有作用的,但是不要忘記,帶著壓力工作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層層傳遞壓力”的做法對職工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害的,作為基層管理者不應將自己應該承受的壓力轉嫁到職工身上,相反要注重減輕職工思想上的壓力,要積極創造快樂工作、快樂生活的氛圍。
3.優化企業工作環境。化工企業,因為污染重,職工工作生活的環境比較差。企業要從關心職工的角度出發,積極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如關注空氣、噪聲、光線、溫度、整潔、綠化等方面,給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提高員工的安全感和舒適感。工會組織可以加強“職工之家”以及各種業余協會的建設,引導、鼓勵員工形成更廣泛的興趣愛好,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豐富員工的業余生活,使員工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緩解精神壓力。要盡力為職工辦實事、辦好事,增強干部職工的歸屬感、認同感,進一步融洽關系,促進和諧。
4.加強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重點的是加強人力資源培訓,提高員工的工作技能和技術素質,使之工作起來更為得心應手,從而減少員工完成工作的能力壓力。進一步完善薪酬體系,向員工提供富有競爭力的薪酬,增強員工的安全感和較為穩定的就業心理。探索實行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健全職工心理健康檔案。在生理健康普查的基礎上,組織心理健康普查,將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樣對待。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