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本作為重要的經濟范疇,不僅在理論上引起了廣泛的爭論,而且對現實的經濟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從分析資本所具有的雙重屬性入手,結合資本運動的現代矛盾,從國際資本的流動、勞資關系的重構、發展理念的轉變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建構的新視角等方面探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運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資本 資本運動 資本運作
中圖分類號:F0-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014-03
一、資本的概念
《資本論》中,馬克思在從三個角度界定了資本范疇:(1)資本是一個生產性范疇。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是增值的手段。(2)資本是一個社會性范疇。資本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殼掩蓋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3)資本是一個歷史性范疇。“有了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絕不是就具備了資本存在的歷史條件。”在對資本的研究中,馬克思側重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點上把握資本范疇,并且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資本作為特定的研究對象。吳易風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比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要大得多,“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了對資源配置方式的研究)和生產關系”。
二、資本運動和資本運作
資本運動是指資本增值的過程,表現為資本不同形態的轉變和帶來更多利潤的過程,資本只能在運動中、在流通中、在運營中增值。馬克思從資本運動的表象深入到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揭示了資本增值的秘密,即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體現了資本家無償占有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關系。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流通過程和再生產總過程的剖析,揭示了資本家總體如何瓜分雇傭工人剩余價值的秘密,從而第一次明確指出資本不是物,而是以物為媒介的經濟關系。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認為,資本具有社會和自然二重屬性,資本的社會屬性是與其所處的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相聯系的,資本的自然屬性則是與商品經濟相聯系的。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和意識形態的原因,人們在對馬克思關于資本屬性的認識上大都拘泥于對資本的社會屬性的認識,或者說拘泥于對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資本的社會屬性的認識。事實上,資本的經營形式、資本的組織形式如同商品、市場、股份制等一樣,本身并無姓“社”姓“資”的問題,它只是一種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手段、工具、方式而已,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當然也可以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的過程中,為了矯正過去的偏頗觀念,解放人們的思想,學者們近年來的研究比較側重資本作為經濟手段和經濟形式的特征,強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資本的自然屬性。但是,伴隨改革開放出現的城鄉發展失衡、收入差距過大、社會保障缺失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要求我們重新認識資本的雙重屬性,科學對待和正確處理資本的積極意義和負面效應。
資本運作就是把企業所擁有的一切有形、無形資產、人力資源等看成是可以使企業增值的活化資本,通過收購、兼并、合伙、參股、控股、租賃以及聯合等方式對資本進行運作,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也有學者把資本運作稱為資本運營,如繆代文區分了生產經營和資本運營,認為資本運作是指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之外的運動。任明認為,資本運營一般包括四個要素:運營主體、運營資本、運營對象和運營手段。另外,還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運營環境即資本市場。慕劉偉指出,從宏觀上講,資本運作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資源配置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對資本層次上的資源流動,可以達到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結構的目的;從微觀上講,資本運作是利用市場法則,通過對資本本身的技巧性運作,實現資本增值、效益增長的一種經營方式。資本是企業的“血液”,資本運作通過對企業可支配的資源和生產要素進行運籌謀劃和優化配置,可以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本增值目標。經濟運作方式有一個從產品經濟運作發展到商品經濟運作,再發展到資產和資本運作的過程。相對于產品經濟運作、商品經濟運作和資產運作,資本運作是一種更高級的運作方式。資本運作,可以使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資源配置、投資組合和規模合理化,提高資金利益率。資本運作通過兼并重組、風險投資和發行股票等方式從企業外部籌資,資本運作的主要戰略有:企業兼并、股市融資,國內二板市場上市、境外造殼、海外上市、風險投資戰略等。
三、資本運動的規律性和資本運作的主體性
資本運動的規律集中地體現為資本無限增值的本性,存在于資本運動的過程中。根據馬克思關于資本運動的理論,在資本可分為商品資本、貨幣資本、生產資本、金融資本的條件下,每一種具體的資本存在形態只有在與其他的資本形態相聯系時才能存在。任何一種具體的資本形態都是在與其他的資本形態的相互作用與相對運動、相互轉化過程中才能存在;只有在不斷的運動過程中,資本的具體形態才會存在和增值,資本也才會有意義。
資本運動的主體與資本運作的主體是有區別的。資本運動的主體就是資本本身。資本就是資本運動的物質承擔者。資本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只要市場經濟存在,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活動主體存在,就必然存在著資本現象。所以,資本現象發生,資本就必然具有不斷增值的目標,就必然遵循資本運動的規律。資本運作的主體,與資本運動的主體不同,它是運作資本的社會主體,社會主體的目的和利益,是通過對資本的運作,形成資本的運動去實現的。所以,資本的運動過程除了遵循資本運動的固有規律外,深深地打上了社會主體的印記。資本本質所反映的社會關系的具體內容,會隨著運作它的社會主體的社會屬性的轉換而變化。
“從來不存在純粹的或抽象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總是與特定的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區別不在于有沒有資本而在于資本體現和反映著什么樣的社會經濟本質。社會主義企業的資本運動為社會主義服務,資本主義企業的資本運動為資本主義服務,這是由社會經濟系統的性質規定著資本運動的目的所決定的。社會經濟系統的性質雖然規定著資本運動的目的,卻不規定企業資本運動的過程。資本運動的規律性和資本運作的主體性對于改革和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具有特殊的意義。(1)資本不僅注重實物形態,更注重價值形態。在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中,不僅要注重國有資產的管理和經營,更要注重其價值形態和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2)資本在于運動,貨幣是在特殊的運動中轉化為資本的。在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中,不僅要在增量資產投入當中注重產量和效益,更要在盤活存量資產,進行資產重組方面積極探索;(3)資本在本質上具有保值增值的內在要求,也正是這種增值使貨幣轉化為資本。國有企業的改革,要把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為重要的評價標準;(4)資本運動需要通過有意識的承擔者——人的作用,來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發揮利益主體的作用。
四、資本運動的現代矛盾及其解決途徑的探索
資本為原則的生產關系確立以后,資本不僅是統治社會的最高經濟權力,而且是統治全社會的最高社會權力。資本的基本屬性,支配著整個社會生產過程的基本目的,決定社會生產構成要素的存在價值與屬性,徹底地剝離了它們的感性特質。
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陸續進入后工業化時期,工業革命使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也招致了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的后果,迫使人類尋求新的發展方式。20世紀70年代初,以人口、資源、環境為主要內容,以人類前途為中心議題的“羅馬俱樂部”成立,隨后發表了其研究成果《增長的極限》。該報告認為,人類社會的增長由工業化加速發展、人口劇增、糧食私有制、不可再生資源枯竭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五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發展趨勢構成,這些趨勢以指數的形式增長,最終會難以為繼。聯合國1972年召開的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992年召開的里約熱內盧環境發展大會、2002年召開的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是人類在全球范圍內提出保護環境、實行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此外,各種批評科技理性、反思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思潮如后現代主義、生態社會主義、女權社會主義、市場社會主義等紛紛興起。
在實踐中,很多國家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實現工業現代化過程中,都曾出現過經濟快速增長與貧富差距加大、廣大的勞動群體勞動條件和生活水平相對滯后的問題。有些國家及時地調整了發展策略,如德國,比較重視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和利益訴求和社會平衡發展,并逐步通過立法和建立相應的制度解決上述問題,最后建立了獨樹一幟的兼顧公平和效率的發展模式。原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希望通過“休克療法”,實現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向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和所謂的西方民主制度急劇轉型,結構帶來了貨幣貶值、經濟下滑、貧富懸殊、政局動蕩等一系列嚴峻的社會問題。比較之下,采取漸進式市場取向改革的中國的經驗一時之間受到普遍的關注。也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由于沒有重視社會平衡發展問題,致使貧困群體的生活被“優勝劣汰”的資本自由競爭的法則無情地沖垮,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并且由此造成政治上的動蕩,直接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帶來經濟發展的倒退。“華盛頓共識”和新自由主義的主張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五、中國資本運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遵循市場機制運行的一般規律,又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特殊要求。同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運動既反映資本無限增值的規律性,也無法回避資本運作的主體性。即我們可以通過社會主義資本運作主體的目的性對資本運動的自發性加以規范和管理,最大限度的減少其負面效應,使之服務于社會主義社會。
(一)國際資本的流動
國際資本運動是一般資本運動的特殊形式,它仍然是資本運動過程中資本無限增值的本性的表現。外來資本在獲取巨額利潤的同時,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曾經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從依靠資本投入逐步走向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活動,國際資本的作用也在發生變化。中國希望通過外資并購的溢出效應提高中國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并推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升級。國際資本通過以下途徑影響中國國家經濟安全:(1)冷戰思維的延續使跨國公司試圖居高臨下控制發展中國家經濟、特別是對具有計劃經濟歷史的國家在意識形態上長期懷有敵意;(2)國際資本試圖憑借現有的全球經濟游戲規則直接左右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甚至超出了一國政府的實力;(3)通過低價并購中國企業,并高價賣到國際市場實現“價值剝削”過程;(4)跨國公司利用高端產業的優勢來打壓中國企業的潛在機會;(5)中國經濟已經日益依賴世界經濟周期,而不單是中國經濟周期,必須意識到全球周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鑒于此,現階段中國應該慎重對待國際資本的流動,從改革初期的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除了逐步實現外資的“國民待遇”,還應從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引導國際資本進入的產業、行業和領域,規范跨國公司的經營行為,在保護其合法利益的前提下,使之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
(二)勞資關系的重構
勞資關系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生產效率的提升需要勞動與資本關系的和諧。當前中國勞資關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勞動報酬低、勞動者權益得不到應有保障、社會保障不到位等。有學者指出,中國宏觀經濟中出現的投資過熱及經濟結構性過熱現象,恰恰反映了勞動與資本比率的失衡和勞資地位的不對稱。在市場化改革中,資本沒有利潤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勞動和資本的博弈過程中,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幫助勞動者改變博弈中的劣勢地位和勞動與資本收益的不平衡狀態,如形成勞動者能力的平等、優化資本與勞動的比率、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等。
現代資本運作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剩余的獲取越來越多地依靠研發、營銷、管理、創新,勞動者不再是簡單地出售勞動力價值,有管理才能的人(經理階層))憑借資本對勞動的依賴,要求分享剩余,即勞動力價值資本化。但是,人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其所擁有的勞動、智力、管理、知識產權等有賴于勞動者人力資本的不斷提升。因此,政府應該為不同群體特別是弱勢群體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提高其就業能力,避免出現“貧窮傳遞”的現象。從企業層面看,應盡早完成由“經濟人”向“道德人”的轉換。成思危指出,“中國企業正面臨企業社會責任的挑戰性考驗,那種資本無道德,財富非倫理,為富可以不仁的經濟理論和商業實踐,不僅國際社會難以接受,中國社會也已經不能容忍。”
(三)發展理念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利益格局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這要求我們從階級分析、階級斗爭的理論之外另辟蹊徑來認識和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在承認差別承認矛盾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公正和充滿活力的發展;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反思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以要素高投入、廢棄物高排放、產出高增長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正是在這種理論和實踐探索過程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逐漸形成。自2004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十六屆四中全會完整提出和諧社會概念之后,十六屆五中全會、六中全會均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主題,制定《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兩個重要文件,把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
歷史上簡單的資本形態生成的是階級對立的板塊社會結構,而在社會主義力量的引導與制約下,當代資本的新形態將會消融階級階層結構,產生出以“復雜性”為特征的新型社會結構,由此可以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標志著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新戰略的最終明確和黨的執政理念的與時俱進。為此,政府加大了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力圖縮小社會階層和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同時在評價各個地方發展時,把社會公正和穩定、環境保護等都列入了評價指標。
(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建構的新視角
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是關于資本主義發展的理論,一百多年來的資本主義發展,在一些最重要的方面證實了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的理論分析。但是,馬克思關于資本的論述誕生于一百多年前,是站在資本主義社會看資本主義,持一種否定性思維,認為資本是歷史的范疇,資本只屬于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將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看成內生于資本,從而同時否定了資本和資本主義社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正確把握和弘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順利實現了從“革命的哲學”向“建設的哲學”的轉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同樣需要與時俱進,以發展和創新的視角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具體到對資本的認識,既要充分發揮資本擴張邏輯的巨大動力作用,又要防止壟斷資本對各種沖突場的操縱,用社會主義價值觀規范和協調產品市場、資本市場、土地等資源市場、生態環境領域的復雜的利益沖突,將各種資本力量納入到有利于社會公共利益的軌道;進而使政策的天平傾向于缺乏資本力量的弱勢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