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能就業,我們創業。”這是時代大學生的口號。大學生創業園建設是鼓勵大學生不僅要就業還要創業。大學生創業園建設,要以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為目標,以市場拉動為主導,堅持全真與仿真相結合,努力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
關鍵詞:創業園 創新創業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304-02
2000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正式生效。取消了注冊資本的限制,規定一元錢就可以注冊一家個人獨資企業。它象征政府為民間投資創業打開方便之門。當代,中國創業高潮主要為三個時代,第一代創業英雄是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那些從街邊擺小攤開始的個體戶。第二代創業英雄是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的“炒房地產”、“玩空手道”的儒商、官商。第三代創業英雄就是被稱為新時代的“知本家”。當代創新、創業型大學生,便是這個“草根創業時代”的生力軍。也是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的重要目的[1]。
一、創業園建設的就業與創業取向問題
長期以來,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的主導方向存在就業與創業的兩種取向。
1.以創業促進就業為主導?,F階段,中國總的就業方針是:“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2]高校實施創業教育的主導方向一般就是為了解決日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大學生創業園建設實際上是以促進就業為主導方向。“引導學生自主創業”作為一項提高高校就業率的措施在逐步推進。近幾年,國家在提高大學生就業率中也將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作為一項措施來抓。以“創業促進就業”為主導方向是一些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內在驅動力。在這個主導方向的驅動下,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建立大學生創業園或者創業基地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創業艱難百戰多”,現今大學生創業整體環境具有一定局限性,大學生的綜合能力仍有諸多因素決定,并非一個創業園就能立即得以提升,所以,以創業來提高就業率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對創業園建設的導向,需要冷靜思考,綜合考慮。
2.以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為主導方向。高校創業教育要從單一的“創業教育”轉變到“創新創業教育”上來,這是響應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號召,賦予創業教育“創新”的新內容。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創新教育一般是以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培養創新人才等為目的的教育;創業教育一般有兩種界定。狹義的創業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從事商業活動的綜合能力的教育,使學生從單純的謀職者變成職業崗位的創造者。廣義的創業教育是培養具有開創性精神的人,這在實質上也是一種素質教育。而牛長松從個人特質、創業活動、創業過程三個視角把創業的本質內涵表述為:“創業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其核心要素在于創新?!弊鳛楦咝摌I教育學生校內實踐的重要載體,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的主導方向必須與創業教育的總體目標相適應。這樣,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的主導方向不僅要看從創業園中真正走出了多少創業成功的老板,還要看從創業園中走出的學子們是否具備了創新創業的意識、素質和能力。所以,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的主導方向應該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即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和敢于實踐的當代大學生。
二、創業園建設堅持全真環境與仿真環境相結合
在創業園具體建設模式中,存在著全真環境和仿真環境。
1.創業全真環境。是指學校 以大學生創業園為依托,提供創業經營場所。在校學生按照工商、稅務管理有關規定進行企業注冊登記,在經營活動中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依法納稅,自由競爭,優勝劣汰,同時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和企業家的指導。在全真環境下,培養創業者,可以零距離地接觸市場,充分體驗完全真實的創業過程和市場環境。全真環境下的突出弊端就是風險大,一方面是創業成本的風險。創業市場環境不完善、稅費等固定成本的支出、缺乏市場經驗等都可能導致創業企業在開辦之初就面臨倒閉的風險。另一方面是管理方面的風險。創業的學生其身份首先是學生,學校不可能對其放任管理,學生還必須有相應時間完成學習任務,而創業開辦企業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大量時間的投入,這就造成學校管理和學生自我管理之間的矛盾。當然,矛盾不可避免,成就人才,才是最終目的。處理好矛盾關系,是創業園建設的基礎工作。
2.仿真環境。仿真環境是指學校提供大學生創業園,校園創業經營場所,由學校派出專人,模擬工商部門和稅務部門及其他有關市場監管部門,按照國家工商、稅務管理有關規定對創業企業進行注冊登記,所創辦企業在學校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市場化運作,經營地域限于校園地理范圍之內,各創業公司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仿真環境下創業教育模式可以通過最大程度的減小創業企業成本,通過創業指導老師的隨時隨地的指導,通過校內政策就可以進行有目的的扶持等,對提高創業企業的初次創業成功率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但顯而易見,模擬方式的經營,各種政策的扶持,就如溫房中培育的花朵,難以經受市場的風雨洗禮,也會培養投機意識。從目前全國大學生創業園建設實際操作來看,單純的采用全真或仿真模式的較少,創業園建設大都采用了全真與仿真的結合模式,可以歸結為兩種模式。一是導師制的“模擬實操環境”。模擬實操的特點是由學校注冊公司,學生組成公司的項目組,進行創業經營活動,學校進行輔導,開展大學生創業與創業教育。公司的實際操作者是學生,但不是公司的法人,公司的法人是學校指派的導師性質工作人員。二是“混合環境”?;旌檄h境下,既有在校生申辦的法人公司,也有在學校內成立工作室,更有利用學校周邊市場,擺攤兼職等。在具體措施上,無論是全真還是仿真,都可以通過實踐達到實現前述主導方向之目的。我認為,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的基本措施是堅持全真與仿真的結合方式,在創業園建立初期,采用仿真模式,培育創業者盡可能快的具有經營規模和經營經驗,在條件成熟后,逐步將經營前景好、經營能力強的創業公司進行認真評估和指導后,向國家工商部門正式注冊獨立法人,開拓校外市場。
三、創業園建設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
目前,國內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的主體形態主要有政府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兩大類型。
1.政府主導型。一般來說,政府主導型的特點是:政府出資,設立扶持大學生、畢業生創業的“創業基金”,利用高校的高科技園區,建設大學生或畢業生創業孵化基地(園區),給予一些方面的優惠,并且給予諸如工商注冊、財務管理、經營等方面的專業輔導。我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政府的強力引導,給予政策上的寬松環境。我們所熟知的“上海模式”恰恰充分發揮了政府在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上的重要引導作用,對于其他地方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基地的建設有著非常大的參考價值。
2.市場拉動型。市場拉動型是相對政府主導型而言的,其基本特點是政府以創造和優化社會創業環境為工作重點,放手高等學校和大學生,各自進行多種形式的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社會的市場環境因素成為大學生創業拉動力。最具有典型意義的市場拉動型是浙江模式。浙江模式可以歸結為四個特點,即在全真環境、模擬環境、模擬實操環境和混合環境下進行的大學生創業活動。在這種模式下,創業園區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基礎設施。在創業園區內,無論是全真環境、模擬環境、模擬實操環境還是混合環境,都有真實的“公司”存在,公司所面對的是“真實”的市場環境,它們需要到“工商”、“稅務”部門進行注冊登記、開業,公司有特定的業務,有相應的客戶群,公司的經營好壞取決于市場的需求狀況。學生畢業后,可以通過市場方式進行公司的轉接,或將企業辦到真實的市場之中。
通過以上論述,我認為,政府主導型和市場拉動型的大學生創業園的基本形態要通過政府與市場的雙重影響和互動,揚長避短,促進創業園建設的發展。高校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的主導方向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要求來看,其根本要素是要求培養具有開創性精神的人,而只有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下,才能充分培養和鍛煉開拓性的能力。同時,在決定事物發展的內因與外因中,內因居于主導地位。如果把政府的引導看做外因,把市場的引導看做內因,顯然通過政府與市場的雙重影響和互動就必須更加重視市場拉動因素。因此,我認為,以市場拉動型為主導,堅持政府在政策上給予充分的寬松環境,則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創業園建設的主導形態。
四、創業園建設戰略措施的選擇
在創業園建設的戰略選擇上,我們應該充分考慮以下兩大關系。
1.精英創業還是大眾創業。創業園建立初期存在著資金、場地、規模等的客觀限制,決定了參與創業的只能是很少一部分學生。因此,創業園內的創業也就成了“精英創業”。但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應該享有同樣的受教育的權利,大眾創業是我們創業園建設的根本原則。要解決這對矛盾,只能用發展的辦法,即通過擴大創業園的規模來解決,這需要一個較長時間。在現階段,我們只有依靠精英創業者創辦的公司以招收員工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創業者的行列,實現一定程度的大眾創業。而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系統的創業教育才是實現大眾創業的重要途徑。
2.培養創業技能還是創業素質。就目前而言,中國一些高校創業教育在實踐層面還是被簡單理解為如何引導學生創辦企業,僅僅停留在創業技能的訓練方面,而前述的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的主導方向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采取的戰略措施必然是要提高創業者的創業素質,而不僅僅是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技能。
五、結論
當前,已建有大學生創業園的高校,在戰略模式上存在著多種差異,其主要原因在于對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的主導方向、形態和措施等基本問題認識上有所不同。我認為,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的主導方向應該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既培養具有開創性精神,同時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敢于實踐的當代大學生。具體措施上,堅持全真與仿真的結合方式,堅持以市場拉動型為主導,同時要求政府在政策上給予充分的寬松環境。堅持處理好創業與大眾創業、培養創業技能與培養創業素質兩大關系,著重提高創業者的創業素質,而不僅僅是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技能,依靠“精英創業”者創辦的公司以招收員工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創業者的行列,實現一定程度的大眾創業。
參考文獻:
[1]朱建國,王明勇,等.大學生創業指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1.
[2]劉大為,等.大學生職業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5.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