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約翰·契弗是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他從描寫美國郊區(qū)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狀態(tài)入手,刻畫他們內心的掙扎和困惑?!都s翰·契弗短篇小說集》向人們展示了當代美國人的內心世界。元小說是關于小說中的小說創(chuàng)作,其目的旨在突現(xiàn)作者創(chuàng)作的主觀性,揭示虛構的文學文本之外的世界的虛構性,其敘述是零碎的、不連續(xù)的。小說集中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元小說特征,用元小說敘事理論來對《約翰·契弗短篇小說集》進行研究。
關鍵詞:元小說 排列 干涉敘述
中圖分類號:I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276-02
一、引言
約翰·契弗是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在其長達半個世紀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他贏得了“描寫美國郊區(qū)生活的契訶夫”的美名,為我們了解當代美國生活的演變與現(xiàn)狀提供了細膩、深刻的眾多作品。契弗的作品被公認為是美國20世紀的編年史,為我們更進一步地認識美國社會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約翰·契弗短篇小說集》獲得1992年美國全國圖書獎。約翰·契弗在該書中描寫了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qū)中產階級的生活狀態(tài)。他們的生活貌似繁榮、富庶,實際上充滿了種種危機與陷阱;一種無形的失敗感時刻縈繞著他們,使他們感到生活在無休止的恐懼之中,總是擔心自己在事業(yè)、成就方面被人擊敗而失去社會地位。該書向人們展示了當代美國人的內心世界。契弗作品具有明顯的后現(xiàn)代主義特征,本文將用元小說敘事理論來對《約翰·契弗短篇小說集》進行研究。
約翰·契弗從描寫美國郊區(qū)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狀態(tài)入手,刻畫他們內心的掙扎和困惑。他的興趣在于:世界上不被關注的區(qū)域以及社會生活中普通、微不足道的現(xiàn)象和方面。契弗在其小說集中融入了深刻的社會因素,刻畫出許多豐富的藝術形象。在小說集中,契弗用心理寫實和神話典故的手法,把現(xiàn)實與虛擬結合在一起,并試圖向讀者傳遞一些道德倫理,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寓言意義。
二、元小說
這篇文章的理論基礎:元小說是關注小說的虛構身份及其創(chuàng)作過程的小說。它揭示了虛構的文學文本之外的世界的虛構性,其敘述是零碎的、不連續(xù)的。元小說最終的目的是跨越藝術和生活之間的界限。在元小說中,有兩個過程是相平行的:一是創(chuàng)作過程;二是對創(chuàng)作過程的評論。這兩個過程是同時進行的,打破了小說與評論之間的含糊的界限。在小說集中,契弗采用了兩項元小說的敘述策略:排列和干涉敘述,揭示了小說的虛構性和展示這些故事的創(chuàng)作過程。
(一)排列
排列(Permutation)是指對一系列事物的排列組合或重新安排(Maltby,1991:157)。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經常試圖將不同的敘事手法安排在同一個文本中。通過顛覆傳統(tǒng)的敘事順序,以多重的敘事結構形成不同的文本。小說集中故事不僅具有元小說的這種基本特征,而且體現(xiàn)了兩種元小說敘事手法:平行敘事法和碎片敘事法。
在“夢幻世界”中,敘述者“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厭倦,渴望開始新生活。但“我”擺脫不了所有這些與我息息相關的一切:“我不能離開我的草坪和花園……由草坪和家構成的生活鏈緊緊地束縛著我,直到我死去?!保–heever,1980:84)因此,我采取用做夢的方式來滿足我的夢想,因為我可以在不傷害其他人的條件下,體驗不同的生活和事物。“我們的外部世界有種夢幻的特質,這種想法讓我很興奮?;孟氲臒o窮盡的力量能創(chuàng)造出超市、毒蛇等等。”(Cheever,1980 :84)真實的世界和虛幻的交織在一起。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元小說的主要特征:“盡力地去探索在虛幻的文學文本之外的客觀世界的虛構性”(Waugh,1984:41),并且形成一種平行的敘述結構。
同樣在“傷感之歌”中,契弗首先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種元小說文本:丈夫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告訴我們關于他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他想開始新生活的渴望。在刻畫一些日常生活場景后,契弗創(chuàng)作出文本之外的四個虛構世界:他幻想在一個島上他正和一些人在街上游蕩;他幻想他正站在一間小屋的臥室窗戶前,透過窗戶和一位牧師打招呼;他幻想他正踢足球;他幻想他正和一位美麗的女人待在麥田里。
這五種世界矛盾地交織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種平行的敘述結構。這些表明:從相同的人物身上可能發(fā)生不同的事件,但情節(jié)之間卻沒有任何聯(lián)系。
在“鄉(xiāng)居夫人”中,約翰·契弗恰當?shù)夭捎昧嗽≌f的敘述方式。故事里,敘述者用一長段來敘述個人的經歷和家庭生活,這些與故事的標題毫無關聯(lián)。這向我們全面地展示了“碎片敘述”方式,也是融入整個元小說文本的敘述方式。
在“啊,青春和美”中,多層復雜的情節(jié)在現(xiàn)實和過往之間進行發(fā)展,而人物的角色也在出人意料地變換,獨白、對話、喃喃自語充斥著文本。多層復雜的情節(jié)和片段式的敘述交織在一起:首先,描述了凱什·班特萊和其夫人的生活現(xiàn)狀;其次,鏡頭切換到凱什年輕時,跳欄比賽的熱鬧場景;接著,介紹了凱什·班特萊所生活的綠陰山郊區(qū)有舉辦大型舞會的風俗;再次,敘述者插入了一些關于凱什的夢,夢見自己又像年輕時一樣獲得跳欄比賽的冠軍,歡呼和鮮花圍繞著他;最后,鏡頭又回到凱什·班特萊的生活現(xiàn)狀上去。以上可以看出,故事情節(jié)是多層復雜的。
采用排列,故事情節(jié)里插入個人的寫作評價和家庭生活,以及一些與主題關聯(lián)不大的事件,使這些故事呈現(xiàn)出碎片式和多層復雜的,并且是故事套故事的結構。
(二)干涉敘述(intrusive discourses)
元小說作家們始終意識到現(xiàn)實是虛構的,并且只能通過一定方式的閱讀才能體會出(Lyotard,1984:75)。傳統(tǒng)小說通常避免在寫作中插入對作品的評論,特別是以第三人稱敘述的小說。讀者時常將虛構世界和真實世界對等起來。這點是元小說作家們盡力去避免的。在元小說作品中,干涉敘述是很常見的。在敘述中,元小說作家們會插入敘述者“我”對小說的功能和創(chuàng)作進行評論。
在“卡伯特家的珠寶”中,我們可以看出干涉敘述是怎么運用的。例如,第一部分敘述者用第三人稱討論了卡伯特先生的葬禮、卡伯特一家人的性格特征以及卡伯特家的珠寶是如何被偷掉的。接著這種描述被敘述者用第一人稱談論自己的家庭生活所打斷。他談論了他的少年時代、自己和父親的關系等等。與此同時又提到他的家人對卡伯特家的事的評價。這些評價為我們審視作者第一部分的寫作提供了參考。
在敘述“矮屜柜”時,“我”不時地加入一些自己的經歷和忙碌,明顯地體現(xiàn)了元小說的干涉敘述的特征。敘述者“我”首先表明自己是多么討厭矮小的人;接著開始敘述故事:理查德是個貪婪、自私的人,為得到一件傳家寶,處處算計著自己的哥哥;在描寫他的母親去世后,理查德向哥哥表明想要那件傳家寶時,“我”突然談論起自己在服兵役時的經歷和感慨;得到傳家寶,往家里運送的過程中,理查德為了搬運工人的一點疏忽而破口大罵起來,對此“我”未加任何評論;在“我”淺談寫這個故事的靈感時,“我”與導師的辯論和糾結也一并呈現(xiàn)給讀者;接著有敘述了理查德在自家的小園里,心滿意足地欣賞著傳家寶,“我”有忽然想到“我”還沒有完成主編分配的任務,感慨生活忙碌、浮躁。
干涉敘述有時將敘述者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融入寫作中,成為小說內容的一部分。同時敘述者也能接受小說自身的故事情節(jié)。當他在描述卡伯特家的兩個女兒時,敘述者甚至想象著與小女兒的一見鐘情。但是他無法圓滿這個愛情故事,所以轉向去討論自己的個人經歷和家庭生活。我們能看出故事中加入了作者的主觀性。敘述者是作者,也是故事套故事中的主人翁。作者和故事都卷入一場運動中,他們相互獨立卻又相互變換,互相創(chuàng)造著彼此。
三、結語
從以上例子能看出,在這部小說集里,契弗巧妙地采用元小說敘事手法來揭示小說的本質,而且展現(xiàn)了這些故事的創(chuàng)作過程,對小說集的細讀能使我們體察出小說創(chuàng)作的主觀性。元小說是關于小說中的小說創(chuàng)作,其目的旨在突現(xiàn)作者創(chuàng)作的主觀性,由此可以激發(fā)讀者對文本的多層深入的讀解。小說集揭示了虛構的文學文本之外的世界的虛構性,其敘述是零碎的、不連續(xù)的。其最終的目的是跨越藝術和生活之間的界限。
參考文獻:
[1]Cheever,John. The Short Stories of John Cheever. New York: Ballantine Company,1980.
[2]Lyotard,Jean-Francois.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
[3]Maltby,Paul.Dissident Postmodernist:Barthelme,Coover,Pynchon[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1.
[4]Waugh,Patricia. Metafiction:The Theory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M].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1984.
[5]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6]王寧.多元共生的時代[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