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印度經濟改革以來,印度經濟飛速發展,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印度經濟發展仍然面臨重重困難。不僅過多的人口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的負擔,農業生產不穩定,自然條件差;而且基礎設施的嚴重滯后,居民生活水平低下,貧富懸殊大。
關鍵詞:印度 人口 經濟
中圖分類號:F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180-02
近年來,“印度巨人,印度虎,21世紀屬于印度”等提法不斷地進入我們的眼簾。真是那樣嗎?印度開國元勛尼赫魯1947年就講:“印度以它現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引動我,我也不相信中間地位是可能的?!盵1]自從20世紀90年代起,印度實施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取得了顯著成就。2003—2004年度,增長率為8.5%;2004—2005年度是7.5%;2005—2006年度達8.1%[2],印度的年生產總值達到4 900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490美元,根據世界銀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的經濟實力已位于世界前五位[3]。正因為如此,印度副總理阿瓦尼宣稱:“21世紀屬于印度”[4]。印度經濟的發展非常迅速,但是印度經濟發展仍然面臨重重困難。
一、過多的人口已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
印度是世界上每年出生人口最多、死亡人口最多以及自然增長人口最多的國家。2000年5月11日中午按印度官方統計,人口突破10億大關,成為世界上繼中國之后的第二個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目前,印度人口仍在以每年凈增1 550萬人的速度膨脹,以每年2%速度增長,這一數字占世界年度人口增長總量的20%,據印度官方統計,印度人口中,15歲以下人口約占總人口的34.8%,65歲以上人口約占總人口的4%。印度現今人口平均壽命約在60歲左右。據專家估計,以目前印度的人口增長率計算,預計到2011年,印度人口將達到11.64億。美國人口咨詢局估計,印度早在1952年就實行了家庭生育計劃政策,20世紀70年代更是強力推行。但由于種種原因,諸如民族宗教習俗、習慣勢力的強大、政黨政治的干擾等,印度的計劃生育政策一直很難得到貫徹執行。10億人口給印度敲響了警鐘。人口的持續高速增長,給印度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隱患。印度國土面積只有297.47萬平方公里,不到中國的1/3。印度以不到世界陸地面積2%的土地養活著世界15%的人。人口的過度增長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災害增多,水土流失面積大大增加。印度西部沙漠正以每年1公里左右的速度向附近地區擴展。另據聯合國有關資料,只有53%的印度人能讀能寫,并且由于種種原因,現在還在產生新的文盲,尤其是印度有將近1/3的女童上不了學。這樣的人口素質,無疑制約著印度經濟和社會發展。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約占居民總數的40%。印度有位著名人士曾在《今日印度》上辛辣地嘲諷道:“能否請我們的各個政黨解釋一下,獨立五十年了,可是為什么一般印度兒童給人的印象總是骨瘦如柴,兩腿細長,光著腳丫,靠在路邊乞討過活呢?”[5] 印度人口盲目增長已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二、農業生產不穩定,自然條件差
印度自20世紀60年代實行綠色革命和白色革命以來,基本上解決了糧食自給問題,并使牛奶產量躍居世界第一,果蔬產量世界第二。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農業投資下降,印度政府對農業、農村發展和水利工程的總開支占全部計劃開支的比重,第一個五年計劃占37.1%,第九個五年計劃降為19.4%[6]。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農產品市場改革進展緩慢等原因,使農業生產增長緩慢。據官方統計,印度農業生產年均增長率由20世紀80年代的3.4%下降到20世紀90年代的2.2%。進入21世紀后,2001年農業生產就減少了6.2%,2002年恢復性地回升了6.3%,基本上仍保持20世紀末的水平。近幾年農業生產年均增長率僅稍高于1%[7],與“十五”計劃指標4%相差甚遠。據印度計委推算,要使經濟增長率提升到8%,農業生產增長率每年至少應達到4%。印度農業生產不穩定的一個根本原因是自然條件差。印度絕大多數地區的氣候都是熱帶季風氣候,季風氣候的特點是降雨量的季節分配嚴重不均,而三種季風氣候中,又以熱帶季風氣候的降雨量的季節分配最為不均。印度每年有8個月吹來自亞洲大陸上的東北季風(10月至次年5月),有4個月吹來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由于東北季風來自大陸,而印度又地處熱帶,所以在吹東北季風的這8個月期間,印度十分干旱。土地龜裂,田野一片枯黃,不但農作物不能生長,就連人畜飲水都很困難。而到了西南季風盛行的時候,又是遍地汪洋。西南季風來自海洋,本身就比較潮濕,在運行過程中,又遇到高大的喜馬拉雅山的阻擋,降下大量的地形雨,順著喜馬拉雅山的南坡奔騰而下,形成洪水。南亞是世界上干旱和洪澇最嚴重的地區,而這種自然災害幾乎年年在印度發生。這兩種自然災害的發生,每次幾乎都是全國性的。可以說,干旱和洪澇是制約印度經濟發展的最大自然災害。印度農業受制于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
三、基礎設施的嚴重滯后使印度經濟的發展大打折扣
印度長期存在經濟結構上的弱點,工業生產、電力、供水、交通和通訊遠遠滿足不了生產和生活需要。以交通設施來說,印度獨立五十多年了,公路水準仍屬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列,行路難一直是困擾印度經濟發展的大問題。目前,印度沒有高速公路,4車道的公路不到500公里,大約40%的村莊沒有通公路。1996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1996年競爭力報告》把印度的基礎設施排在49個國家之中的第四十八位 [8]。交通設施的極端落后,造成工業生產、商品流通的阻塞,也造成農村地區整體發展不平衡。按理說,印度人力資源豐富,科技人員工資水平低于發達國家的同類人員工資的7~8倍,能夠吸引外資源源不斷地流入,但實際上并非如此。與中國每年能夠吸引數百億美元的外資涌入的情況相對比,印度引進的外資只是中國的一小部分。一個十分關鍵的原因就在于落后的基礎設施阻礙了外資的流入。與此相關的是科技人才嚴重的外流現象。印度十分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但培養出來的科技人才若無用武之地,外流就不可避免。為了改變基礎設施的落后狀況,上屆政府把基礎設施列為第二代經濟改革的主攻方向,提出三大工程,需要十五至二十年完成,總投資為3 470億美元。第一項是全國公路發展計劃,全長13 000公里,包括金四邊公路和東西、南北兩條國家級公路;第二項是將全國范圍內的35條河流聯網;第三項是“金海連鎖工程”,新建和擴建沿海港口。印度現政府決定加快正在執行的工程,但河流聯網的困難比較大,尚未啟動?;A設施的建設需要龐大的資金,這恰是印度政府最為難的問題。
四、居民生活水平低下,貧富懸殊大
2003年,為準確了解印度居民的生活水平,對印度所有的邦和主要地區進行了大規模家庭生活水平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印度戶均人口6人,人口密度324人/平方公里。盡管印度擁有1.79億套住房,但40%的家庭只擁有一間住房,根本沒有廚房和衛生間,12%的家庭至今還在露天做飯。在總共2.2億對夫婦中,約8 600萬夫婦沒有獨立的房間。而與此同時,全印度仍有1 600萬套閑置空房。此外,只有52%印度人的住所擁有永久性墻壁和屋頂。目前印度62%的家庭用不上自來水,至今仍有500萬家庭直接飲用河水和池塘的水。城市供水狀況雖然好一點,但水的質量和供應情況也不敢保證。在大多數城市,平均對每戶的供水時間不超過4小時。生活燃料及電力問題也讓人頭痛不已。統計表明,目前只有18%的印度家庭使用液化氣。柴火仍是53%的家庭的主要生活燃料,甚至在城市,也有23%的家庭燒柴做飯。此外,只有56%的人能在家里用上電。在通電問題上,城鄉差距尤為巨大,88%的城市居民家里有電,而對于56%的農村居民來說,電只是一種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煤油燈仍是他們主要的照明工具。在最窮的比哈爾邦,只有10%的居民家中有電。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在印度尤為突出。印度10億人口中有2.5億人生活在最低貧困線以下。在新德里城南一些出名的富人區,每家門口都停著好幾輛車,“奔馳”、“寶馬”轎車隨處可見,私人保安、傭人、司機、花匠、雜工、廚師等一應俱全。別墅雖然大小不一,但每層最少都有三居室150平方米,各有一切現代化的廚衛設施。據印度外交部官員說,全國大概有6億~7億是窮人,其中2.5億人生活在最低貧困線以下,每天卡路里的攝入量未達到聯合國頒布的極度貧困標準,中產階級約有2億~3億人,而富人約有500萬,最有錢的則要數印度維普羅爾軟件公司的老板,2002年個人財富居世界第三位[9]。貧富懸殊是印度經濟發展的障礙之一,勢必會對印度的經濟發展造成無法承受的壓力和無法逾越的障礙。
參考文獻:
[1]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印度的發現(中譯本)[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8.
[2]馬加力.印度的崛起態勢[J].現代國際關系,2006,(6).
[3]吳永年.印度欲圓強國夢[N].解放日報,2001-08-17.
[4]周效政.印度:成為大國不容易[J].環球時報,2003-05.
[5]王傳寶.銷聲匿跡的大國?[N].環球時報,2000-06-13(7).
[6]孫培鈞,華碧云.解讀印度經濟的崛起[J].南亞研究(京),2004,(1).
[7]孫培鈞,華碧云.印度當前經濟形勢與面臨的問題[J].世界經濟導刊,2005,(9).
[8]孫培鈞,華碧云.印度國情與綜合國力[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
[9]何向芹.在印度,貧富之懸殊,對比之強烈,世界罕見[N].廣州日報,2001-05-28.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