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應注重對學生成就動機的培養,把社會對高職學生的期望轉化為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F階段高職學生學習心理上主要存在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效率不高導致各種學習心理障礙,通過分析這些障礙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疏導措施,以減輕其心理壓力,消除其學習心理障礙,從而更好地完成學業走向工作崗位,實現成才目標。
【關鍵詞】高職學生 學習心理 心理疏導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職院校應當注重對學生的成就動機的培養,把社會的期望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使他們更加努力學習。但是從中學進入高職院校,面對學習需要自主、大量的學習時間要求自己安排等,高職學生往往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心理工作,有的放矢地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以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消除他們的學習障礙,這對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并順利走向工作崗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生學習障礙的主要表現
學習(learning)通常被定義為因經驗而導致的個體的改變,隨著發展而產生的改變(如變得越來越高)不是學習的例子。個體在出生時表現出來的特性(如對饑餓或疼痛的反射和反應),也不是學習①。高職學院的學習不同于中學的學習,沒有老師的天天陪伴、督促,學生只需要被動接受知識,大學學習氛圍是外松內緊,依靠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對于自我調控能力不足的他們來說,會面臨種種學習心理障礙:
(一)學習動力不足
動機是學習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心理學家將動機(motivation)定義為激發、引導和維持行為的內部過程。通俗地講,動機就是使你開始行動,維持行動,并且決定著你行動的方向②。學習動機指學生尋找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活動,并努力從中獲得預期的學習益處的傾向③。馬斯洛認為,如果學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其學習就會受到影響,沒有感受到被關愛或者覺得無能,這樣的學生不可能有強烈的動機去實現較高的成長目標,不能夠自主地探索和理解新知識,也不能夠像自我實現的個體那樣對新觀念具有創造性和開放性。
學習動機有強弱之分。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強調“知識無用論”,他們信奉“60分萬歲、61分浪費”“超低空飛行”,認為“學不在深,及格則行;分不在高,作弊則靈”。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多半會選擇逃課,還有部分學生到教室聽課,主要是受學校紀律的約束,沒有接受知識的欲望,因此,他們在課堂上大多數是看小說,玩手機,睡覺,聊天,什么也不做的混時間等等,人坐在教室,心卻很難集中到書本上。但相對的,他們對談戀愛、去網吧玩游戲則興趣濃厚,情緒很高。
(二)學習動機過強
學習動機對學習活動起著發動、推進、維持的作用,但是并不意味著學習動機越強,學習效果就越好,不管是由于自我抱負和期望過高還是外部獎懲刺激誘因導致的學習動機過強,都會妨礙大學生的學習。一部分高職學生自己的能力不一定遜色于本科學生,但在整個社會“學歷高消費”傾向的影響下,高職大專文憑讓自己失去了很多參與競爭的機會,因此,他們參加自學考試,參加各類培訓班,參加多種社會活動,參加各類專業資格證書的學習和考證,給自己背上沉重的學習負擔。
(三)學習方法不佳導致學習效率不高,主要表現為學習疲勞
學習疲勞是指學習效率逐漸下降并伴有渴望停止學習活動的生理和心理現象,如出現學習錯誤增加,學習效率下降,學習行為改變,生理失去平衡等④。高職院校的學習不同于中學學習,很多時候需要創造性學習,而不再僅僅依靠死記硬背。當感覺到疲勞時需要適度的休息,休息和疲勞是每個生命體所經歷的周期性過程,如果一旦感覺疲勞而沒有及時得到休息,就會減低學習效率,這也是一部分同學把所有時間幾乎都用在了學習上反而學習效果不如會休息的同學的原因。
二、高職生學習障礙心理分析
(一)學習動機不強的原因分析
1.對所學專業缺乏興趣。有學習動機的學生會運用更高的認知活動,進而學習和記憶更多的內容。但是,有些同學的專業選擇聽從父母意愿,并不是自己的選擇;還有一些同學對所學專業不夠了解,真正學習之后,發現專業與自己興趣不對口,因此對專業學習缺乏熱情。
2.缺乏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個人對自己的學習或行動能夠達到某個水平的信念。也就是說,自我效能感是個體相信其能夠干什么,而不是指個體知道應該干什么⑤。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強的人,其學習自信心就越強,自我效能感缺乏的人,其自信心也缺乏。部分高職學生對學習缺乏自信,不愿在學習上多花時間,多動腦筋,不愿上課,看書,經常找借口為自己辯護,自由散漫就屬于學習的自我效能感低。
(二)學習動機過強的原因分析
1. 目標過高。一些高職學生由于對自己能力缺乏正確認知,對未來有很高的抱負和期望水平,脫離現實太遠而無法實現。一旦失敗又會挫傷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以致由原來過高的抱負和期望變成過低的抱負和期望,從而導致學習效率降低。
2. 不恰當的認知模式。學習動機強的學生,大都有固定的錯誤認知模式“只要我付出了努力,我就一定會成功”,把努力和勤奮看成是成功的唯一因素,可現實并非如此簡單,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唯一條件。
3. 某種補償心理。一些同學除了學習之外,很少或不具備其他特長和興趣,他們試圖通過突出的學習成績得到他人的承認和認可。但是有時因為動機過強而產生焦慮心理,結果適得其反。
4. 他人不適當的強化。在我國,學習成績好是能獲得稱贊的,大多數人會稱贊動機過強者,認為他們勤奮、刻苦、有志向,從而對他們進行了不適當的強化。
5. 個人性格。個體的某些性格特征,如自尊心過強,好強,好爭輸贏,做事過于認真,追求完美等。
此外,嚴厲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長的期望值過高,也會導致學習動機過強。
(三)學習疲勞的原因分析
疲勞一般由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兩方面產生。學習疲勞也不例外:
1.長時間用腦導致用腦過度,大腦的能量消耗過多,血液供應不足,大腦長時間處于興奮狀態而得不到休息和調整而導致疲勞,從而使人的精神得不到集中,全身疲倦無力,影響了學習效率。
2.對學習成績的過于關注、對學習目標的急于完成、對學習信心的不足導致情緒上的緊張、焦慮不安、憂慮等因素會導致人的心理疲勞,從而影響學習效率。
三、學習心理障礙疏導措施
(一)對學習動力不足學生的教育疏導
1.運用邁承巴姆的自我調節學習模式。可以教育、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監控和調節,這種自我調節學習策略常常被稱作“認知行為矯正”。邁承巴姆曾提出一種策略,該策略訓練學生自我陳述:“我的問題是什么呢?我的計劃是什么?我在執行該計劃嗎?我是怎么做的?”當學生要完成的任務比較長或者比較復雜時,幫助他們進行自我調節學習的一種方法是:給他們提供一張用于監控活動進程的表格,該表格背后所隱含的觀點是:將復雜的任務分解成較小的部分,這對學生是一種激勵,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正在向著更大的目標前進。每一步的檢查都是對學生所付出努力的一種強化或心理安撫(ManningPayne,1996)。研究發現,自我調節學習策略不僅改善了學生正在進行的學習活動,而且這種策略也遷移到了其他的學習活動中(Harris,Craham,Pressley,2001)⑥。
2.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興趣的培養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明確這一學科的社會意義,通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了解這一學科對自己的專業學習、素質提高所具備的作用,向學生描述所獲得的知識對校外生活的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二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⑦。共同學習是由戴維·約翰遜和羅杰·約翰遜(David Johnson Roger Johnson,1999 )提出的一種合作學習模式,它是由4-5個學生構成一個異質小組,小組成員一起完成作業,然后每個組交一份完整的作業,教師根據小組完成作業的情況綜合表揚或獎勵。這種方法重視在開始共同學習之前先確立要進行的小組活動,重視經常性的討論如何更好地共同學習⑧。通過共同學習,他們看到團體與同伴的成功時,會進而增加他們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3.增強自我效能感。通過制定短期目標,通過短期目標的實現來激勵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觀察到相似榜樣完成一項任務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4.參加校園社團。參加什么樣的組織和社團,取決于自己的需要、興趣、價值觀和可支配的時間。一般來說,參加哪個具體的社團不重要,重要的是步入校園生活,在社團的共同活動中增強學習的目標和能力。
5.進行歸因訓練。歸因理論的一個核心假設是:人們都試圖維持一種積極的自我形象(Thompson,Davidson, Barer,1995)。所以,當活動較成功時,個體就傾向于將成功歸為自己的努力或能力;當活動失敗時,個體就會認為失敗是由一些自己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VispoelAustin,1995)。一些研究發現,通過歸因訓練,即強調失敗時由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可以改變學生的成就動機。
6.對學生有積極的、一貫的期待。一些學生的成就動機是指向學習目標的,而有的則是指向表現目標的。具有學習目標的學生將學校學習的目的看作是為了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具有表現目標的學生則將學習目的看作是為了尋求對自己能力的積極評價。教育者在對學習的學習問題進行引導時,要強調學習目標而不是表現目標,要避免對學生進行不必要的成績區分,而應平等地對待所有的學生。
(二)對學習動機過強學生的教育疏導
1.設置合理的學習目標。一般來說,動機過強的學生的學習目標往往存在過大或者長期性的特點,因而,要引導他們制定具體的、短期內能實現的,難度中等的目標,從而調節他們的學習動機。
2.建立正確的認知模式。指導他們認識和調整不合理、不現實的學習目標,找出不合理的信念,特別是要改變努力與成功成等號的信念,如“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成功;我付出了努力,我必然獲得成功;別人可以失敗,我必須成功”等,建立正確的認知模式,如成功=努力+能力+基礎+機遇+環境+心態等。通過正確的認知模式調整自己,使自己的動機處在一個積極而又合理的水平上,從而保障學習的有效進行。
3.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自我評價。學習動機過強者要么是因為抱負和期望值與自己的實際情況不符合,要么是對學習任務的難度估計過低,要么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不是正確的自我評價的表現。高職生要在學習中不斷獲得反饋信息,并參照同學對自己的評價適時調整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既不好高騖遠也不操之過急。
(三)對學習效率不高學生的教育疏導
1.選擇適宜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有很多種,但重點是要找到適合你自己的學習方法,這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斷實踐、反復摸索,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思維特點來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選擇適宜的學習策略:常見的學習策略有選擇性學習策略、精加工型學習策略、組織型學習策略和創造型思維學習策略。為了能掌握適宜的學習策略,需要嘗試多種不同的學習方法,每種方法適宜的學習內容以及適宜自己的學習策略。
3.學會科學用腦,注意勞逸結合。學習疲勞是大腦皮層的一種保護性抑制。通過這種抑制使我們的大腦不至于被過量的外界信息所傷害。所以,如果感覺學習疲勞就應及時休息,使疲勞得到恢復。
學習動機是一種長期形成的心理特征,短時間內很難改變,但是只要根據高職學生的不同學習心理障礙采用不同的疏導方法和策略,減少高職學生不利的學習心理因素,使正確的態度、理念能被接受并內化為自身行為,高職學生就能逐步消除其學習心理障礙,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完成其學習目標和成才目標。
注釋:
① ② ⑥ ⑧【美】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M]. 第7版. 姚梅林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104,240,119,198.
③ 【美】J·布羅菲.激發學習動機[M].陸怡如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35.
④ 燕良軾,唐海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35.
⑤ 【美】戴爾·H·申克.學習理論:教育的視角.韋小滿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105.
⑦ 張大均,鄧卓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診斷·訓練·適應·發展 (三年級)[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5.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M].第7版. 姚梅林等譯.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2]【美】J·布羅菲.激發學習動機[M]. 陸怡如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美】戴爾·H·申克.學習理論:教育的視角[M]. 第3版. 韋小滿等譯.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4]【美】戴比·蓋斯·朗曼,朗達·霍爾特·阿特金森. 大學生學習方法十二講[M]. 夏慧言,張瑞華等譯.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燕良軾,唐海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 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6]張大均,鄧卓明.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診斷·訓練·適應·發展 (三年級)[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5.
[7]吳曉芹. 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觀的現狀及其教育引導措施. http://sz.nxgs.edu.cn/article_view.asp?id=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