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當代大學生獲取豐富多彩的知識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途徑,但同時也給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帶來新的問題和挑戰。本文通過對網絡給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及挑戰進行分析, 進而提出相應的方法策略,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環境 大學生 思想教育
一、網絡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
網絡時代的到來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機遇。網絡能極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覆蓋面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和利用率,網絡的開放性使得人與人之間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造就了大學生的開放思想和開放意識,為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嶄新的天地。
網絡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網絡的發展使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可突破時空的限制,增強其影響力。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因受許多限制如空間和時間的,未能產生廣泛的影響。網絡的發展讓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夠進一步發揮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同時又增加了廣泛性和普及性的特點,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面和影響度。
第二,網絡技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網絡信息傳遞高效而迅速,如今許多程序性的工作只需要在網絡上通過發送郵件等方式便可以快捷解決,無須像以前一樣要浪費太大的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第三,網絡的發展讓思想政治工作可采取多樣化的形式,拓寬了學生與學校、學生與老師間的交流渠道,并且讓人更易于接受。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可以在服務大學生相關需要的同時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等滲透其中,在無形中對大學生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等起到引導作用。
因此,網絡可以使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進一步開闊自己的政治視野、知識范疇,有助于他們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樣地,網絡也可以使大學生更好地關注國家大事、國內外動態、相關政策等等,確立目標,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人文精神。
二、網絡給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消極影響及挑戰
網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諸多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同時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以及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網上信息良莠不齊并且信息缺乏約束。網絡文化具有多元性、自由性,在網絡世界里,人們可以自由地發表觀點而不用像在現實世界中那樣承擔太大責任。網絡不僅給精英文化提供舞臺,又為大眾文化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甚至也給充斥著暴力、色情、迷信等的低俗文化一席之地。這樣一個無序的自由世界很容易誘發大學生道德行為失控和網絡犯罪。
第二,網絡容易導致大學生人性的異化。網絡具有虛擬性,在其虛擬的世界里,大學生更容易尋求到在現實社會中較難獲得的自我安慰和自我肯定。漸漸地,他們就會擴大網絡交往的范圍而無形地縮小了現實社會交往的范圍,疏遠情感交流,喪失生活和學習的熱情,態度消極,增強孤獨感和抑郁感,從而形成孤僻的性格,導致心理扭曲,人性異化,不僅荒廢了學業,還造成了自身身心健康的嚴重危害。
第三,難于管理的網絡信息能不可抗拒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感受和價值判斷。網絡里具有海量的信息,因其又是一種強調個性的媒介而增加了其管理的難度。網絡的全球性、互動性等特點造就了網絡文化強大的滲透功能,西方文化可通過此途徑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西方價值觀的文化灌輸與侵蝕,沖擊著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控制力與引導力,減弱了我國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對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極其嚴峻的挑戰。
綜上所述,網絡時代已經來臨,對此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我們不能因為它帶來的便捷和強大的優勢,而忽視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如今的網絡環境下,當代的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總體是好的、積極向上的,但是不可置否,其中也存在著消極的方面,如思想、心態不健康,缺乏集體榮譽感,價值取向存在偏差等等。種種跡象表明當今新形勢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挑戰,還有很多需要加強很改進的地方。
三、當代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策略
在進入網絡時代這樣一個迅猛發展的年代,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大學生思想發展的要求,這給我們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隨著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和方法理論都需要結合實際進行發展和創新:
第一,改革授課的教學方式和內容,是適應當代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選擇。以前我們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一般采用“灌輸式”,并且教學方法和手段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網絡環境下,灌輸式教育向啟發引導式教育的轉變已迫在眉睫。應針對網絡上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及時關注網絡信息,了解學生感興趣的和想要獲取的知識,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大力采用交流式、辯論式、演講式、對話式等教育教學方式,激發和發揮大學生的主動積極性,使大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把思想政治理論和社會實際結合起來。
第二,在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提高教育隊伍的素質。在授課教師的主導下進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標能否達到應有的效果,能否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主要在于教師自身素質能力的提高。輔導員和授課教師必須具備明確的政治方向,嚴明的政治紀律,堅定的政治立場,敏銳的政治鑒別力和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善于對網絡文化進行甄別和引導。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種多樣。輔導員和授課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掌握網絡知識, 最大限度地利用電腦與互聯網提供的強大的功能,嫻熟應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手段,不斷提高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
第三,加強網絡信息監控力度,營造良好網絡環境。
建立對網絡信息進行管理的專業部門,對網上信息進行強制性地過濾監控信息,從源頭上凈化網絡,為學生提供健康,有益的校園網絡環境。高校要進一步建設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的學生工作隊伍,做到能夠及時發現大學生網民中存在的思想問題,能對學生的心理加以正確引導,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使學生不斷自我調節;同時這支隊伍兼任校園網絡發言人,根據社會上的最新動向和學生最關注的問題,及時地做出回應,降低負面信息對學生產生的誤導影響,引導學生的進行理性思考,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傳言、謠言沒有傳播滋生的氛圍和環境。
總之,網絡就是一把“雙刃劍”,既給高校思想教育帶來新的教育形式,也給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沖擊與挑戰。只要我們把握時代的脈搏,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動技術,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網絡潮流更好地結合起來,就能夠駕馭網絡這把“雙刃劍”,游刃有余,化不利為有利,不斷地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王登峰.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機遇、挑戰、創新[J].見人民大學書報復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7(06).
[2]梁博.淺談網絡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25(2):17-18.
[3]季楓.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1(2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