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班級管理沿用多年,隨著時代的進步是否存在不適應?需要怎樣的改革以適應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筆者經過多年的管理體驗,認為班級組閣制適合現代學生的發展需求,是值得推廣的班級管理新模式。
【關鍵詞】高校 班級管理 組閣制
班級作為高校最基層的單元,班級管理的優劣直接影響每位學生,它對高校教育、人才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些中學班級管理借鑒現代民主國家的管理經驗采取組閣制,個案證明成效顯著。中學班級組閣制分班主任組閣及班干部組閣兩種,鑒于中小學與高校學生的差異,因此高校班級管理改革的方向是班干部組閣制。目前校院一級的管理只面向學生骨干,不能深入學生;高校班主任多數為專業教師,在思想教育方法及精力投入受限制,影響其對班級管理的作用。校院、班主任的介入式管理成為班級管理的雞肋,只有實現學生自強、自律、自治才是解決班級管理的最佳辦法。本文重點研究班干部組閣制,它是指民主選舉團支書、班長,然后由團支書、班長組閣完整的班團委。高校作為素質教育最好的執行機構,班級管理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舊的班級管理機制存在的弊端
1) 班規班紀缺乏,主人翁意識薄弱
一直以來,高校班級管理由校院一級占主導作用,它代表了學校管理者的意志,班干部負責監管同學,實施相應的獎懲措施,實現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的管理。該管理模式把學校與學生對立起來,學生干部只是形式地維護規章制度,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需求,甚至喪失主人翁意識,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2) 沒有共同目標,班級凝聚力不強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班集體并不是單單聚集起來的一群人”,而是“由目標的一致、行動的一致而結合起來的有一定組織紀律的統一體”。一個集體如果沒有共同目標,如同沒有靈魂的軀體,形在而神散。高中班級有共同的目標“考大學”,高校班級沒有升學壓力,目標缺失十分嚴重。沒有“大我”何來“小我”,班級同學大多單兵作戰,或形成獨立團體,目標分散,利益分割,很難統一協調,最終導致管理渙散,凝聚力日益低下。
3) 服務理念、民主監督缺失,干群關系疏遠
大部分班級干部參選的主要目的是鍛煉自我,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或為畢業就業豐富閱歷,唯獨缺乏為集體服務、奉獻的精神。有些學生甚至把擔任干部當作追求入黨、獲取獎助學金的跳板,以滿足個人私欲。當個人與集體利益相矛盾時,這些干部往往選擇獨善其身,普通同學更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最終受害的是班級。干部缺少服務意識,同學不懂民主監督,干部與群眾想法不一,又缺乏溝通,干群關系日益疏遠。
4) 缺少民主自治,參與班級活動積極性不高
學生不響應干部號召,逃避班級活動,是班級管理的難點。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個人在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交滿足后,更需要被社會、他人尊重認可。現在的學生最需要的是尊重和自我實現,缺乏民主自治的班級阻礙學生追求他人認可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勢必導致學生逃避班級活動、抗拒班級管理,良好的班風學風從何談起。
二、班干部組閣制的作用與意義
1)以人為本,激發學生參政議政的熱情
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完整人格的培養、個性的充分發展,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重要內容。我校面向2010級學生開設第二課堂學分制,該制度從學生的需求及興趣出發,將學生實現自我增值與完成學業完美結合,開創了我校教學改革的新篇章。借此東風,大力推進全新的管理模式——班級組閣制,必定吸引學生的關注和參與。制度本身的挑戰性和現實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保證班級管理工作的良性發展。
2)符合學生心理特征,是學生思想教育的新模式
現代大學生個性張揚,喜歡破舊立新,一成不變的高校班級管理模式是高中生活的延伸,這必將使渴望發展空間的大學生感到疲憊無趣。與傳統的干部改選相比,組閣制雖然程序多,但效率卻不低;雖然凸顯主要干部的重要性,但充分體現“民主集中”的管理方式。當選者權力集中代表責任重大,干部相應提高自身的要求;民主自治讓他們更有成就感,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工作熱情高漲。同時,組閣的過程其實是班級磨合、團結的過程,同學們相互辯論,彼此理解,最后達成一致,無疑是一次“為同學服務”和“樹立主人翁意識”的思想教育,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了“產生干部”的本身。
3)轉變管理理念,組閣制促進學生健康人格
班級管理并非機械地執行,更不應該是管理學生的機構,而是立足于學生,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服務工作。如果說中小學學生是未成年人,學校有責任做好監管,班級工作以管理為主,那么大學班級的主要工作不再是管理,而是服務。這一理念的轉變將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干部的思維及工作方式,讓服務他人的社會理念提前進入其頭腦。組閣制使學生由監管對象變為教育管理主體,既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提高學生的民主意識,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班干部組閣制實施的對策建議
1)競選組閣,組閣制挖掘了學生的潛力
班干部組閣順應了素質教育的潮流,體現了人人平等的學生觀,挖掘學生的創新力和特長為班級服務,還是提升班干部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因為民主自治,對班干部的綜合素質、業務能力要求更高,只有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生才能擔當組閣重任。他們必須鍛煉提升演講口才、領導能力、文書寫作等全方位的能力,以動員其他同學支持他們為班級設立的新目標、新規定,無形中提升了學生干部的綜合素質。
2)制度保證,組閣制營造了良好的班風
班規班紀的制定對于班級建設至關重要,是實現自我管理、自我負責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生出謀劃策制定適合班級發展的施政綱領,通過民主決議,制定適合本班運作又不違背校院管理規定的班規班紀。如班級引用最新的“社區服務懲罰制度”,對違反班規的同學實行自愿服務的懲戒方式,既讓學生容易接受,又利于學生在服務中接受教育。因為班規班紀是由班團委草擬,全體同學民主決策通過的,必定獲得絕大多數人的贊同,自然形成約定俗成的班風、慣例,真正實現“好事人人夸,壞事人人管”的共管局面。這種“共定班規,民主決策,自主管理”的班級管理模式必定深受學生歡迎。
3)監管到位,實現真正的“權責均衡”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組閣制需要制約以實現“權責均衡”。班干部組閣制沒有西方組閣制的“三權分立”,為了避免出現團支書、班長組閣,大權獨攬,任人唯親,在班里形成派系,以致班級與學院對立或班內分裂,只有通過學院、班主任、學生的三級監管,才能實現真正的“權責均衡”。首先,學院一級對院風學風進行整體把握。學院一級監管主要依靠輔導員、團委學生會,學院根據學校管理規定制定適合學院班級管理的制度,如:定期舉行優良學風班、紅旗團支部評比活動以考核班級的成績,驗證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其次,班主任監督班干部改選、組閣及彈劾工作。候選人的優秀與否,決定班級工作的成敗。班主任要反復醞釀,綜合各方意見確定候選人,這樣才能確保選出來的骨干有足夠的能力領導班級。如出現彈劾事件,班主任有責任核查事件是否屬實并決定是否舉行民主投票議程,更換干部。最后是全體學生的民主監督。全體班干部接受同學的監督,如有8位以上同學認為他們不適合擔任該職務或作風嚴重違反班規班紀,可以聯名向班主任或輔導員提出彈劾。經過班主任或輔導員審核屬實后,進行全班同學民主投票,半數以上人同意彈劾,撤換該干部。
4)實行干部問責制,班干部對班級的穩定發展負責
如同西方組閣制一樣,如果有不負責或不服從安排的班干部,班長、團支書經過商議后有權進行撤換。每屆班團委任期一學期,學期末團支書、班長向全班同學述職,接受同學的民主評議。通過考核才能連任,任期最多兩任,即一學年。不通過考核,立即進行新一屆民主選舉,由班主任、輔導員負責換屆的組織工作。
班級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而大學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其社會閱歷、自律能力的缺乏會給班干部組閣制的實施帶來阻礙。校院給學生放權的同時,指導和監管務必跟上,否則易放難收,試驗田變成荒蕪地,班干部組閣制將變成一紙空文。十二年的應試苦讀,多少禁錮了學生求知、創新的思維,只有觸動學生靈魂的改革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班干部組閣制作為班級管理的新模式,它改變了學校與學生之間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學生由被動變主動,真實觸動了學生的靈魂,不失為一種值得試行和推廣的班級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喻碩豐. 在班級管理中實行班干部組閣制初探. 新課程研究,2008,6(117):153-154.
[2]謝水英. 競選組閣,自主管理. 班主任之友,2004.(9).
[3]尹作發. 高校和諧班集體構建的思路與對策. 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10(5):93-96.
[4]樓杭飛,郭峰. 在班級管理中組閣制班委的探討.青年文學家,2009(1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