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促進歐洲范圍的師生流動和教育資源的共享,歐共體出臺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政策, 伊拉斯謨(ERASMUS)計劃就是其中之一。伊拉斯謨計劃的實行,促使歐盟留學生人數迅速增加、課程的聯合開發以及推動學分轉換體系的建立與使用,又促進著歐盟教育國際化趨勢的進一步加速,教育國際化與伊拉斯謨計劃形成了良性互動。
【關鍵詞】伊拉斯謨計劃 教育國際化 互動
一、伊拉斯謨計劃
伊拉斯謨(ERASMUS)計劃的全程是歐洲大學生流動行動計劃(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是歐洲乃至世界最成功的鼓勵學生流動的項目之一。它由歐共體在1987年正式確立,它的最終目標是,所有歐洲學生中的10%在其他歐盟成員國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也支持各國校際間老師的交換和流動,一部分教師有機會獲得在另外的歐盟成員國中進行為期3個月到1年的參觀學習和訪問?,F在,伊拉斯謨項目的目標是把大學生流動發展成整體的合作行動。在整個大學學術項目中發展“歐洲范圍”——“把大學生帶到歐洲,把歐洲帶給所有大學生”,這也是伊拉斯謨項目的最新精神。
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吸引各國大學生接受跨國教育,建立一種“國際流動文化”,負責該計劃的伊拉斯謨項目辦公署設立獎學金制度,并全權負責獎學金的發放與管理。獎學金的發放考慮到各國18-25歲學生的人數,以及優先考慮進入小語種國家學習的學生,以鼓勵學生在語言障礙突破上所作的努力,也一定程度上平衡各國接收與送出學生人數。從1987年秋正式確立該計劃至1994年夏,所有成員國中共有212萬學生接收國外的教育,從這個龐大的數字便可看出該計劃為歐洲各國人才供應補充了新鮮的血液[1]。
1994年后,伊拉斯謨計劃與其他計劃進行整合,歐盟提出了“蘇格拉底計劃”“里奧納多計劃”等。伊拉斯謨計劃進行一些修改后,以蘇格拉底計劃的一個子項目存在。
二、國際化帶來的跨國教育新模式
伊拉斯謨計劃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教育政策和行動,而是歐盟推出的一系列計劃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在不同的時間里歐盟有計劃有戰略意識地推出了面向不同對象、具有不同目的的教育計劃,是受國際形勢和歐洲發展形勢所影響的。
首先,經濟全球化早已開始,各國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進入70年代后,“石油危機”所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得到了各國的重視,西歐經濟在石油危機中陷入困境。為了擺脫困境,歐共體做出了很多努力,一方面加強內部經濟的協調,另一方面歐共體深思熟慮,尋求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方面的合作,試圖通過人才的合作培養和流動,最終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
其次,歐共體的成熟孕育歐洲聯盟的產生,歐洲進一步團結。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被統稱為歐洲共同體,其間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葡萄牙等國家先后加入歐共體,至1987年,歐洲多數國家之間的聯合更加緊密,歐盟的誕生只是時間先后的問題。面對即將更多國家參與,國家間聯盟空前的形勢,歐共體比其他任何區域組織都知道,歐洲教育的區域化是歐洲聯盟成立的強大推動力。況且,歐洲共同體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政治往來日益頻繁,勢必帶來的是文化的交融與教育的合作、交流。伊拉斯謨計劃的提出也是對1992年歐洲大市場到來的一種迎接。
三、歐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政策效應
伊拉斯謨計劃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國際化。伊拉斯謨計劃從推出至今,參與國從11個發展到31個,2199所高校(指各類型高等教育機構)參與其中,單單截止到2000年,參與交流的教師已達41000余人,參與其中的交流學生不計其數[3]。這種交流不僅體現在人員的大規模流動和國際機構組織的加盟參與,也體現在教育的其他方面,例如課程的聯合開發、學分轉換體系的建立等。歐洲學分轉換體系(ECTS)作為配套措施于1988年實行,它使各院校能相互承認學分、學歷文憑及學業年限,并使各國大學課程制度相互銜接。人員的大規模國際交流、國際機構的參與等措施使得這個計劃有力地推動歐洲各國的合作與交流,為歐洲教育一體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使得歐洲在教育國際化上邁在了其他地區的前面。
伊拉斯謨計劃促進了歐洲經濟、社會一體化。首先,伊拉斯謨計劃促使了大量的人員流動,也促進了歐洲市場“資本、服務、人員、商品流動”四個自由的實現,為1993年建立沒有關稅壁壘沒有邊界的歐洲統一市場起了重要作用。其次,參與伊拉斯謨計劃的師生在留學、訪學經歷中增強對歐洲公民身份的認同,更加認同歐洲的聯合,對歐洲聯合發展面臨的問題也有直觀的感受,增強其為大歐洲發展貢獻力量的意愿。
總結
總而言之,伊拉斯謨計劃是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趨勢下的產物,作為對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一種回應,伊拉斯謨計劃在不同的成員國大學之間建立了合作關系,加強了教師和學生的流動和交換,提高了教育和培訓的質量,給歐洲各國積累了充足的人力資本,鞏固了歐盟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也發展了各國的經濟,鞏固了歐洲人的意識,推動了歐洲乃至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教育的國際化發展,為世界其他地區也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財富。
參考文獻:
[1]李曉紅. 淺議伊拉斯謨(ERASMUS)計劃的實施及意義[J].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12).
[2]潘學來. 淺析歐共體/歐盟的“伊拉斯謨計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11).
[3]數據:http://eurpopa.eu.int.comm/education/programmes/socrates/erasmus/what-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