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與學生的心理反應相聯系。教師如果沒有很好的接觸溝通、相互作用,學生對教師只存在畏懼或者敵意的情況下,必然會陰奉陽違或者當面抗拒,這樣教與學的活動就沒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從此方面來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有效性的決定性因素。
【關鍵詞】 師生關系 問題表象和歸因 和諧師生關系策略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存在一種矛盾心理,那就是想盡可能地把學生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但又在擔心這樣課堂教學任務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難免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不自覺的情況下沿襲精心設計的教學模式滔滔不絕的授課。在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的課堂中,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課程的單一。在研究課程資源的開發方面,大部分精力放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上,想盡辦法讓學生接受教師的看法。這樣的課堂中,往往教師是以權威者的身份對學生發號施令的。盡管想向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的動機是無可厚非的,但效果卻可能南轅北轍的。從現實情況看,學生并非對這樣的課感興趣,甚至會出現抵觸心理,造成師生間的隔閡。
一﹑緊張師生關系的問題表象和歸因
課堂教學中,緊張的師生關系有諸多的表現,最大的特征就是課堂交流的缺乏,教師為達到教學功效,不惜放棄與學生思想的交流,單向呈現課堂,學生主體“不在場”,主體參與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這種強迫式的課堂教學預設,顯著特征就是學生的活動都在教師備課預設中,活動為了表現課程過程的完善。學生在課堂上扮演著教師的配角,正如葉瀾教授所言:“課堂成了教案劇演出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其余的學生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這樣的課堂也便沒有思想的碰撞和共鳴可言。
表面上看,教師是為了學生,想讓學生能在寶貴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似乎是正確的,但從長遠來看加以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其實是教育觀念上的陳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價值觀的狹窄化、短期化
教師把教學單純的理解成為學校課本知識的掌握或技能的培養,強調學生近期的、可測量的考核標準。甚至有的教師把學生的優劣直接和技能水平相掛鉤。其實,教育是為其將來更好的發展和長足的進步提供學術平臺,其內容要適應學生的發展;把持傳統課程觀框束教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知識的積累,忽視學生學習方式和思維能力培養。
教師不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更深刻課程資源,教學沒有有效地結合學生既有的人生經驗,即使在形式上與學生產生了互動,表面上學生在配合教師的教學,實際上課堂根本沒有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教學實際上是一種單向互動。
(二)受傳統教育壓制的學生墨守成規
傳統的教學中,過分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把握,而沒有關注到學生潛在的狀態和內在的積極性。學生和教師的對話緊緊圍繞教師的引導不敢逾矩。學生認為課堂活動與己無關,學生成了課堂的旁觀者,交流更無從談起。總的看來,諸多原因導致了緊張的師生關系。
二﹑建構和諧新型的師生關系關系的課堂策略
處理好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有效進行的一個前提。改變傳統建構和諧新型的師生關系,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內化為觀念,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在和教師的交流中,不少一線教師抱怨自己一心為學生著想學生卻還討厭他。其實,教師和學生接觸較多的還是在課堂上,學生有抵觸心理,教師就要及時反思發現問題,進而改變課堂策略。
(一)適時轉變教師角色,做學生的朋友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課堂上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通過課堂觀察不難發現師生之間融洽關系的前提首先是教師的非權勢性。因此適時調整角色,創設輕松、和諧的快樂課堂氛圍,學生喜歡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他不僅會期待下一次課程,還會用十二分的熱情回饋給教師。
(二)多鼓勵,慎批評
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教師的批判方式和行為嚴重的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的埋怨和羞辱不僅沒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苦心反而嚴重地傷害到了學生的自尊心,如果教師巧妙地把外在的權威內化為內在權威,把批評委婉的表達出來,啟發學生自己找不足等等,在無形中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因此同樣是期盼學生成功換種表達方式也許結果就不同了。
(三)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
傾聽是進行溝通的第一步,用心傾聽學生的看法,從學生發言中了解學生的想法,而且在與學生的交流中,還可以尋覓到新的資源,可以真正地做到教學相長,除此之外學生的心理品質還會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
(四)將課堂還給學生,營造預約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中,教師認真的設計教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靈活教學方法,巧妙地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從機械學習的苦行僧角色中解放出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融洽的師生活動中,和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會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加集中精神,從而獲得較為牢固的知識與技能,并使學生不會覺得學習是一件沉重的負擔,求知欲望也會更加明顯。由此可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課程有效展開的重要基礎條件之一。除此之外,還能從情感上幫助學生人格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余文森. 有效教學十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黎奇.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崔允漷. 有效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