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啞巴”和“聾子”英語現象普遍嚴重,英語教師水平普遍偏低,教材內容設置不科學,教學模式和方法陳舊落后等現狀的分析,給出了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創新途徑。僅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 英語教學 創新途徑
國家教育部高教司曾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中明確提出:“應用為主,夠用為度”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原則,《基本要求》還規定:高職英語要“經過180—220學時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一﹑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現狀
(一)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
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普通高中畢業生,另一部分是從職業高中、中專或技校升入高職院校來的。這樣的兩部分學生,無論是哪一種情況,總之都是因為成績不理想的結果。因此,他們的英語基礎也普遍薄弱,特別是近幾年,隨著我國普通高校的擴招日益加大,使得高職院校的學生成績相對更差。
(二)高職院校中“啞巴”和“聾子”英語現象普遍嚴重
不說這些英語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就算是英語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也存在著 “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現象。很多學生“寫”的能力相比較而言要好一些,聽、說、讀的能力相當差,在校園里,根本聽不到學生們用英語對話,在課堂上都不愿意用英語發言,甚至害怕老師提問。
(三)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水平普通偏低
高職院校的英語老師的水平也很有限,因為高職院校的學生需要的是專業英語,專業不同,對英語知識的需要也大不相同。而高職院校的老師多半與普通院校的老師一樣,學的是普通英語,與專業英語還有一定的差距。
(四)教材內容設置不科學
高職院校的英語教材內容設置不夠科學,專業性不強,還是側重英語的語法學習,雖然到后兩年開始了專業英語的學習,但是,由于受到課時和師資等條件的限制,效果一直不好。尤其我國還沒有一套比較完整科學的高職院校英語通用教材,在這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五)教學模式和方法陳舊落后
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在教學方法和內容上都比較陳舊和落后,依然是重分數輕能力,大部分老師和學生都滿足于六十分的底線分數。而在教學設備上,也跟不上教學需要,更跟不上信息化時代的進步,表現為許多高職院校缺乏語音設備,或者是主要設備比較簡陋。
二﹑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創新措施
針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幾點英語教學創新措施。
(一)創新教學結構設計,針對學生英語水平的不同,進行分層教學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了,高職院校的生源不同,基礎也大不相同。而且,這些學生畢業后的走向也會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需求也會有所不同。作為老師,應該針對學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學計劃,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比如,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現有的英語水平,以及學生畢業后或是升本、或是直接就業等不同的選擇,在新生入學時起便把學生分到不同的班級,實行分班授課,教授內容不同、難度不同的英語知識。
(二)以“缺啥補啥”為原則,創新教師培訓內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針對高職院校老師專業英語稍差這一問題,堅持缺啥補啥的原則,鼓勵老師參與專業英語的培訓,提高老師的整體水平。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來解決這一問題。一是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培訓,根據各個高職院校的具體專業安排進修、培訓的內容,或是到專業的英語院校進修,或是利用假日進行集訓,或是自學相關學科的專業英語。二是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增加老師的配備,根據高校不斷擴招、學生人數俱增的實際,適當增加一部分專業英語老師的力量。
(三)創新教學模式,注重聽、說、讀訓練
1.重視英語聽說讀能力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教學的需要,那種課堂上只能聽到老師一個人聲音式的教學必須被學生的聽、說、讀而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了學生的高分低能,導致了學生只會寫不會說、不能聽、不善讀,讓眾多的學生成了啞巴,成了聾子。筆者認為,要想使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有所轉變,改變學生當前學習英語的現狀,必須大膽創新,加強學生的能力培訓。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加強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變老師一個人讀為學生們分段讀,分角色讀;變老師一個人講,為一問一答式的學習;變老師一個人的說為師生共同討論學習。
第二,引進專業外教,改善課堂語言環境。用國內老師上課,學生和老師都會對母語有依賴,通過引進專業外教,可以改變師生的這種依賴心,同時也能使英語的口語、專業英語的水平有明顯提高。
第三,營造英語學習的必要條件和環境。通過看英語電影,唱英文歌曲,參加英語演講比賽,組織學生成立并參加英語社團等方式,給學生創建一個充分的英語學習的條件和環境。
第四,創新學生考試形式。將傳統的一張卷子決定學生的學習成績變為,平時分、筆試分、聽力分,再加上讀和說的能力測評分,將各部分考試的分數加處不同權重的處理后,再計入總考評成績。迫使學生在平時養成聽說讀寫的好習慣,改變“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的現狀。
2.對學生多加激勵,少點批評
由于英語基礎比較差,讓學生張口“說”的難度比較大。所以老師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并給予學生及時而適當的鼓勵,使他們敢于張口,敢于嘗試。通過老師的激勵,能夠幫助學生重新建立學習英語的信心,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熱情。激勵的方式和方法有許多,針對高職院校的學生特點,有以下兩種激勵方法可以采用:
第一,通過經驗分享的方法,或獻身說法,或講一些英語學習比較成功的學長的事例,讓學生們從身邊人的身上,深切地體會到,盡管英語的學習有些難度,但是再難學的漢語,一個小孩子不用幾年就能說得很流利。一個成年人,學習英語沒有那么高不可攀。
第二,當學生取得一點進步時,老師一定要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及時激勵,給予肯定。如果發現學生有什么不足,不要忙于批評,一定要有耐心,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幫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創新課程內容設置,注重內容的實用性
目前,在我國高職高專院校中使用的英語教材通常都是國家統編的,內容單一、單調,并且,各高職院校在新生入學的前兩年,只是開設《實用英語》這門課,然后到了第三年才開設專業英語。而所謂的專業英語,也是所有的專業都在用,根本沒有針對本專業的特點進行內容安排,根本沒有專業英語的明顯特點。這些統編的教材,仍然是以語法、詞匯為主,所以大學畢業后,這些在大學里學的英語毫無用武之地。這樣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又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如果教材內容的設置,能夠從學生的專業角度出發,注重其實用性,學生學起來才會更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其專業的內容還要考慮到和最前沿的專業知識相接軌,每隔五年就對教材進行更新換代,以便教材更適應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要。同時,教材的編排上,也應該考慮到加入趣味性,生活性。印刷上,也應該考慮到精美而吸引人的眼球。
(五)創新教學評價體系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盡管許多高校在這方面創新了很多做法,但是高職院校還是起步較晚,創新的步子也邁得極其保守,甚至連許多中學都已經采納的學生、領導評價加上老師自評的三位一體評價體系都沒有構建起來。評價的過程也不科學,不具體,沒有量化標準。而對學生的評價更是可想而知,重考試成績,輕非成績因素的現象嚴重,一張考試卷子與太多的內容掛上了鉤,以一張卷的分子論成財,顯然有失偏頗。
因此,創新教學評價體系已經迫在眉睫,只有改革這一評價體系,才能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三﹑ 結束語
高職院校應該以特色辦學立足,所以英語的教學也應該與高職院校的特色教學相適應。特色的專業需要配以特色專業的英語教材、相關的專業英語老師、相關的學習語境和環境。當然,除了這些院校需要提供的條件外,教師自身和學生本身,也要自強不息,積極進取,以便適應社會的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彭艾凡.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創新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09).
[2]邵胤. 淺談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1(12).
[3]唐琳. 淺議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新應用[J],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