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價值導向、規范調節、感染陶冶、鍛煉內化等德育功能,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新時期校園文化工作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主導地位,建立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德育體系,依托校園文化活動促進個人全面發展,以網絡校園文化為載體開辟校園文化建設新陣地。
【關鍵詞】新時期 校園文化 德育功能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是新時期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的基本內容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性的、潛在的教育力量,已經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具體來說,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價值導向功能。校園文化對學生思想觀念和價值趨向的引導,通過內化為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生活方式的導向作用而得以體現。從物質條件到精神活動,從行為規范到人際關系,從教室的裝飾布置到教師的言談舉止,都傳遞著一定的價值信息,反映著學校的基本精神和價值取向,使生活于其中的校園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從周圍文化氛圍中接受學校所倡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是規范調節功能。校園文化凝聚著學校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優良文化傳統及校園精神,創造著生動活潑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對學生的道德行為起著重要的規范和調節作用。通過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與行為條例,規范、約束學生的行為,建立和維持一種正常的學校秩序,而規章制度也會逐漸轉化并內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習慣,真正提高學生自身的思想意識與品德修養。同時,校園文化也體現了校園群體的共同價值觀念和目標追求,具有強大的輻射作用,也最能引起學生心靈的觸動,讓學生產生歸屬感、自尊感和使命感,主動調整自身的思想和行為,不易產生沖突和對立情緒。
三是感染陶冶功能。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文化,它的主要宗旨在創設一種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去感染和陶冶校園主體,使生活于其中的學生能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并內化成風格、習慣,從而帶上某種校園文化的烙印,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學校的校風、學風是一種感染力很強的潛在的教育力量,能使學生從心靈深處受到感染并發生共鳴,進而產生與此趨同的心理傾向和自覺意識。嚴明的校風校紀、濃厚的學術氛圍、高雅的文化品位,能對學生形成一種無形的約束力,對他們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四是鍛煉內化功能。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其實就是把德育付諸于實踐并內化為個人品格的過程,從中可以使好的方面得到肯定、強化、鞏固和發展,使不好的方面得到否定、弱化、矯正和改進。通過參加校園文化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塑造良好個性,提高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獨立自主、自我調控的能力等。
二、新時期影響校園文化德育功能實現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促使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價值選擇呈現復雜多樣的態勢,一些深層次的思想問題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日益凸顯,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的實現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文化的多元性使人類原有的相對穩定的價值體系與行為方式變得多元化、離散化、沖突化。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斷加快和我國社會現代轉型的深入,傳統社會的價值體系和個人的行為方式受到嚴重的沖擊。此時原有的文化觀念和價值體系正在消失,新的文化觀念和價值體系還沒有建立完善,必然容易引起價值理念、思想信仰、道德規范上的分歧和沖突。這種社會文化結構的多元狀態也必然會映現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引發校園文化價值沖突問題,增加大學生文化價值選擇的迷茫性和復雜性,從而影響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的充分發揮。
(二)網絡信息文化的沖擊
網絡信息文化是伴隨新的信息技術革命產生的新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網絡是當代科技發展的產物,網絡與思想文化的融合,日益引發著各國家、各民族、各地區傳統思想文化的發展變革。過去由于地域、交通和媒介的限制,傳統思想文化只能在相對隔絕的環境生長繁衍,而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全球思想文化的大交流大匯合的趨勢正在逐漸形成,各種不同形態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強化了內在發展動力,促進了世界網絡信息文化的發展。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中最為年輕、活躍的一部分,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下網絡文化所帶來的強烈沖擊。網絡信息文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的機遇,拓展了新的空間,開辟了新的途徑,另一方面,它也使得來自不同領域的不良信息文化的傳播變得更為快捷和隱蔽,對大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培養容易造成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導致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責任意識的逐漸弱化,給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校園德育工作的滯后
德育作為一種改造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活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存在與發展一方面要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還要遵從和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前封閉的校園文化格局慢慢被打破,校園與社會的聯系更為密切。與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不同,不少學校在德育理念、目標、內容和方法等問題上缺乏前瞻性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對校園文化建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不到位、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而忽視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把校園文化建設等同于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校園文化與課堂文化脫節等現象并不少見。忽視受教育主體的個體特征、回避現實生活中丑惡現象、刻板塑造理想人格的傳統德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的社會發展需求。
三、對新時期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的思考
為了更好地發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增強校園文化的德育實效,就必須看清形勢,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做好新時期校園文化建設工作。
(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引領著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正確的前進方向。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對意識形態和社會共同理想目標、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個人行為規范和社會心理等都給出了明確的價值原則與價值判斷,具有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創新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又反映了符合社會長足進步和發展的原則;既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倫理規范,又反映了人民大眾普遍奉行的行為準則;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本要求,又反映了社會文化多樣化的廣泛要求。面對復雜的多元文化格局,校園文化建設應始終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放在首要位置,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引導學生既能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能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取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建立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德育體系
建立適應時代發展的德育體系,是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的前提和保障。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封閉的德育環境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開放的德育理念主宰下的德育實踐,既要增強教育對象對多種意識形態、多元價值取向的辨別能力,又要使他們在多元價值觀念中保持必要的張力,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和倫理道德觀念。從理論上說,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民主與法制教育及心理教育的集合,但在實踐中,這種原本要求全面發展的德育卻常常變調,基本上已經演化為以政治為核心的德育,這種片面的政治化傾向是過去歷史的特殊時代產物,但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及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新時期是相背離的。德育工作并不是要排除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應當注意教育的方式與手段,一味的說教與灌輸不但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反而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得不償失,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才是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德育理所當然地應擔負培養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質和人格的重任。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培養創新人才的現代公民意識與品德的養成將成為學校德育的重要任務。
(三)依托校園文化活動促進個人全面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 “大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校園生機、活力和魅力的重要體現,是創新和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既要力求高品位、多層次,又要重參與、求實效。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 寓教育于文化藝術活動之中, 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又可以開發智力、激發活力、陶冶情操、拓展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以網絡校園文化為載體開辟校園文化建設新陣地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已成為傳播先進文化和科技知識的重要陣地。學校要注意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網,運用網絡這一虛擬空間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陣地,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活動,牢牢把握網絡文化的主動權,使其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同時也使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校園文化建設者要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改革思想引導方式,建立思想政治專題網頁,將德育內容設計成形式新穎、易于為學生所接受的網絡信息,使德育工作更富有實效性和時代性;加強對學生進行網絡倫理、網絡道德和網絡自律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互聯網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體現社會信息化進程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高校校園網建設成為傳播先進文化和弘揚主旋律的重要渠道。
參考文獻:
[1]黎偉.如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83-84.
[2]陳軍.試析高校校園文化的德育功用[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108-111.
[3]鄧和秋. 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現狀及對策分析[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