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山東農業大學“陽光成才”資助體系建設的實踐為例,結合當前大學生資助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和完善資助體系的新舉措,為高校資助育人體系建設提供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資助育人 大學生 陽光成才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是維護教育公平、保持社會穩定、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成才的關鍵,是國家、社會和高校共同關注的熱點。政府不斷加大投入,相繼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步建立起了包括“獎、勤、助、補、貸”在內的多元化資助體系,目前在解決貧困生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高校在資助體系建設過程中,不斷探索,有效實踐,為資助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和實踐支撐。但從當前大學生資助現狀來看,現行的資助體系還存在諸多問題,仍不能很好地滿足高校資助育人目標,需繼續探索和不斷完善。本文以山東農業大學資助體系建設的實踐為例,結合當前大學生資助工作出現的新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和完善資助體系的有效舉措,為高校資助育人體系建設提供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理論依據。
一、當前大學生資助工作存在問題的調查分析
山東農業大學現有在校學生3萬余人,近80%的學生來自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7000人,占到全??側藬档?0%左右,其中特殊經濟困難學生占5%左右。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一直是我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摸清當前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增強資助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我校面向全體在校生對當前大學生資助工作情況進行調研。調查發現:
關于貧困生認定,近50%的同學認為“身邊存在為了經濟利益欺騙學校申請資助的事情”。這一方面是對貧困證明的監管力度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的貧困評定標準不一,認定準確性欠佳。這要求我們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不能僅依賴于貧困證明,還應建立貧困生認定的量化指標體系,規范貧困生認定程序。
關于資助力度,同學對目前的資助力度基本滿意,60%以上同學認為資助對學習生活“幫助很大”或“有一定幫助”,但存在資助范圍偏小問題。當前,包括社會、企業和個人捐助在內的各項獎助學金大多對學習成績都有一定要求,資助對象集中于成績好的學生,而有些由于忙于勤工儉學、心理壓力較大等原因造成學習成績處于中游水平的貧困生,獲獎幾率偏低。
關于貧困生心理狀況,約65%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60%來自于心理、生活壓力,40%是對未來、就業的焦慮。在不良心理的影響下,僅不到20%的同學自信且積極進取,約20%的同學感到學習生活一團糟,易自暴自棄。這就需要學校在進行物質扶持的同時,加強對貧困學生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貧困問題,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尊、自信、自強的積極精神。
調查中還發現,由于目前經濟資助基本屬于救濟式的無償經濟資助,受助生易形成“不勞而獲”的惰性思想,養成了“等、靠、要”的依賴心理,成了經濟困難和思想貧困的“雙困生”。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資助方式,加強精神解困、人文關懷和能力拓展訓練,引導學生從“他助”走向“自助”。
二、山東農業大學“陽光成才”資助育人體系建設實踐
針對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學校在抓好學生德育體系、評價體系、創新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著力實施“陽光成才”資助育人體系建設。按照“經濟保障、精神關懷、發展支持”的工作理念,豐富資助內涵,推進物質資助與精神資助相結合的雙線資助模式,不斷完善資助育人體系,實現資助工作“幫困育人、勵志助學”的工作目標。
(一)創新思路,健全規章制度體系
1. 健全規則制度,實現規范管理。2010年,以《學生手冊》修訂為契機,按照“規范管理、有序高效”的原則,我校重點完善了《貧困生認定及檔案管理辦法》《企事業單位及個人捐助管理辦法》等10余項規章制度,基本健全了學生資助制度管理體系,為順利推進資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 堅持“四三式”工作模式,實現規范運作?!八娜健惫ぷ髂J郊簇毨_認三級證明、貧困生認定三級負責、貧困生資助三級公開、貧困生資助三級監督。貧困生確認需村、鄉、縣三級證明。貧困生認定三級負責,即班級負責本班,學院負責本學院,學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負責全校的貧困生的評議、審核認定。貧困生資助三級公開,即評選條件公開、評選程序公開、評選結果公開,嚴格按照“個人申請→班級評議→學院推薦→學院公示→學工處審核→學校公示”的程序開展工作。貧困生資助三級監督,即校長信箱、舉報電話,對學院資助工作規范化進行監督;學生信息中心、學生對班級資助工作民主化進行監督;輔導員家訪,重點了解貧困生真實家庭情況,對學生誠信進行監督。
(二)強化服務,完善工作運行體系
1. 組織健全,層級負責。強化學院二級管理,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形成以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為核心、以學院專職學生資助輔導員為主體,以班級學生資助信息員為重要補充的三級資助隊伍體系。
2. 堅持一線,貼近學生。學校加強對資助工作人員工作情況的考核和監督,強化“以生為本”的工作理念,堅持“一線工作法”,強化“六進六同”,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好務。
3. 加強研究,武裝隊伍。學校歷來非常重視工作的理論研究,鼓勵資助輔導員開展課題研究。2011年度設立山東農業大學學生工作研究課題重點項目,資助《高等農業院校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體系的實踐與研究》等14項課題研究,另有15項課題獲一般項目立項資助。
(三)多措并舉,豐富多元化資助體系
1.依托校內資源,豐富資助形式。在用足用好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學校完善了以學校獎助學金為基礎,以國家獎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為主體,以勤工助學、社會性獎助學金為重要補充的多元資助體系。學校還充分挖掘校內資源,鼓勵全校師生愛心捐款,設立“愛心互助基金”。
2.挖掘校友資源,擴大社會資助。目前設有“登海種業”“金正大”“大連三儀”“六和”“一松”“財富特”“勝邦綠野”“慕趙”以及慈善總會等27項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獎助學金。2010年發放680人次,金額92.8萬元。
3.關注特殊群體,實施應急救助。學校加大了對重大疾病、意外傷害等特殊困難群體的幫扶力度。于2010年專門建立了突發事件應急專項資金應對特困救助,第一時間為學生提供幫助,發揮資助體系的最大效能。
(四)豐富內涵,六個結合打造“陽光成才”資助育人體系
1. 資助工作與學風建設相結合。通過目標激勵、榜樣引領作用,強化學生學習動力,通過創建優良學風,引導同學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由短期激勵變成長期自覺行為。
2. 資助工作與誠信教育相結合。督促學生重視自己的誠信行為,珍惜維護自我信用形象,引導學生學習誠信、生活誠信、經濟誠信、就業誠信。新生入校,發放誠信宣傳單,與簽訂誠信協議,點燃學生誠信意識;平時通過誠信專題講座、演講比賽、校園網絡等多種形式開展誠信宣傳;畢業生離校,發放《致貸款畢業生的一封信》,與畢業生簽訂《國家助學貸款還款計劃確認書》,落實學生誠信行為。
3. 資助工作與自助教育相結合。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培養學生從“他助”走向“自助”意識。學校設立管理輔助、教學輔助等各類勤工助學崗位,每學年組織勤工助學工作雙向招聘會。2010年全校共設立長期勤工助學崗位1800余個,發放勤工助學補助120余萬元。學校還設立跳蚤市場,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知識,自我創作,將勞動成果進行交易,培養鍛煉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
4. 資助工作與感恩教育相結合。通過主題教育和社團活動,引導學生從“自助”走向“助人”。學校開展“感恩母校、感恩老師、感恩父母”主題教育活動。2010年,先后組織貧困生開展“溫馨六月,瀛泰我心”“叩響無聲世界,關注聾啞兒童”“機電先鋒,當代雷鋒”等大型志愿服務活動。暑假期間,由貧困學生組成的“西部愛心支教協會”分別赴甘肅、貴州和濟寧山村支教1個月,感恩社會、回報社會。
5. 資助工作與心理教育相結合。在進行經濟資助的同時,進行精神上的關懷和撫慰,幫助貧困生心理減困。廣泛開展一帶一幫扶、心貼心交流、朋輩輔導等活動,讓貧困同學時刻感受到家的溫暖。學校還成立貧困生勵志社團“沁園”協會,傳播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開展“勤工助學先進個人”“自強之星”等評選活動,幫助貧困生形成樂觀、堅韌的性格。
6. 資助工作與就業幫扶相結合。作為貧困生,受社會資源、經濟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就業壓力更大,學校從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高度出發,對家庭經濟困難的畢業生,給予格外的關心和幫助,重點指導、優先推薦,實施“一對一”的就業服務,幫助他們順利就業。
三、對進一步完善“陽光成才”資助育人體系的思考
通過兩年來的探索實踐,山東農業大學已形成了以“四三式”工作模式和“六個結合”為核心的特色“陽光成才”資助育人體系,并取得顯著成效。為繼續完善“陽光成才”資助育人體系,學校應在今后重點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繼續探索貧困生認定的有效方法
從2010年開始,學校積極探索貧困生認定工作新舉措,形成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林學院制訂了《貧困生界定實施辦法》,出臺由貧困證明、電話信函、實地走訪、同學評議、個別談話“五位一體”的綜合界定辦法。農學院“五步走”引領經濟狀況評估,“指標化”量化經濟狀況評估,“民主制”完善經濟狀況評估,“慎調整”整合經濟狀況評估。
(二)加強檔案信息建設,實現合理資助
學校建立完整的學生資助動態檔案。檔案內容除基本信息及誠信檔案,還包括受助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全面掌握貧困生狀況,保持對貧困生的跟蹤了解,根據貧困生實際經濟狀況及受助情況及時調整資助措施,科學合理地分配資助資源,避免資助過分集中,實現合理資助。動態檔案的建立還有助于掌握受助學生的精神和心理情況,提高資助工作的針對性。
(三)加強資助工作信息化建設,提升資助工作水平
一是加強資助網站建設,發揮網絡的巨大作用,為資助工作搭建更好的宣傳、服務平臺;二是借助數字化校園建設平臺,逐步實現網上素質測評,網上申報、網上評審發放獎助學金,實現資助工作數字化,提升工作效率。
(四)加強學生社團建設,實現他助與自助的結合
資助幫困的最終目標是將經濟困難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人才。為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以樂觀自強的態度面對困境,我校加強相關社團建設,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機會和平臺,通過自助與助人,進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實現資助與育人的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梁軍,何麗萍,岑郁. 公平訴求與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完善.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0(3): 50-51.
[2]陳志丹. 高校貧困生非經濟資助體系的構建.高校輔導員學刊, 2010(2): 34-37.
[3]余夢,周婷. 完善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的幾點思考.教育前沿,2010(2):27-28.
[4]種穎. 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建設研究—基于安徽師范大學貧困生資助情況的調查.宜賓學院學報,2010,10(5):111-114.
[5]趙炳起. 高校貧困生認定機制—優化與重構[J].教育財會研究,2006(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