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殘、病、體弱及特殊體形的受教學生一直是體育教育中弱勢群體,長期以來,其教育與管理大多處于流于形式、“得過且過”的狀態,成為體育教育中 “受照顧”的對象。這一弱勢群體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大,其比例正逐年提高,成為不可忽視的受教群體,據相關文獻資料報道,目前高校在校生中傷、病、殘者占4.3%,體弱者(入校時100M、鉛球和立定跳遠三項身體素質測試不足100分)占15.6%,再加上特殊體形者(尤以特殊肥胖者居多),高校特殊體育“準受教”人群將近30%。由于體育教育的特殊性,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對這一特殊群體必須采用相適應的體育教育計劃、教材,并制定相應的體育規定,才能有利于高校體育教育目標的全面實現。
一、開設特殊體育教育的目的意義
眾所周知,鍛煉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增強體質,補償功能。身體受傷或患病后,由于部分肢體受到損傷,如果基本上或完全停止了體育活動,而其日常生活中的體力活動也大大減少,就會使得他們的運動器官及其緊密相連的人體其他器官、各個系統的功能也相應下降。這不僅表現在速度、靈敏、耐力等素質方面,而且也反映在內臟機能上。由于機能和功能下降,又進一步限制了人進行體力活動和參加體育活動的可能性。因生理結構變化而造成身體殘疾的學生,一般情況下缺少與人的交際、合作和競爭,缺乏與正常人一起參與體育鍛煉的激情和機會,進行特殊體育教育有以下幾方面的積極意義。
(一)培養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和社會活動的能力
一些能經常系統參加體育運動的特殊學生(傷、殘、?。ㄟ^經常性地鍛煉,可有效地改進各器官、各系統的生理功能,提高機體的工作能力,最大限度地彌補因傷、殘、病所帶給他們的困難。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身體發展的可塑性很大,受傷害部位仍有著轉化的較大可能性?!坝眠M廢退”,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不僅避免了身體部分的肌肉萎縮和神經壞死,而且使他們的機體重新獲得改善與發展,即使是難以恢復的肢體功能。由于人體是一個整體,各部位、各系統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其他部位的功能增強了,自身也能得到部分代償。
(二)促進心理康復、改善心理素質
積極的體育鍛煉,可以提高人奮發向上的勇氣,揚起生活的風帆。特殊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是接觸社會非常有效的途徑,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為特殊學生與現實世界之間架起了橋梁,使他們能克服自卑、樹立信心、走出封閉、融入社會,與社會廣泛接觸,參加集體活動,養成時間觀念,感受到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地位,獲得滿足感和自尊感,治愈因傷、病、殘所帶來的精神創傷。開展特殊體育教育活動,是一項積極有效的身體康復手段。
(三)展示身體潛能,激發學生工作熱情,進而感染社會
特殊體育是超越缺陷,通過意志、技能、體育的較量,向生命潛能的挑戰,展示了人的創造力和價值,陶冶情操,增強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已故的日本著名康復醫學家、體育家中村裕先生說過:“殘疾人體育運動,不僅是為了比賽,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體育運動把殘疾人從病房和家庭解放出來,走向社會,享受與健全人同等的待遇?!辈徽撌窃谑澜缙渌麌疫€是在我國,殘疾人體育競賽都以其不畏艱難、百折不撓、樂觀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而為世人矚目,它不僅有激烈的競爭性,而且有很強的感染力,給觀眾以體育之外的深刻啟迪。
特殊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不僅能夠增強體質,改善和增強因傷、病、殘肢體的功能或機能,而且增添了生活情趣、陶冶了情操,促進了身心健康,擴大了生活領域。特殊學生參加特殊體育課程學習,是他們與社會交往的有力手段,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社會活動。
二、我院特殊體育教育“運動處方”
隨著國家、社會對殘疾人教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大,高職院校中殘疾學生的比例不斷提高,再加上因傷、病、體弱不能參加正常體育教學的學生,這些學生的體育教育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問題。在小學、中學體育教育環境下,他們常常是體育教育的受照顧對象,由于缺乏活動伙伴、自卑心理等原因,他們接受體育教育的程度、深度及參與率、可參與條件普遍不高。目前浙江省至今仍沒有統一的體育保健課專門教材,開設體育保健課的班級授課內容以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理論等集體性授課形式為主,課外體育教育工作基本處于學生自主狀態。高職院校在推進體育素質教育過程中,對因傷、病、殘、體弱學生的特殊體育教育問題成為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改革面臨的現實課題,我院從2008年開始推行特殊體育教育“運動處方”個案教育制度,受到了特殊體育教育對象的普遍歡迎。
(一)特殊體育教育課程的設置
改革原有保健課班級授課制設置模式,實施教師“一對一”指導的“運動處方”個案教育模式。針對特殊學生不同的身體條件進行分類,教研室大多數教師分別作為指導教師。
(二)授課形式
采用面對面的指導,學期開學初期,由指導教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共同制訂教育計劃,學生可在教師現有教學授課單元內自由選擇隨堂聽課、參與班級體育活動,其余時間建立自主學習、鍛煉、自我監督登記制度,并建立不定期向指導教師交流匯報制度。
(三)授課與學習內容
根據學生身體條件和體育興趣,授課和學習內容主要包括適宜的體育運動項目、一項棋類活動、一項體育競賽項目裁判知識、體育保健康復理論知識,并落實學期考核內容與考核辦法(含理論知識)。
(四)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育個案計劃
針對學生不同的身體條件,對特殊體育教育對象進行分類安排,對部分能參加學院組織的正常課外體育鍛煉及考勤的學生,要求參加正常的鍛煉及考勤或減免適當的參與次數,對部分不能參加學院組織的正常課外體育鍛煉及考勤的學生,要求進行自主課外體育鍛煉,并根據個案教育計劃實施鍛煉自我監督和登記制度,作為學期考核內容之一。
(五)實行“運動處方”個案教育“契約制”
學期初,以指導教師與受教學生共同制訂的“運動處方”個案教育計劃作為師生在本學期共同遵守的“契約”,實施“一對一”指導制度,該個案教育計劃一式四份,指導教師一份、受教學生一份、學院教務處一份、體育教研室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