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國是歐洲國家中學習漢語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在此背景下研究對外漢語教學推廣在法國中小學實施顯得尤為必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對外漢語教學推廣在法國中小學實施存在幾個的主要問題,并從提高對外漢語推廣機構的數量和質量,在中小學的漢語教育中加強文化滲透,大力提高教師素質等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法國中小學 對外漢語 孔子學院
一、法國中小學教育發展的概況
要使得對外漢語教育在法國中小學得以推廣,我們需要對法國中小學教育的基本情況加以了解。中世紀時期,法國開始出現僧侶學校、主教學校以及一些教區學校,這些學校的性質都屬于教會學校,主要傳播的是宗教的文化、文學,意識形態色彩濃厚,是教會對民眾的精神奴役。除此之外,也進行一些文法、拉丁文、天文、美術以及音樂等方面的教育,但這些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及至啟蒙時期,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出現。他們追求自由與平等,對知識、科學、民主執著追求,對封建神權以及教會的蒙昧主義進行反對與抗爭。后來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法國封建制度,此后法國實行了“國民教育制度”,所謂“國民教育制度”就是利用世俗政權來監管公共教育,“國民教育制度”的最重要的價值在于使法國的教育擺脫了教會的控制,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遺憾的是,耶穌教士法魯長期擔任第二帝國時期的教育部部長,提出《法魯教育法案》,這一法案使得教會重新控制了教育權,中小學教育的監督權歸于地方祭祀,教師也多由僧侶充任。這種中小學教育制度,對資產階級統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種阻礙,甚至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法國中小學教育是在為反共和國的教會培養傳教士的苗子。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1958 年9月)使得法國社會獲得了嶄新的發展。此后,法國社會、經濟、科技發展迅速,整個社會階級結構變化顯著,尤其是中間階層迅速擴大并成為主要的社會階層。腦力勞動在社會總勞動中比例增加,教育的需求明顯增大。在此背景下,教育民主化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發展趨勢,法國教育在1959 年進行了改革。改革中中小學教育的變化情況大致如下,原本6到14 歲的義務教育年限由延長到6到16歲。十年義務教育制度在法國社會得以確立。值得一提的是,法國的中小學在義務教育階段一律免費。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之后的三年里,可以受一定的職業教育,以此增強學生職業能力。及至20世紀70 年代法國的中等教育體制再次進行改革,此次改革設立了統一的初中,普通平民子女更多地獲得了進行中學學習的機會,法國的民族教育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二、對外漢語教學推廣在法國中小學實施存在的問題
一是社會參與面較為狹窄。事實上,我國對外漢語國際推廣戰略距今只有6年時間,是在2005年才正式有戰略出臺,即使從新中國成立時開設的對外漢語教學起算,時間也很短。較之于國外而言,1883年法語聯盟成立,1934年英國文化委員會誕生。在我國的對外漢語國際推廣戰略制定的2005年底,英國文化委員會的營業額已近5億英鎊。顯然,語言推廣的時間越短,也就意味著我們在對外漢語語言推廣方面經驗十分欠缺。我國對外漢語在法國中小學推廣的機構很少,只是開展了漢語水平考試,即HSK考試,但HSK考試的發展時間很短,較之于其他國家語言推廣機構而言,對外漢語在法國中小學推廣的社會參與范圍明顯不足,力量十分薄弱。
二是當前的推廣教學自身存在很多問題。當前對外漢語在法國中小學推廣主要是通過孔子學院進行的,但是孔子學院的教師資源短缺,課程教材選用乃至教學方法與法國中小學的實際情況還存在一些差距,這幾個問題是制約對外漢語在法國中小學推廣的戰略性瓶頸。在這幾個問題中最為主要的問題是教材的短缺及其適應性不強的問題。目前國內一些學者編制的對外漢語在法國中小學教育的教材主要局限于作者自己的觀點,教材缺少特色,形式較為單一,缺少針對性。具體來說缺少法語母語環境下的針對性教材。教材與法國的國情與風俗結合不緊密,此外,中小學學生本身母語水平就十分有限,中方教師的法語輔助教學也有諸多困難。
三是對外漢語推廣機構發展質量較低。據法國《歐洲時報》2010年8月27日援引法新社報道,在法國初中和高中,漢語教學出現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2010年學年開學,除了科西嘉以外,全國所有的學區都將提供一個漢語教學點。但是我們在法國中小學的對外漢語教學主要機構是孔子學院。很多孔子學院經過一段跳躍式發展滯后,到了一個平緩發展的階段,學生人數不再像以前那樣每期都有大幅度的增長。而且,很多孔子學院建立時就身處競爭之中,未來發展后勁不足。很多新聞都只關注孔子學院的揭牌儀式和建立數量,很少有人關心這些建立起來的孔子學院的后期發展,而且關于孔子學院后期發展的新聞也相當的少。品牌是一種有效的推銷途徑,是一種無形的廣告,品牌的響亮在于質量的保證。從長遠來看,漢語國際推廣機構的競爭力應體現在質量上而不是數量上,應該樹立品牌效應。
三、對外漢語教學推廣在法國中小學實施的策略
一是要提高對外漢語推廣機構的數量和質量。隨著中國熱在法國不斷升溫,漢語熱在法國逐步由表及里走向深入,并呈現出學生年齡層次下降和學習目的由欣賞轉為實用的趨勢。漢語成為法國中學教育中發展最快的外語,150多所中學開設了漢語課,開設漢語課的小學更多,學習漢語的中小學生人數超過1萬人。至2010年,法國本土26個學區已全部設立了漢語教學點。科西嘉島也有望盡快設立漢語教學點。在這種背景下,增加對外漢語在法國中小學中的推廣機構,如孔子學院,根據法學中小學生學習漢語的生源實際情況,以及各個地區的具體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設,并且對學院的師資、設備等方面都要進行相應的提高,不能只有數量而沒有質量。
二是在中小學的漢語教育中加強文化滲透。眾所周知,收放自如的文化滲透是促進語言教學的有力工具。正如西方學者布魯赫所說:“言說的一方所采用的符號,本身就規定著對方的話語形式,因此使用一定的符號也就接受了其中的觀念。”當下我們雖然以“孔子”這樣一個招牌走向世界,但現在并不適合高調介紹“中庸”“天人合一”等中華文化中核心的價值觀念。選取更為國際化、更能引起全球漢語學習者共鳴的話題開展我們的漢語教學,比方說愛情、節日,這是世界各地,無論哪一個民族、哪一個國家的人民都會用心享受的部分。與此同時我們又要學會享受差異,例如在談論“服飾”這一話題時,漢語教師既可以根據學習者的興趣教授“旗袍”“漢服”等民族特色的文化點與詞匯,又可以教授學生用漢語表述本民族的服飾,例如“和服”“韓服”,同樣是漢語的學習,既可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又不會影響他的民族情感。
三是大力提高教師素質。上世紀70年代末,法國教育部漢語教師資格考試每2年進行一次,每次只有一個名額;現在每年進行一次,已連續4年,每次有21個名額。而且,不少地方還自己開設漢語教師培訓班。因為漢語教師缺少已成為漢語教學一個發展中的瓶頸。法國教育部“2010-2011漢語教學狀況”顯示,法國目前有19所公立小學開設了漢語課,有20名教師、2000名學生;535所公立中學(初中和高中)開設中文班或漢語課,有400多名教師。法國公立學校的漢語教學,以法國教育部頒布的教學大綱為準。教師根據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度。至于教材課本的使用,有老師自編或出版社出版的,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對于很多法國中小學生而言,他們了解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窗口就是漢語教師。漢語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也選擇適合的切入點進行教學,注意語言社會功用,畢竟語言的第一性征是交際工具,然后才是其他。而同學們也只有通過順利地利用漢語進行交際才能真正的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深入學習漢語的其他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漢語教師應該注意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寓教于用,輕松而自然,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和興趣,畢竟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在于流暢的交際。
參考文獻:
[1]沈麗麗. 從法國小學課時改革看其基礎教育發展趨向[J]. 教學與管理,2009 (05).
[2]梁金霞. 法國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探析[J]. 中小學校長,2009(08).
[3]劉利舲,常斌. 21世紀國際課程與教學發展趨勢初探——對我國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思考[J]. 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04).
[4]童麗娟. 關于漢語推廣的思考[J].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1(01).
[5]任麗梅. 加大漢語推廣、弘揚傳統文化[N]. 中國改革報,2006-03-04.
[6]陳永莉. 試論漢語國際推廣的文化戰略定位[J]. 北京社會科學, 2008(04).
[7]張西平. 漢語國際推廣中的兩個重要問題[J]. 長江學術,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