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已經進入黃金期,因此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本文圍繞開發城軌車輛綜合演練實訓車這一主題,從研究的意義、研究的內容及演練實訓車的實用性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城軌車輛 演練實訓車 開發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的需要,中國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已經進入黃金期,目前已有30多座城市建成了或正在新建、或擬定了建設規劃,軌道交通迅速發展,因此,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在這一市場因素的刺激下,無論是原設有鐵道機車車輛類專業,還是從沒開過軌道交通專業的高職高專類學校都紛紛設置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簡稱城軌車輛)專業。作為一門新開設的專業,其實訓基地的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在長期的教學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應堅持以培養高技能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旨,以就業為導向,積極主動進行教學改革,努力辦出有高職特色的專業。經調研,我們認為真實環境下進行崗位實踐是人才培養的關鍵。
真實環境下進行崗位實踐教學是將城軌車輛專業課堂設在城軌車輛綜合演練實訓車現場,是在現場實地操作中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形式,它不同于單純現場教學、演示教學、參觀教學,特點是既有現場,又有實物;既能進行實地操作,又貼近生產實際。
一、開發實訓車源于真實城軌車輛
城軌車輛綜合演練實訓車的開發,實際上就是為了滿足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專業教學而自制的一套源于“真實城軌車輛”而又優于“真實城軌車輛”的教具。
(一)本項目研究意義
1.“向教研要質量”,我們在研究新教學方法的同時,就伴隨著研制新的教具。換言之,我們利用廢鐵路客車改造成供教學用的城軌車輛的研制成功,也就帶來了新教法的成熟。進而言之,新教具的成功和新教法的成熟,又推動教學研究向更新層次發展。實際上,我們在自制教具的過程,就是教學研究的過程,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誕生,就是一篇高價值的教研論文的誕生。
2. 利用廢鐵路客車改造成供教學用的城軌車輛,是我院教師團隊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教師經過較長時期的教學經驗積累,產生對某一教具改進或創新的思想,根據這一思想,構思設計,在反復研究、實驗的基礎上開始試制,經過多次改進和反復調試后,再在教學中試用,直至成功。教師在其制作過程中,思想和意志得到磨煉,知識得到升華,能力得到檢驗,教師應有的素質得到培養和提高。
3. 如果直接購買真實的城軌車輛(價值近1000萬),由于是工業產品,在設計制造時要考慮成本和工藝性的問題,各部件往往做得很小、很緊湊,主要還是不可任意拆裝。因此淹沒或削弱教具的直觀性和實用性。
4. 利用廢鐵路客車改造成供教學用的城軌車輛,有很強的針對性,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進行研究制作。彌補了直接購買真實城軌車輛之不足,擴大學生動手的機會,強化動手能力的培養,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等。
5. 教師自制教具是很辛苦的事情,這就首先要有敬業精神,有目標,有追求,苦心鉆研,克服困難,精益求精,這種自制教具的過程是對教師敬業精神的磨煤煉。
6. 由于是教師自制的教具,隨著今后城軌車輛新技術的運用,教具的更新就很容易實現。
(二)國內外同類研究工作現狀
1. 根據調查,目前國內還沒有同類項目的研究。
2. 從國外考察結果顯示:發達國家是沒有專門從事教學裝備生產企業,其各級各類學校自制教具早已蔚然成風,不單是中小學開展自制教具,就是幼兒園、大學也是如此,因為自制的教具永遠比買的好。
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實驗室內的設備、儀器基本都是本校教師和學生自己制作的,拆裝、使用非常方便,可以說都是非定型產品,在市場上根本無法買到。并且,隨著教學和科研的進展,實驗、實訓室的設備儀器不斷被自制新作所替換。
二、按真實城軌車輛制造實訓車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專業培養目標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地鐵列車司機,也就是說能服務于軌道交通列車駕駛,還有就是車輛檢修,要求能對軌道交通列車運行維護。城軌車輛綜合演練實訓車就從駕駛和檢修為主要研究對象。
開發城軌車輛綜合演練實訓車,就是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操作無縫連接,該項目的研究主要用于城軌車輛結構的教學與實訓。通過實訓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城軌車輛的結構、各設備的作用和安裝位置,車輛配線的結構和走向;掌握城軌車輛檢查的操作過程訓練、假設故障查找訓練;可訓練城軌車輛架修的操作過程;配備仿真車間電源可以訓練學生的安全操作意識,培養安全操作習慣,其研究的內容有:
(一)按真實城軌車輛建造車體
將動車、拖車技術和裝備集中于一體,車體是容納乘客和司機駕駛(對于有司機室的車輛)的地方,地鐵列車的兩端設有司機室,司機室內布置有操縱、車載信號、通信和集中控制、設備監測、故障診斷裝置等。列車的運行有自動駕駛模式、速度監控下的人工駕駛模式、限速人工駕駛模式、非限制人工駕駛模式。 車體又是安裝與連接其他設備和部件的基礎,一般有底架、端墻、側墻及車頂等。
(二)按真實城軌車輛建造轉向架
城軌車輛轉向架分動力轉向架和非動力轉向架, 動力轉向架和非動力轉向架裝置位于車體和軌道之間,用來牽引和引導車輛沿著軌道行駛,承受與傳遞來自車體及線路的各種載荷并緩沖其動力作用,是保證車輛運行品質的關鍵部位。一般由構架、彈簧懸掛裝置、輪對軸箱裝置和制動裝置等組成。
(三)按真實城軌車輛建造其他裝置
城軌車輛的牽引緩沖連接裝置、制動裝置、受流裝置均參考真實建造。按車輛編組成列安全運行必須借助于連接裝置,為了改善列車縱向平穩性,一般在車鉤的后部裝設緩沖裝置,以緩和列車的沖動。制動裝置是保證列車安全運行所不可少的裝置,城市軌道車輛制動裝置除常規的空氣制動裝置外,還有再生制動、電阻制動和磁軌制動等。 從接觸導線(接觸網)或導電軌(第三軌)將電流引入動車的裝置稱為受流裝置或受流器,受流裝置按其受流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a. 桿形受流器;b. 弓形受流器;c. 側面受流器;d. 軌道式受流器;e. 受電弓受流器。
(四)按真實城軌車輛建造車輛裝修內部設備
車輛內部設備包括服務于乘客的車體內的固定附屬裝置和服務于車輛運行的設備裝置。屬于前者的有車電、通風、取暖、空調、坐椅、拉手等。服務于車輛運行的設備裝置大多吊掛于車底架,如蓄電池箱、繼電器箱、主控制箱、電動空氣壓縮機組、總風缸、電源變壓器、各種電氣開關和接觸器箱等。
(五)按真實城軌車輛布局車輛電氣系統
車輛電氣包括車輛上的各種電氣設備及其控制電路。按其作用和功能可分為主電路系統、輔助電路系統和控制電路系統三個部分。
三、在真實環境下進行崗位實踐
城市軌道交通是軌道交通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具有軌道交通的許多共性,最先設置該專業的當屬原設有鐵道機車車輛類專業的高職高專類學校,以往地鐵司機都是從學校招員工。由于學校往往還缺乏對城軌車輛檢修和運用等方面的真正了解,不能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課程和課程內容,而是按照原來鐵道機車車輛專業類比進行專業設置和教學實施,使城軌車輛這一具有較強特色的專業遠離其運用和檢修的實際,目前國內已有地鐵公司采取從社會招聘具備大專以上學歷,身體健康,無犯罪記錄,男性一般要求1.75米以上,體重60至80公斤之間,矯正視力在5.0以上,無色盲的人員,然后自己再培訓的形式。這一舉動說明我們的院校在培養實用性人才方面仍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以往的教學模式是,兩年半時間在學校學理論和實訓,半年時間還要到地鐵公司實習,實習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專業學習,這段時間要學習地鐵安全技術、行車規章、車輛構造、車輛故障處理技術及地鐵相關運輸設備的使用技術,全部由地鐵各個部門的專家進行授課。
第二階段是列車駕駛實習,采用師帶徒的方式進行實訓,實習過程由徒弟操作,師傅監控和指導。此階段又分兩步,第一步進行自動駕駛,只有對列車整個運行過程很熟悉了,就可以轉入第二步,進行人工駕駛。
第三個階段是考證。當學員完成了所有的駕駛實習后,就可獲得司機考試的資格。司機考試分理論和實操兩項,若都合格了,就能拿到地鐵公司頒發的學習司機資格駕駛證,學生也就完成了3年學歷教育,并畢業進入地鐵企業。在企業中,地鐵學習司機還要通過行業考核考取副司機資格,最后才能考取司機資格。有了司機資格才能獨立駕駛地鐵。
開發城軌車輛綜合演練實訓車的目的就是要能夠完全滿足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專業的學生對城軌車輛檢修、駕駛等崗位的實習實訓、項目教學和學習司機、檢修人員的培訓鑒定需要。
城軌車輛綜合演練實訓車提供包括基本技能訓練和綜合能力培養兩方面的實踐環境。企業處于正常運轉狀態,學生所處的工作環境具有真實性,執行的規范都是行業標準,實訓項目均是相關專業學生今后將從事的職業及工作崗位,在這一真實環境下進行崗位實踐,不僅能培養學生解決生產實踐和工程項目中實際問題的技術及管理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使學生真刀真槍地進行職業規范化訓練,從而思想上熱愛本職工作,樹立為事業和企業獻身的精神。
地鐵列車司機的培訓采用模擬實景駕駛,學生進入模擬駕駛室操作,他的眼前就出現了實錄的道路及各站臺情況,猶如在隧道中真實駕駛一樣。訓練時,學生不僅要實際操作進站、開門、關門、出站等常規項目,列車故障、軌道上出現石塊等多種硬件故障及突發事件也在隨時考驗、訓練司機的應急處置能力。
對城軌車輛的檢修訓練,無論是車體結構組成、外部標志、外觀和客室整備檢查,還是空調通風裝置結構組成、操作模式選擇和應急通風處理、車門故障處理等,都可在綜合演練實訓車完成
因為城軌車輛綜合演練實訓車集城軌電動車組牽引、制動、網絡、轉向架、車體制造、客室內裝、通訊照明及空調通風等核心技術于一體,零部件均采用真實產品,檢修又處真實工作環境,所以城軌車輛綜合演練實訓車可以完全替代了現場實習。
參考文獻:
[1]楊水根. 對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幾點思考[J]. 湖南商學院學報,2006(1).
[2]段世年,劉濤.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專業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 職業教育研究,2007.
[3]曾青中. 淺談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J]. 職業教育研究, 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