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并研究一些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同時開展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實踐,將對我們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教材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職校 建構主義 教學方法
近些年來,把學生作為知識灌輸對象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已經讓位于把學生看做是信息加工主體的認知學習理論。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研究的不斷深入,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育界逐漸流行。當前國內各級各類學校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能否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為特點的教學模式既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許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學家多年來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與探索,建構主義理論正是這種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論研究成果。
學習并研究一些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并將該理論指導下的有效教學方法運用于高職校教學實踐,將對我們實施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推進高職校課程教材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下師生角色的定位
(一)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建構知識的支持者,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其作用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教師應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教師應盡可能組織協作學習,展開討論和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教學實踐是逐步減少外部控制、增加學生自我控制學習的過程。
(二)學生的角色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建構主義要求學生面對認知真實的情境,并在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中完成任務,因而,學生需要采取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形成自己是知識與理解的建構者的心理模式。建構主義教學比傳統教學要求學生承擔更多的管理自己學習的職能,教師應當注意使機會永遠處于維果斯基提出的“學生最近發展區”,并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輔導。
二、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下理想的學習環境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
三、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方法
在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下,目前已開發出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學被定義為:“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在這里用來形象地描述一種教學方式:學生被看做是一座建筑,學生的“學”是在不斷地、積極地建構著自身的過程;而教師的“教”則是一個必要的腳手架,支持學生不斷地建構自己,不斷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學是以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為依據的。維果斯基認為,在測定學生智力發展時,應至少確定學生的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一種是潛在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區域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應從學生潛在的發展水平開始,不斷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支架教學中的“支架”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建立,通過支架作用不停地將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
(二)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
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由于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教學”。
四、建構主義模式下的教學法在現階段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實際上建構主義模式下的教學法是適合于職業教育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體系,在其應用過程中也不是單一地使用某一種教學法,有可能是兩種或多種教學法的綜合使用。通過建構主義模式下的幾種教學法的應用,在較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自然地掌握知識,養成了積極探索的習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真正體現了“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