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多元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言語表達能力雖然得到了有效的訓練,而相對言語的表情、動作等的訓練似乎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便是我們所說的另一種“非言語”語言——體態語言。從某種角度看,學生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屬于他們與人交流信息時的語言。在某些情境中,表情、手勢等“非言語”往往彌補了口頭語言的不足,起著配合、輔助和加強言語表達的作用。
一、體態語言必須與口頭語言協調配合
體態語言作為一種語言,具有自身的傳情達意的作用。要使體態語言發揮好這種作用,就必須在表情達意中,與口頭語言協力配合。在一次觀摩課上,有一位老師上《趕海》這一課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鬧著要舅舅帶我去趕海,舅舅答應了。老師扣住里面的“鬧”字說:“‘我’是怎樣‘鬧’的呢?誰來鬧一鬧,看誰能鬧得舅舅答應?”然后由老師扮演舅舅,學生扮演“我”來“鬧”。前幾個學生苦苦請求,拉手拽胳膊的,“軟”的不行來“硬”的,沒有成功。最后上來一個學生,他一上來就拉住“舅舅”的胳膊,撒嬌地說:“舅舅,帶我去趕海吧!”繼而摟住了“舅舅”的脖子說:“我已經很長時間沒到海邊玩了,再說您看書已看了好長時間了,到海邊吹吹海風,也能好好休息一下!”后來干脆坐在地上,一邊用手抹著眼睛“哭”起來,一邊央求,有不達到目的不罷休的架勢。“舅舅”被他“鬧”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這位學生的口語交際成功了。教師也在有意或無意之中進行了一次很好的口語交際中“表情、手勢”等“非言語”的訓練,也體現了“非言語”在口語交際中的重要作用。
二、體態語言必須是表情的自然流露
體態語言是表情的自然流露,做到體態語言與口頭語言的自然結合,合而為一,使兩種語言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從而提高言語的表達力量。反之,如果帶有盲目性,那就只能給人以矯揉造作的感受。魯迅先生的著名《少年閏土》一文,文中講到少年魯迅與來自農村見多識廣的閏土相處了一段時間,他們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但由于生活的關系,閏土的父親必須把閏土帶走,文中對他們之間是怎樣依依惜別的沒有作具體的描寫,這時就可聯系文中的插圖想象后進行口語交際:他們分別時會說些什么,有什么表情和動作。可先讓學生們在腦中再現生活中分別時的表情、話語,或“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動人場面。然后學生們毛遂自薦上講臺表演,有的學生由于沒有體會過分別之情,用語言直接表達,語言顯得蒼白無力;而有些學生真切地體會過分別之情,他們借用手勢、表情、動作、眼色等等,表現了閏土和“我”依依不舍之情,體態語言用得恰如其分,分別之情溢于言表之中。使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流淚了,場面實在感人。在這次的口語交際中,恰如其分運用了體態語言,使閏土和魯迅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每一個學生的腦海里。由此可見,這種信息的傳遞,情感表達的迅速性和深刻性是有聲語言難以比擬的。
三、體態語言講求表達的方式方法
體態語言在口語交際中要用得其所,用得其要,防止隨便亂用,要正確發揮“以姿勢助說話”的作用,還得講求技巧,不然,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應。
例如,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達了杜甫的歡樂情緒。教學時可以適時地讓學生們進行口語交際:杜甫是怎樣向別人傳遞喜訊的。學生們都知道“哈哈大笑”能表達一個人的快樂,但在這里,豈是一個“笑”字就能表達的?所以只運用了“笑”來表達杜甫歡樂情懷的同學感覺上像是一個傻子,讓人誤以為杜甫是受了什么刺激。而有的同學調動身體各部分的功能,講求正確的表情達意的方法。用杜甫的眼神顯示其飛揚的神采,用一個胡亂地卷起詩書的動作充分展示其“喜欲狂”,還有的通過杜甫上挑眉毛、捋胡子、拍手等體態語言,都生動地再現了現代版的杜甫形象,充分表現了體態語言的重要作用。
四、體態語言要注重個性的體現
由于學生家庭背景的區別,生活環境的差異,加上各自閱歷的差別,學生在與別人進行口語交際時的表現必然會千差萬別,包括學生在口語交際中運用的體態語言。只有尊重學生的體驗,他們才敢于同教師同學交流,敢于在群體中表現自我,使個性得到張揚。
比如,如在口語交際《學會請求》一課中可根據訓練題中的文字提示和情境圖創設交際情境:幾名學生扮演李春燕向奶奶提出自己的請求,老師扮演奶奶。根據學生說話的內容、態度、表情、姿態等,“奶奶”可作出不同的反應:或故作生氣不答應李春燕的請求;或假裝聽不明白,反問李春燕為什么要調小電視機的音量;或立即滿足李春燕的請求。然后全班交流,師生從以下幾方面評價口語交際的情況:請求什么,是否說得清楚明白。 提出請求是否有禮貌,表情、動作、姿態的運用是否恰當。使學生體會到一句相同的話配上不同的體態語言能表達出程度不同或完全不同的意思,達到不同的效果。學生們在口語交際中充分運用了個性化的體態語言,既張揚了個性,又通過各自的個性表現進行比較,讓學生領悟到該如何向別人進行請求。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要注意手勢、表情、動作、眼色等體態語言的融合訓練。有聲的語言和無聲的體態語言是一個有機整體,它們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恰當運用體態語言,既增強了學生的求知興趣,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