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大力投入,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全國各大專院校都擴大了辦學規模,對提高全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的綜合素質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這一過程中也暴露了一系列關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本文將著重分析新的歷史情況下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并結合自身的工作,提出了相應的問題解決策略。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 心理問題 對策
當代大學生作為當今社會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一向被認為是最具有活力的群體,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大學生也是心理疾病高發群體。而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大學生群體中一特殊群體,由于新的文化環境與原來的差異較大,因此適應環境的壓力比一般大學生更大,從一些民族院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調查數據中可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生健康狀況是更加令人擔憂的,因此,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新生的心理狀況的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些問題處理的好與否直接關系到民族團結及社會穩定。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種類及成因
少數民族大學生受本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影響,導致他們的心理與一般大學生有著明顯的不同,也更易出現心理問題。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因素主要有:
(一)文化差異產生的人際關系問題
在大學里,有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的少數民族學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點和風俗習慣。作為個體,每個人的性格、興趣、修養又不盡相同。而且各個民族的傳統、習俗、信仰、禁忌各不相同,生活在大學這樣的大集體里,無疑會使少數民族學生在人際交往時遇到許多挫折,產生消極思想,從而使他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產生恐懼的心理,對自己采取自我封閉,少與人交往甚至不與人交往的方式以尋求自我保護,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在經濟方面少數民族大學生往往來自于比較貧窮的地方,特困生較多,而高校環境一般是繁華的都市,周圍往往也有許多經濟狀況比較優裕的同學。經濟困難使他們感到自卑,不愿意也無能力參加需要花錢的班集體活動。不愿意與其他人交往,變得越來越孤獨,最后可能會導致出現心理問題。
(二)在飲食習慣方面
除地方口味差異外,少數民族大學生還存在著一些民族禁忌,群居環境使這些有禁忌的學生很難適應。
(三)就業方面
少數民族學生對就業前途迷茫,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業壓力大;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高,這種狀況就明顯。對去西部或基層就業,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判斷和認識,就業觀念陳舊狹隘,漢語水平差也是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部分學生缺乏創新精神。
(四)自我意識上比較消極
少數民族學生由于在機能上處于成熟高峰,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獨立意識日益增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有時會過高估計自己,逞強好勝,而產生“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矛盾。
二、有效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矛盾,產生的困擾和沖突,會形成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又往往同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交織在一起。因此,緊緊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脈搏和心理特點,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多管齊下有效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指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盡快樹立新的合理的人生目標,并且明確實現目標的途徑。
(二)加強專、兼職心理教師隊伍建設
高校應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有計劃、有組織地加強對專、兼職心理教師進行培訓,提高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知識水平和技能。
(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適技術。課程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理論部分,向大學生普及心理衛生常識,使大學生能夠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況,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另一部分可設為實際訓練操作部分,內容包括角色扮演、人際交往訓練等,使學生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內心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和心理咨詢信箱
學校應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這樣,既為心理咨詢教師相互學習、共同研究和提高提供了平臺,也為學生尋求心理幫助提供了方便。心理咨詢機構成員可包括專職的心理教師,也可包括從事心理學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以及喜歡心理咨詢并有志于此的班主任或輔導員等。
(五)積極開展各種文體活動,豐富少數民族學生的課余生活
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既能滿足他們正常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又能克服他們苦悶、壓抑的灰色心理。文體活動能增進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了解和信任,也能讓漢族學生和其他人了解少數民族的奇風異俗,傳播本民族的優秀文化,豐富各民族同學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胡德輝. 大學生心理與輔導[M].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2]解亞寧. 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有關社會心理的因素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學,2009.
[3]仲麗娟.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的盲點[J]. 華東師大報,2007(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