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接受理論解析了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接受規律,可作為一種激勵理論引入教育領域用來激發學生動機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本文重點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育中接受主體的動力來源及如何實施科學的動力驅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成效。
【關鍵詞】接受理論 來源 驅動
一、引言
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程,其教學是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不斷提高教學實效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但長期以來,人們更多的是研究教育的主體,而輕視或忽視接受主體的研究,從根本上講,大學英語教育的效果主要取決于接受主體對教育內容的認同、接受和實踐;而教育內容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主體認同、接受并轉化到自身的知識結構中去,則取決于接受主體動力。因此,研究接受主體動力是大學英語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又是增強大學英語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客觀需要。
二、有關“接受理論”
接受理論亦稱接受美學,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德國美學家姚斯、伊瑟爾為代表的康斯坦茨學派構建的一種關于文學閱讀的美學理論。它是以現象學和解釋學為理論基礎,以人的接受實踐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獨立的理論體系。接受理論主要是站在接受主體的角度來研究“接受”的基本規律。由于該理論與教學近乎有種血緣關系,因此,人們借鑒和引入接受理論的一些基本理念,以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改進和研究教育教學問題。
三、接受主體的動力來源
(一)接受主體的自身需要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作為接受主體的學生群體,他們是英語教學的直接參與者和教學效果的體現者。不同的學生群體由于生活環境不同,其“接受需要”就存在差異,表現為不同的接受目的、不同的接受背景、不同的接受興趣、不同的接受能力,以及不同的接受主動性程度。接受主體的需要是教育存在的理由,接受主體的狀態是傳導者施教的依據,是施教的出發點與目標。接受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使學生可以選擇性地接受教育,可以逆向影響傳導者,可以自主做出對教育的評價與反饋,可以主動受教,也可以冷漠視之。
(二)接受內容的有價值性
人們通常認為接受者是被動的一方,只是被動地接受外來的信息。這是認識上的誤區。人當然有其被動性的一面,但是在接受活動中,接受者絕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而是具有能動性。一方面,接受者有吸取外部信息的要求和愿望,其中不僅是關于事實性、知識性的信息,而且也包括價值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接受者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所有來自外面的信息,而是對于外來的信息進行一定的選擇和接收,接受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信息他們樂于接受,有的則頑固地抗拒。一般來說,對于事實性、知識性的信息,人們往往有一種求異求新的傾向,而對價值方面的信息則往往有一種求同的傾向。
四、接受主體的動力驅動
在大學英語教育中,由于受不同的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接受主體學習動力具有較大的差異。科學地對學生這一接受主體進行動力驅動,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英語教育應切實考慮接受者的主體性與能動性,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內在需要的適應與滿足的程度,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動機。對于接受主體的大學生們而言,驅動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改變學生 “要我學”的學習觀念,增強“我要學”的意識。從另一方面講,教師也應改變觀念。教師教的觀念直接影響到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而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習的動力和采取合適的學習策略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英語任課教師應做到語言能力的培養和語言運用的有機結合,才能使得英語課堂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也才能滿足接受主體的學習需要,增強其自我價值感,激發其旺盛的學習動力。
其次,要充分考慮到接受主體的差異性, 加強教師的情感協調作用。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快、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滿足學生愛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和基礎,是推進學生學好英語的重要保證。教師要對接受主體的差異性充分理解、尊重和寬容,要善待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吸引學生,使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驅動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自覺性接受。這是因為接受主體如有自我需要,如求知需要、實現自我需要等,都會主動地去尋求施教者,如求師訪友等,這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自覺性行為,一般都有良好的教與受的合作。
最后,要在接受理論指導的教學過程體現教師的價值。英語是一門交際工具,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反復模仿、訓練和運用。但由于學生個體的認知能力有很大差異。對于新知識,有些學生可以發現,有些學生卻遲遲發現不了,而大部分知識如果沒有老師的幫助學生是無法發現的。如果只強調“自主發現”,這種學習是無法進行下去的,大學英語教學也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因此,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學生的學習是需要教師的引導、幫助和啟發的。
五、結束語
以上我們通過借鑒現代接受理論的一些基本觀點和方法,主要分析了大學英語教育中接受主體接受動力的主要來源及其如何驅動,并且在實踐中加以創造性地應用,相信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會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初明. 應用心理語言學:外語學習心理研究.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簡劍芬. 試談接受理論與大學英語教學.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3).
[3]高陽. 從讀者接受美學的角度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