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學科中穿插著一定的技巧。數學題目的解法往往不止一個,常常有多種,但如何盡快找到著手點成為問題的關鍵點。為了保證解題的速度和正確性,筆者認為在解答初中數學題目的時候,學生要從多角度去尋求問題的答案,把學習數學變成提高和探索的過程,增強自己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 發散思維
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發散思維,筆者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視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結合創造性教學模式,根據自己的已有的教學實踐,發現發散思維是從同一資料中探尋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思維方向分為許多不同方面,它主要體現在思維開闊、富于聯想、善于分解組合,引申推導,敢于創新這幾個方面。所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可以極大地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積極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發散思維的鍛煉。
發散思維是從不同方面來考慮解決問題的多重可能性思維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以下對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作了詳細的說明。
一、給學生創設發散思維的情境
發散思維是從不同方向來思考問題解決的多種途徑過程,在教學中,刻意地讓學生聯想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途徑有利于培養發散性思維。
二、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建立和諧融洽,競爭合作的班風,營造良好的思維活動環境
首先,引導學生生積極主動地探尋知識,充分發揮創造力。教師要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發散思維為基本,留給學生一些私人空間,尊重學生個人的個性、人格和愛好,以寬容、平等、友善的態度對待每個學生,讓學生在教育教學中能和教師一起參與教與學中,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的想象力。
其次,班集體能集體智慧于一體,增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在整個班集體中,取長補短,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里搞好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設計集體討論,差缺互補,分組操作等內容,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尤其是一些很難著手的問題,讓學生在班集體中開展探討,這是創設新環境發揚民主教學環境在班集體中的表現。學生在這種寬松的環境下,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更正他人的看法,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最佳的想法。從而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訓練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訓練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培養思維的積極性是培養發散思維的極其重要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注意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他們以一種激昂的情緒投入學習和思考。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還經常利用“問題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等,以激發學生對新知識、新方法的探知思維活動,這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動機。在學生不斷地解決已知或未知的矛盾過程中,還要善于引導他們一環扣一環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
四、轉換角度思考,注意對問題的引申和推進,訓練思維的求異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定向,而從多方位多角度即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中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于年齡的特征,往往表現出難以擺脫的思維定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全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以至于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和發展中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并加以引申和推進,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五、對學生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隘的局限性
可通過探討,發散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通過多次訓練,不僅增長了知識,而且培養了思維能力。在數學教學中緊抓一道典型的例題,尋找多個解決方案,促使學生多方位、多層次的思考分析問題。“一題多變”是題目結構的要領。將一題變化成多題,但問題的實質未變,讓學生解答此類的問題,能隨時根據變化情況思考,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差別和聯系,以及一般和特殊的關系。使學生不僅能夠對所學的知識達到溫故知新,而且幫助學生把所學的概念、技能、方法、技巧學以致用,訓練了思維的靈活性和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
六、發揮充分聯想,培養發散思維
聯想是從一個數學問題想象到另一個數學問題的心理活動,即尋找一個我們熟知的相似問題,或者找到與題目相近的原理,方法、變通運用這些知識,看能否使問題得到解決。根據已有條件,聯想已經掌握的新舊知識和解題經驗,從多方位、多角度構思解題發法,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對所做習題作更廣泛、更深入的思考??勺寣W生通過討論,發散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次訓練不僅增長了知識,而且培養了思維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抓住一道典型例題,尋求多種問題解決路徑,促使學生多方位、多層次的探究分析。
總之,發散思維的培養,仍然需要集中思維的配合,需要嚴謹的分析、合乎邏輯的推理,在發散的多種途徑、多種方法中也需要通過比較、判斷獲得一種最簡捷、最科學的方案和結果。因此,思維的發散與集中需要默契的配合,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提升到更好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鄭潔.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濰坊市教育學院研究所. “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設計與評估. 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