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要求把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作為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來研究,引導學生確立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研究自己發現的問題,繼而才能產生動力,打開心志之門,真正激發學習的熱情,體驗學習的樂趣和魅力。因此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育、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問題教學原理,通過引導學生共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實施教學。
一﹑創設合理的數學問題情境
數學是一門思維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的學習既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過程。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抓住學生思維活動中的熱點和難點,創設問題情境,以引起學生內部認知矛盾沖突,激起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
【案例】“分數的大小”,老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老猴給小猴分大餅,給第一個小猴餅的1/4,給第二個小猴餅的2/8,給第三個小猴餅的3/12,老猴分得公平還是不公平?這個情境是不錯,但是我們改一下使學生置于教學內容中,是不是更好:有一天,老師在食堂給同學們分大餅,給小兵分了這個餅的1/4,給小明分了這餅的2/8,給小華分這個餅的3/12,大家幫老師想一想,老師分得公平不公平啊?這樣一改就使學生成了本節課教學中的角色了,更加有利于學生感悟、學習本節課的內容。
可見一個好的數學情境,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使學生更容易融入教學的內容之中。
二﹑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主動性
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問題教學操作過程中最關鍵的是產生問題,教師要利用兒童多問和好奇的天性,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出自己的問題。此外教師要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羅杰斯說過,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所以教師要對學生多鼓勵,多表揚。
三﹑啟發學生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
皮亞杰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重新發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在現在的小學數學課堂上,基本上還是以老師的講授和學生的聽講為主,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案例】一個從美國回來的一年級學生,他不能接受新老師的授課方式,成績一直沒有提高,后來經班主任了解到他上課不敢發言,總是埋頭不吭聲。因為美國的學生可以盡情地訴說自己的想法,教師甚至可以坐在課桌上和學生打成一片。而中國現在的課堂過于追求表面形式的“小組學習”的熱鬧氣氛,不能很好地組織學生自覺地分析問題,引導其提出解決的方案。
學生自我學習的課堂往往比傳授知識的課堂要有更好的學習效果。一旦學生產生了問題意識,教師就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思考問題。
四﹑組織學生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布魯納說“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贊可夫也強調要“激發學生獨立的探索性的思想”。現代建構主義學習觀和教學設計理論把問題解決作為建構主義的基本策略,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通過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改變教師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通過多變、多問的教學方式,克服學生的消極思維的影響,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使學生發現并牢固掌握知識,又能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案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首先讓學生自己猜想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學生一般會用量角尺正確結果。教師追問,誰能想辦法驗證這一結論是不是正確呢?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嗎?加上課前的鋪墊,適當的富有挑戰性的設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迫使學生另辟蹊徑。這樣,學生利用以掌握的關材料和信息,通過自主探索,驗證規律,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同時也提高他們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不僅優化課堂教學,大面積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創新性得以充分發揮,增強動手實踐的能力。
五﹑把問題意識貫穿于數學教學始終
問題有了答案,并不意味著問題活動的終結,而應當在初步解決已有問題的基礎上引發出更多、更有意義的新問題。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教師應當通過自己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根據已解決的問題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解決。教師的提問富有啟發性、開放性,才能激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此時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
【案例】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有節課是學習能被2、3、5整除數的特征,一節課下來學生幾乎掌握的這三個知識點,快要下課時教師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還有疑問嗎?這時候學生的小腦瓜動開了,有的同學說能被4、6、7、8、9等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呢?在面對多位數時,能被2、5整除的數比較容易辨別,能被3整除的數是不是全部要加起來呢?還有些小朋友說能被這三個數共同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呢?……
新的問題的開始,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欲望,更意味著新的數學探索活動已拉開帷幕。
問題教學的關鍵是擺正師生在“問題式”教學中的地位。課堂教學要以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為前提,把教師教學的主導落在學生的主體的活化與能動性的發揮上。當然,單獨的教學模式并不能適應當前多變的、多要求的課堂教學,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學生素質的不平衡和教師自身的特點,都要求教師掌握多種模式,在教學中取舍、融合,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