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正確的發音,正確的語法知識,更是要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交際能力。而學校、教師及學生往往會輕視甚至完全忽視初中生英語口語能力得培養與鍛煉,這導致學生動筆能力強而動口能力較差。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學生的口語能力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
【關鍵詞】英語口語能力 問題 消極心理 詞匯量
語言的主要功能就是進行思想感情的溝通和交流,但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更多的是注重語法和閱讀,忽略了聽說能力的培養,以至于我們的英語成了“啞巴英語”,因此,加強口語能力訓練、培養口頭交際的能力,從初中學生開始培養口語能力是刻不容緩的。追根溯源,學生口語能力的不足是英語教學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英語口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利用語言表達思想、進行口頭交際的能力,但是現在卻有不少阻礙學生口語能力表達的因素。要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改變現狀,首先要找清阻礙學生口語能力教育的原因。筆者在本文僅僅就初中生英語口語能力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 應試教育影響到學生對英語口語的認識
長期以來多是老師一人講課,學生在下面聽的教學方式,這導致“啞巴英語”現象,使得學生口語水平存在比較大的問題。
在教學中,學生寫的能力往往得到很多的鍛煉,而口語方面的鍛煉就明顯缺乏,致使學生即使在朗讀中語音、語調、語義都很難把握準確,口語表達的能力缺乏。追其原因,應試教育影響了教師、學生對口語練習的重視程度,思想上重視不夠,教學與學習都只是停留在知識點的傳統學習上,口語練習的忽略使得學生只會讀卻不能開口說。教師、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把重點放在應付考試上,實際的素質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尤其是口語能力的發展受到了限制。
對口語教育和訓練的不重視也導致了英語語言環境的缺乏,交際教學思想的倡導者歐萊特認為語言教學的有效性在于將學生放在一個需要用目的語交際的環境之中,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語言形式的得體與否做出判斷的能力和結合語境理解語言形式與意義的能力。英語語言環境的缺乏使得學生接觸真實英語交際情景的機會非常有限,學生的學習主要是課堂,再加上師資力量的不足,教師即使在課堂上,英語用語也非常少。口語練習也局限于書本上機械的操練,缺乏師生和學生間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真正的有意義的交流。
二、消極心理因素影響學生口語表達
大部分學生說起口語時一般比較膽小,不敢說英語。平時學生缺少口語練習的機會,口語表達技能不足,造成學生缺少說英語的自信、造成學生的焦慮恐懼心理,這又阻礙了學生學習的效果,如此一來,造成一種惡性循環,非常不利于學生英語的學習,學生在交際中不能自如運用知識,對于口語表達更是造成很大的障礙。因為積極的情感因素會加速語言的習得,而消極情感因素只會阻礙語言的習得。
學生在口語交流中的消極情感造成了交流動機的缺乏,學習的動力不足,學生口語練習的態度、學習效果、學習效率也受到消極影響。學習動機不明確也難有積極地態度,致使學生口語表達和交流的積極性受到打擊。
初中學生處于心理、生理發育期,心智和控制力還不成熟。因此,不自信、恐懼心理會給他們帶來嚴重的情感障礙:很想主動發言,又怕出錯被同學們恥笑或者被老師批評。不自信是他們羞于表達,于是他們往往會選擇主動放棄口語表達的機會。或者即使有表達的機會,也表現得異常焦慮和緊張,從而影響表達效果。在口語表達中,消極焦慮會干擾學生正常發揮,使他們出現發音不準、吐字不清、表達模糊等情況。假如再遇到他人反復提醒或糾錯,則會更加緊張、焦慮以至于思維紊亂、口齒不清。
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消極情感不僅阻礙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也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消極情緒會給學生帶來陰影,造成學習上的惡性循環。因此,在口語教學中要關注學生情感因素對學習的影響。
三、詞匯量不夠
識記詞匯是學習掌握語言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具備了足夠的詞匯量,才能為英語學習的提高和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提供可能性,才能為流利表達創造條件。學生的足夠的詞匯量時需誒學英語的基石。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畢業生的詞匯量到達1600個,習慣用語及固定搭配應到達300個。但實際上多數學生很難達到這個要求,學生對單詞的記憶有不少局限于對考試的應付。書本上的單詞也往往很難全部掌握,再加上背單詞的方法單一、沒有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學生也很難有深刻的記憶。沒有掌握足夠的詞匯量,在口語表達時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學生用英語表達真情實感,打擊了其學習的積極性。
以上是筆者對影響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原因的粗略分析,這些原因的存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解決,我們教師要尋找突破點,根據學生的學習發展特點,分析具體原因。一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改變教學方式和理念,突破自己觀念的限制,為培養學習的口語能力做好基礎工作。另一方面,教師要及時鼓勵學生勇于說英語,克服自卑、焦慮等消極情緒情感,給學生進行口語表達的機會,引導學生組織活動,參加實踐。
總之,教師的主要責任就是要幫助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激勵學生增強自信心、自尊心,鼓勵學生主動參加語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習慣、提高口語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 當代教育心理學.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2001.